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魂牵梦绕清官店之二——“清官店人”

写作者:清官店人张建明     日记本: 海盅斋

日期:2006年03月21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57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我在清官店村西头路北一个农家小院里呱呱坠地。我的父母都是文盲,可我最后成了清官店历史上的第二个大学生。
   虽然,我从1958年“大跃进”时代即开始离开清官店,到外村、外县、县城、外省去上完小(即小学五、六年级)、初中、高中和大学,后又一直在北京工作与生活,回故乡的次数越来越少,但是,我的幼年和童年是在清官店度过的,是勤劳善良的父母给我以生命之躯和亲情呵护,是清官店的井水和五谷杂粮养育我长大成人,是清官店小学的启蒙老师领我跨进知识的门槛,是清官店的民风民俗和乡土文化给我以艺术熏陶和精神滋润。清官店,那里是我的根。
   虽然,清官店村地处平原,自然风光没有水乡的秀美,没有山区的壮丽,没有海滨的旖旎,更没有城镇的繁华,这里有的只是一派原野,平凡而单调,加之偏僻与贫瘠,似乎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但是,故乡原野上的春之青苗、夏之绿叶、秋之金禾、冬之白雪以及生活其间所生发出的恬美、愉悦和乐趣,是永刻心田的。忘记了是哪位哲人说过一句话:能使你安然入梦的地方,就是你心中的天堂和圣地。打小时候起,我就有个无梦不成觉的习惯。年逾花甲的我,走南闯北,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还在国外工作过三年,去了好几个国家。不管走的那里,也不管在那里生活多长时间,我的夜梦发生地却大多还是在清官店家中的老屋、村中的街巷或村外的田野。偶有失眠,辗转反侧时,忆起童乡,便会有一阵难以明状的温馨和慰藉涌起,心平了,气和了,鼾声也就悄然而至。清官店,在我心中的位置永远是无可替代的。
   我爱我的故乡清官店,也以自己是一个清官店人而深感幸福与自豪。无论走到那里,彼此说起故乡,我总是毫不掩饰地说:“我可是清官--店里的人啊!”也许是有了“清官--店”这个村名的无形教育,我一直遵循着“扎扎实实做事,清清正正做人”的原则。因此,当我明白了清官店村名的确切来历后,更加庆幸此生生逢其地。于是,我开始在我的国画作品题款里把“清官店人”四字冠于“张建明”之前,俨然古人的名号。后来,我自刻一白文闲章“清官店人”。我的好友、著名画家甘长霖了解此内情后,又欣然为我刻一朱文压角章“清官店人”,并制边款“此地清名缘于官,清官店人做清官”。这两枚印章,我都经常使用。
   本来,我自幼憧憬的是当作家、诗人、画家,过散淡文人雅士般的生活,从未梦想当官。但是阴差阳错,最后还是与“官”字沾了边,而且成为清官店人中“官”位最高的一个。从国外卸任后回乡探母,清官店村所属中里厢乡张乡长同村支书找到我,说要将清官店建成文明生态示范村,还要修通村西公路,要我帮些忙,并能为此留点纪念。能为故乡出力,我自然答应。在清官店文明生态示范村建成后,我自撰并书一首小诗送给乡长。在清官店村西公路修通后我再次回乡,看到张乡长已把那首小诗装裱后挂在了他的办公桌对面。那诗其实并不成诗,除一长序及落款外,中为隶书四句:“清官店名源于官,清官驻店解民难。古店已远新村建,清官清名代代传。”
   我崇敬清官,歌唱清官,更愿清官遍地,清风长传。
   以“清官店人”为博客网页之名,也缘于此。
  

完成时间:2006.03.21 22:14:50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0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