>>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端午、粽子及其他

写作者:一钩新月如水     日记本: 流逝的不仅仅是时间

日期:2006年05月31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428

  又逢端午
  早晨起来,煮了几个粽子,不是因为喜欢,而是觉得这个节日我记得了。
  想起小时候,村上的人包粽子,要在大锅里烧很长时间。
  我倒是不贪吃粽子,喜欢吃放在粽子里面烧得鸡蛋,那散发着清香味的鸡蛋——今天,我依旧在里面放了几个鸡蛋,可是 ,没有想象中的味道了。
  午后,几个学生在我办公室玩呢,我问早晨吃粽子没有,他们奇怪地看着我,老师,我们一般是星期五才有粽子吃的。
  星期五吃粽子??
  原来他们忘记今天是端午节了。
  “是端午节了吗?”他们更诧异——他们不会忘记很多节日,比如六一,但是端午离他们有些远。
  我拿出粽子,请他们吃,也算是过节吧。
  
  
  想起一年还是两年前的端午,我们的争论。
  贴在下面,留作纪念:
   端午节随想
  
   突然想写。不久将至的端午节权且入题吧。我现在电脑前漫无思绪地敲打键盘,一个个字成了风中飘零的树叶,因为风,因为重力,酒醉似的踉跄飞舞,过程是摇人心旌的;最后洒落一地,拼成不知名的图画,结局也一样是摇人心旌的。
   这个节日不能不想起屈原。有人说,读一本古人的书,等于同他穿越时空,一同领略心境。可惜我读不懂屈原的诗,贴在他身上的“古代浪漫主义诗人”这样的标签,我在初中背会的,可以应付当时的考试了。再多一点知识,知道宋玉是屈原的学生,他见证过同时代最美貌的青年,长相恰到好处,符合“中庸”的标准,这里的典故我在高中的课本里记得的,当代人“古为今用”才得以被学子们知道的,不过郭沫若在《屈原》历史剧中却丑化了宋玉,好象说他是弃志求荣,被一位烈女痛骂。
   春秋距今二千多年了,汩罗江浪滔依旧,屈老夫子及以他为背景的楚王、宋玉们杳然而逝,于今已不可追也。但似乎最少文化气息的商人倒要年年提起屈原,真实目的是把粽子卖得更好些,再贴上民族特色,吃了还能多出一点爱国的情操。
   粽子一年难得吃上二回,如果要吃,我必问有没有赤豆或枣泥的,其它馅的很少要吃。造成我的偏食有些缘由,在考中专时,我妈起早要我吃几口粽子,好讨一个吉利,可能当时很反叛,死活不肯吃。结果中考分数正好在杠子上,88年那伙儿考上中专就能转户口,中专的分数线比重点高中还要高,何去何从?我爸给我一锤定音,以往他一直严厉惯的,不料这次他和蔼得让我不相信,给我分析说,城镇户口我早已转了,家里暂不需要我很快工作挣钱,高中嘛,我相信你能上大学的。没有多少辩解,我就上了高中,而后考上大学,再来无锡这个城市工作,直到现在衣食无忧地生活着。
   有人宿命地与某一个数字有缘,或与一件物什有缘,以致异样地对待。照理说,粽子的因果与我有些关切,但我就是少了“望梅止渴”的那份迫切,但又不能在心里忘怀它,这时候我就会想起人生的喜悲。与我一同上初中的梅同学,平时成绩相差无几,但那次中考我掠在分数线上,而他考了整个县的第一名,进了南京的物资中专,世事无常,国家的计划经济松动了,流通部门不再吃香,几年前他下岗了,后来跟人家后面学修摩托车,现在开了一个小店自己起早摸黑的干。我们几年前还通电话的,但现在长久无话了,我即使回老家,也不想去见他,弄得大家无从拾话。
   如果我上了中专,专业应该是家乡卫校的药学专业,毕业出来我肯定会早早地拿工资,早早地结婚生子,而今会在家乡仔细地省着每一个子儿,平凡的生活会让我磨平思想的敏锐和创造的激情,我不愿深想此后的轨迹会怎样,但我敢肯定,绝不会象现在端坐在电脑前交结网友,闲时漫步无锡街头或上惠山踏绿,与讲普通话的爱人享受安乐的生活,胸怀中能有比家乡更大更远的世界。
   现在天已渐黑,办公室里只留下我在打字,身边无人共语。只有手尖流淌着我心灵的感想,心潮有时和缓,有时湍急,我好象只有一颗心在倾诉。原来端午节期间,可以怀念屈原,可以吃粽子,也可以象我这样自言自语。
  
