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非借不能读也,借久亦会难向人家再要。马说的《河南人惹谁了》在我手里耽了近一年,终于就要物归原主了,现存其题词及封底的话,以示纪念:
“贫贱才是万恶之源。贫贱对人的压迫、腐蚀更甚于金钱,在河南这块土地上,人们的灵魂被贫贱、饥饿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几代人也无法抹去,虽然我们在不懈努力,但是若不能为子孙抹去贫穷,从自己身上根本改变生活状态,恐怕被人歧视将一直延续下去。试想想,有一天人们一看,坐在那儿的最有智慧的、最有才华的、最有钱的、最漂亮的都是河南人的话,谁还会歧视我们河南人?我殷切地希望河南人能有一张干净而充满自信的脸。”(河南籍著名作家李佩甫)
“今天,在中国10个人里有1个河南人,地球上60个人中有1个河南人。然而,如今的河南人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河南人正是中国人的原版缩写!)
社会学家认为,歧视将直接造成对被歧视者心理及行为方式的影响。多位学者在谈及此现象时都指出:这是一个极其危险而可怕的信号,因为在这个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许多人已开始以取笑、丑化贫穷为乐,以歧视穷人、落后者为能事。在那场“政治歧视”消失了二十多年后,新的“经济歧视”又在不知不觉间显露出来,人们对金钱和享乐的追求、使得“皇家”、“豪门”、“宫廷”和“贵族”字样的招牌杂街头的霓虹灯格外醒目……
从丑化、歧视河南人现象以及《河南人惹谁了》一书的热销可以看到,还有两个问题需要得到人们足够的关注:
一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外地人对河南人普遍的“不信任”,问题不仅仅出在少数坑蒙拐骗的河南人身上,而恰恰反映了我们全体中国人中间的信任的普遍缺乏,赖以维系我们人际交往的起码原则(即“诚”’与“信”)已经荡然无存。
二是人对人起码的“宽容”与“尊重”。从对河南人的大规模“围剿”暴露出来我们许多人的冷漠、阴暗和同情心的普遍匮乏,这也说明了我们的民族肌体与社会良心(如“仁”与“爱”)出现了严重疾病。
所以,《河南人惹谁了》不只是一本为河南人辩护的书,而是一篇警世良言,是一部能让我们绝大多数人反省并且应当脸红的优秀作品。
(席殊书屋)
能有书读,在我们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