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风暴

写作者:妙逸     日记本: 等到拈花微笑

日期:2006年04月15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09

   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风暴。那种恐慌地在黑暗中瞪着双眼,呆坐在床上一动也不敢动的揪心,这辈子我不想再有第二次。冰雹砸在玻璃上噼噼啪啪地响,总疑心窗子随时会被打碎,风雨会灌进屋来。瓦片、树枝被水汽裹着在空中搅做一团,只有临到窗户近旁才看见它们狼狈的样子,一片雨水蒙蒙。
   恐惧,但是我知道自己应该可以撑得住。我懂得如何求助,寻求安慰。
  
   当我可以安全地坐下思考的时候,我首先难过的是庭院中那棵倒了的雪松,学校小礼堂楼板的残破,宿舍相临屋顶上被风掀翻的瓦,教学楼四处渗水的天花板......
   家家都忙着修缮屋顶。还有那些一夜之间倒掉的房屋。庆幸的是,那些垮掉的屋子都是空的,没有伤人。那些房子是为赌征收而建的,毫无质量可言。曾经的田野,好多已经被这种作赌注的劣质筹码侵占。曾经让农民赖以为生的土地,如今成为他们能够一夜暴富跻身为“城里人”的卖物。
  
   乡村都在城镇化,这是一种趋势。只是,将要城镇化的农民兄弟,作好准备了吗?将要接纳他们的城市,作好准备了吗?一直记得《中国农民调查》一书中的一句话:中国农村的“文化沙尘暴”,将会对中国城市带来的危害,这一重大课题却至今无人问津。
   作为在基础教育最前沿的我,到今天的支教为止,我教过地道的城市学生,也教过进城农民工子弟,还教过地道农民的孩子。我能够感受到,文化沙尘暴已经在产生,而相关的部门却无动于衷。曾跟一位专门接受农民工子弟学生学校的校长谈过此话题,他只说学生差异大,不好教,如何困难重重,我说可以借鉴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经验,用两种班级制来帮助那些孩子减少差距......他又只说了四个字,那太麻烦。还有一种言论,说如果把这些孩子分开对待,是一种歧视。我不知道,难道人为地忽视这种差异,给予所谓孩子公平的待遇,对那些起跑线本来就靠后的农村孩子而言,就是真正的公平了吗?在这样人为的压力之下,你能指望那些孩子还能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来参与以后的社会生活和各种竞争吗?漠视曾经的二元制的结果,只能是深受其害。
   对此,我,无能为力。只能焦灼地痛苦。
  
   那些垮掉的房屋,好多是他们借钱来修建的,指望征收翻个身,还了帐还有盈余就在城里好歹弄个房子,也是城里人了。但是这样一场风暴,摧毁了他们的梦想。许多家庭从此反而又背上一身债务。而一旦真的征收,农民失去土地,他们靠什么养活自己?
  
   当城市点燃农村人的梦想却只给予嘲弄的时候,酝酿着一场更可怕的风暴。
2006年04月15日00:04 [补记]
     昏头涨脑地敲完,觉得这样的文字有点象完成任务。为着一些“殷切”的目光。
   凌乱的思想。强烈到断续的情感。不成熟的呐喊。无用的焦灼。
  
   也许只有先抚平自己心里的这些风暴,才能更理智的思考,更理性的面对,做自己可以做到、该做的事。

完成时间:2006.04.15 00:44:00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3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