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日记提到了大酱之事,有林友问我大酱的做法,我允诺:必写出。而后一想,可能是别人随意问问,不必当真。可之后有林友仍然追问,我方知自己之食言,今日有暇,详细记之,一兑诺言,二给林友以参考。
下大酱的方法,千奇百怪,古往今来大有不同,南方北方更是差别很大,仅就自己继承传统的做法,详述如下:
根据家人口多少,取大豆若干。一般两口人八到十斤足矣。
这个季节做酱块子最好。
将大豆挑干净、洗好,用水泡一个晚上,然后用锅将豆烀得用手一捏就成面方止。
用绞肉机将烀好的大豆绞成豆泥状,以四五斤豆做一块为好(方圆不限)。
晾到表面不沾手时,将其用干净的纸或布(不可用塑料)包严,防止苍蝇叮咬(叮咬了酱要生蛆),放到清亮干燥处。
按习俗大酱要在4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下(其他时间也可)。
酱块子经过一个时间后,变成了干块,颜色变暗,将上面长的毛洗去,晾干后掰成小块,越小越好。
按5斤豆放3斤盐的比例称好盐;再根据自己需求装好水(酱可干可稀,但一般的应像小米粥状为好);将水烧开,将盐放入化开。
将盐水和酱块子倒入小缸内。
将酱缸放到室内有阳光的地方最好,缸上用纱布蒙住。
用木头做个酱耙子(一根木棍底端安个方块木头),每天最低打缸一次,最好黄昏时,开始边打缸边用手把酱块攥碎。
温度20多度最适宜,待到7到10天,缸内的酱就发了,更应该好好打缸。
等酱发好,自己就不发了。等到一个月时,酱就可以吃了。然后把它放到阴凉处即可。此酱一般吃两三年没问题,但还是吃一年更好。
酱发好后,南方屋内太热,容易生毛,可放到冰箱了。
不知写明白否?如有疑问,随时可问,做到有问必答,百问不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