  
  闲云野鹤——
  要到端午了
  除了粽子
  还有龙舟
  没有理由的
  这些
  我都不喜欢
  原来
  喜欢或者不喜欢
  就这样简单
  没有理由
  就是答案
  
  
  大地深处——
  端午节在这边似乎没有什么影响,只说是要吃小黄鱼之类的菜,至于为什么,也早就忘了。
   印象中粽子是清明的事,虽与屈原有关,但似乎相隔时间太长了。母亲是早就特地拿来过了,但我不爱吃,便也不太关心最终是谁吃了的。只好私下里对母亲的用心说声抱歉了。
   节日于我最大的乐事就是可以休息几天,如果没有,便不再有任何意义。
   由此想来,屈子会不会在地下也会叫屈?想他本是个豁达的人,自然不会汲汲于这种虚名的。
   但对商人的别有用心,或许他也会悲叹几声,可是,悲叹于如今的商品社会,无疑如寒蝉之悲啼,空惹人耻笑罢?
  
  
  闲云野鹤——
  错了,大地,端午节,不在清明,你好糊涂呢
  还有,看过白蛇与许仙,你就知道,端午节好象要喝一种什么酒的,具体什么酒我也忘了
  不过,端午节于我有一最爱,就是喜欢吃放在粽子一起煮的鸡蛋,味道特别清香
  看看我写的,端午节,我居然不想起屈原,我想起的是清香的鸡蛋,所以我只是凡夫俗子了,看不见那意想中的莲也实属正常了
  
  
  赤胆忠心——
  人和人如此不同。我小学好象上过一课的,说是一张网里罩了不少鸟,每只鸟都很努力地试图挣脱,最后力气用光了,只要束手就擒,为什么呢?因为每只鸟都按自己的想法在飞,到头了徒劳了。
  虽说是铿锵三人行,但你吹你的调,我唱我的歌。有的人在端午前夕想起鸡蛋,有的人却说黄鱼,只有我还在想屈原,怀想他、他那个时代的君王以及他英雄主义的壮举。宋范仲淹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上则施其仁。可是在深含文化底蕴的端午节,鲜有人来发掘其文化价值,却要追踪满足本能需要的填饥物,而且为冠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津津乐道。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由此可见一斑。
  
  
  大地深处——
  YY,我没说端午节在清明啊,只说我们这儿的粽子早在清明时吃过了。
  那酒叫雄黄酒,可以驱邪的。所以白娘子吃了就现了原形。
  打住打住
  说到吃就住不了口了,赤胆忠心一定又在掀鼻子了,哈哈。
  
  虽说教师是凡人,免不了要做些吃喝拉撒的事,但在人们尤其是学生的眼里,这确实是一件奇怪的事。
  大凡从小有这样的想法的可不光赤胆忠心一人,其实我那时也有此看法:极少在厕所里碰到教师,偶尔遇到,则是件十分尴尬的事。
  
  再打住打住
  怎么越讲越离谱了?
  可见真个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教师从古代的酸腐气到现代的假清高,实是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期间,有我与YY。
  
  
  大地深处——
  这铿锵果然有些来头,不光掷地有声,且把大地震得摇了三摇,把闲云野鹤硬生生地 吓退了三舍。常言说玫瑰带刺,只可惜如今的玫瑰人工培植得多,虽有刺但很疲软,空负铿锵玫瑰之实,实是汗颜。
  
  
  赤胆忠心——
  好象是圣经里说过的,我来你们中间,不是为了衬托我的崇高和伟大,而是证明我和你们一样平常,差别在于我是上帝的门徒,如果你们也是,我们就是兄弟娣妹,我们更平等了。
  大地,不要害怕谈吃,哪怕是如厕,我们一样可以谈笑风生。孔子说“饮食男女,大欲存焉”,不要做枯木禅,“鸡寒上树,鸭暖下水”,有一天我们在饿的时候就去吃饭,渴的时候就去喝水,这时禅心便有了,举手投足都是禅。
  我也是要吃的,无论粗食,还是美味,我都会甘之如饴,大快朵颐。为什么我能做到这样?因为我能在该吃饭的时候,让食物成为我的一部分,或者说那时,我是食物的一部分,没有分别了。
  而大地和YY不觉悟的地方,在于你们把吃等行为当做一种喜欢或不喜欢的身外物,面对它的时候,要么象天上掉下陷饼那样欢喜得发狂,要么象面对敌人那样恨不能除之而后快,所以心有障,心生魔了。
  说到这儿。回头是岸。
  
