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今天

写作者:流风回雪     日记本: 揽镜自照

日期:2006年04月15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81

  今天。
  今天写稿。开始语无伦次,不知所云。盯着看了半天终于放弃,等明天冷静了再战吧。
  周年庆的专刊像飞舞的春雪发到一些旧同僚的桌上,S写来长信祝贺与鼓励着。看了,惊喜的藏起来不知该怎样写回信才能表达我感激与感动的心情。
  他说有时候勉励是双刃剑听多了也会影响发挥。开始不以为然,现在才发现已经中剑了。我开始有压力了。
  今天是奶奶的生日。八十岁。
  奶奶的一生有着传奇的经历。不知她是否被她所有的儿女理解,至少我是理解她的。
  必须承认奶奶是个很小资的女人。她生在旧上海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中,童年的美好生活让她永远无法忘怀那里。奶奶的爸爸有四个女人,而她是嫡长女,因此她得到她爷爷的宠爱。家道败落之后,家产被分成四份,据说仅有那个出自风尘的四姨娘经营的最好些,她有压力,她要养好她聋了耳朵的儿子。
  成年的奶奶唯一的梦想便是嫁一个有钱的公子,能够引领她回归从前安逸的生活。她遇到在上海“经商”的来自无锡的爷爷。爷爷许诺了如此如此的聘礼之后,他们很快结婚了。婚后三天才知道,原来家里的高档家具不过是房东的,作为聘礼之一的大金锁片也被爷爷要了回去还给朋友。幸运的是爷爷很爱我奶奶,他穷及一生的爱她并且呵护家庭与子女。只可惜他的一生太短暂了些。
  爷爷来自败落了的X记布庄。X记是我们的家族产业,只可惜他鼎盛的时期并不长久,有历史的原因,也子孙相继沾染鸦片的原因。现在翻开家存的地方志还找得到那个布庄的记载。爷爷在上海惨淡经营的同时,爷爷的爸爸正在无锡的茶馆和烟馆流连忘返。有一段时间他们不得不靠四姨娘的救济,在她的小作坊里做点事情养家。就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们听一个来兰州的亲戚说,这里很好哈。可以穿高跟鞋,吃西瓜也不要钱(后考证是籽瓜)……他们就举家迁徙到大西北支援建设了。
  人生有时候会很混沌的,尤其在那样风起之后接着云涌的时代里,自己的命运到底该怎样把握,谁还会定得下心来好好筹划。
  当年的爷爷和奶奶就这样投入到新中国石油化工事业的摇篮中来了。在这个摇篮里爷爷因车祸丧生了,是在工作中,因此称为工伤,也因此他所有的子女都被安排在这个摇篮中。我们这个家族终于从上不得台面的资产阶级变成了光荣的工人阶级。
  只是爷爷离开的时候,奶奶只有40岁。转眼间她独自度过了又一个四十年。
  这中间她几乎每年、最多不过两年要回一趟老家,要在徐家汇那个弄堂里踩踩,要穿过进入弄堂前的那个标志性建筑——教堂。(这个教堂好象跟徐光启有关)我奶奶也姓徐不过她跟徐光启无关。在那个年代里她这种疯狂的举动,很多人都无法理解。包括我的妈妈也是敢怒不敢言的,因为所有儿女都要承担她频繁回沪的债务。
  她一生大约生了八个儿女,今天在她身边只有三个。生死离别她都经历过了。
  今天我觉得她很美。美到我不敢正视她吹的一丝不苟的满头白发。她依然端庄的坐在首席上。妮妮总是哭闹,这让我觉得很尴尬。心乱。抱她晃悠也无心吃饭。我心里总想着过去奶奶讲给我的她的故事,想着经历了80年的人生以及背景。还有漫长寂寞的四十年。想得太多就会无法面对。我也来不及跟她过于接近。
  宴席很快结束了,小叔开车送她回去。我们各就各位。
  回到家我总是想她。想她今天的白发。想她背后漫长的岁月。

完成时间:2006.04.15 23:21:01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1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