  
  闲云野鹤——
  看着楼上的发言,又是圣经又是禅意,我暗自惭愧,惭愧之余,赶紧补课,一激动(为自己即将深刻一把而激动),居然将“圣经”打成“神经”,还暗自得意地在网上搜索呢!等屏幕上出现“神经故事”我才哑然失笑——看样子我不仅与莲花无缘,与圣经也无缘呢。不过每个人都与“神经”有关,这倒是不争的事实。
   写到这里,我发现我又俗了一回——唉,希望有人能喜欢这种俗。
  都能看透就皆成佛了
  那人间岂不冷清?
  还是留一些凡夫俗子
  经历一些喜怒哀乐
  欢笑和眼泪于俗人
  都是财富
  
  
  大地深处——
  要真正做到不关痛痒,无论喜好,却是比登天还难。
  
  就我自己来说,常常偏食,有时发腻,偶尔厌食。当真是心有魔有诉诸口欲?
  
  不想回头,只因回头太难,就做个会笑哭亦喜亦忧的凡夫俗女吧,高兴时且歌且舞,忧伤时吟诗赋愁。
  
  只求曾经恍然大悟,不求今生痛彻痛悟。
  
  一切随意随心随风!
  
  我倒觉得人生的更广阔和深厚的蕴含倒是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虚无境界其实也只是一种逃避
  鲁迅如果走进了虚无
  就不会有那么的犀利的文字了
  
  心怀国家与民众的人怎么可以算虚无呢?
  当然各人想的虚无可能并不一致:
  有而若无,实而若虚?
  还是不太明白
  参不透
  
  
  赤胆忠心——
  据鲁迅同时代的林语堂等人回忆录中说,鲁迅的心胸并不宽广,有时很狭隘的。好象郭沫若也对他不是很认可的。后来,更有同时代的人说鲁迅的领袖欲很强的,因为从思想深度而言,鲁迅是信奉尼采的强人哲学的。可以说,骨子里鲁迅的权力欲望其实是很膨胀的,在他后来的杂文里也能看得出,不合他的“王道”就一棍子找死。
  至于把鲁迅与虚无,与禅明混为一谈,我只能笑说话的人无聊了,要么是无知了。
  但我不会耻笑你们的,象你们中的一些人,对世象、世理生吞活剥,不会因你而始,亦不会因你而终。
  
  
  小路——
  其一、原话是这样的:略一眺望到人生的虚无,便回缩到俗世之中,而终于放过了人生的更广阔和深厚的蕴含。。。。。。所以,我更加尊敬现实主义的鲁迅,因他是从现实的步骤上,结结实实的走来,所以,他就有了走向虚无的立足点,也有了勇敢。
  其二、有人认为:一讲虚无,就与禅明连在一起,好像有点,“见到长胡子的都是他老爸一样的感觉。”
  其三、对于禅,我又是一个无知的范围,在我的印象里,禅讲究的是“无念”“无相”“无住”,如果说禅明是虚无,那显然是对禅的一知半解,用慧祖的话说“吃饭去”
  
  
  大地深处——
  其一、鲁迅走来时有没有跨进虚无,尚不得知,对于鲁迅,盖棺也难定其论。
  其二、这个“有人”是赤胆忠心,其父是否是长胡子老爷爷,也尚不得知。按下不表。
  其三、你的无知比起我的无知来,也算有知一点点了。请教:禅既讲究“三无”主义,为什么还不是虚无?
   刚吃完饭,很饱。
  
  闲云野鹤——
  我喜欢看争鸣,那说明你们有思想,但是严正声明:不得进行个人攻击和变相的个人攻击(做了老师以后,变相这个词听得太多,什么变相体罚之类,这里我借用一下。)
   关于“虚无”一词,我想说一下,会不会你们所指的概念不同啊!导致你们争得脸红脖子粗(当然靠我的想象啊)。是不是都是尼采的那个虚无啊!
   谁来解答!
  大地深处——
  我不知道我所谓的虚无到底是什么?
  但我觉得那是一种很理想化的东西
  凡人无法达到那个境界
  但禅确实给人特别是困境中的人以启示
  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就像文学中的灵感
  是一种电光石火
  
  这次有端午引发的争论
  早已经告一段落了
  我的笨嘴拙舌在其中也可见一斑
  
  
   看以往的唇枪舌剑,问岁月究竟带走了什么?
   一眨眼——又一个端午已过
   不过,明天我更欢喜——六一呢,明天是六一。
   还是这样想吧,不管岁月带走了什么,明天依然值得等待~~
  

完成时间:2006.05.31 19:43:16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8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