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出家的母亲

写作者:海云轩主     日记本: 青春的印记

日期:2006年03月19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466

  出家的母亲
  
  (这是十年前发表在《中国政协报》上怀念我母亲的一篇散文,清明渐行渐近,然而这个世界上,我却并没有像别人那样,有一个坟冢可以让我去祭祀……捡拾自己内心的痛苦,又捡拾自己梦中近日里来与母亲的相见,故将这篇散文放在这里,权且做个纪念吧!)
  
  
   母亲出家已有十八年了。起初,母亲只是庵院中的居士,后来政策允许了,母亲便削了发,全身心地在寺庵中侍奉佛祖起来。
   母亲原本出生于旧官吏家庭,过着千金小姐的生活,以后外公到中缅边境抗战,母亲便和外婆一道随军前往。由于热带丛林的瘴气,母亲染上了眼疾,在军中,母亲久治不愈,外公心疼女儿心切,便在抗战结束前夕,即向南京政府递上了一纸辞呈,要求返里寻医。但终因时间延误太久,母亲只保住了一只眼睛,保住的另一只眼睛也只留有零点二的视力了。
   母亲虽出生在豪门贵族,但外婆则是地道的贫苦出身。外婆只生有母亲一人,虽是如此,外婆则从小将母亲教养得没有一丝贵胄子弟的气息,为人宽厚,谦和、体怜穷人。在外公的疼爱和外婆的教育下,母亲自小读书认真;并写得一手漂亮的蝇头小楷。直到母亲上大学读书,母亲也从没有落后过谁。
   母亲和父亲是大学里的同学,为了能照顾外公和外婆,母亲将父亲一起带到外公和外婆面前,并从此生活在一起,直到外公成了“历史反革命”。为了不影响母亲和父亲的前程,在外公和外婆的一再要求下,母亲将我留下给了外公和外婆,带着姐姐、弟弟和父亲另居它处了。
   母亲虽另居它处,但每月至少要来看望外公和外婆一次。母亲每次来看外公和外婆,外婆总是显得异常的忙乎,我则围在外婆的膝下似乎也显忙碌。
   外公则和母亲说着说不完的话。
   母亲平时极少有爱怩的举动,只有在第二天清晨母亲就要离开我们,返回父亲,姐姐和弟弟的那个家的时候,母亲才会俯下身子,紧紧地搂抱我一次,在我小小的脸蛋上,轻轻地,但却是长久地吻上一吻,然后喃喃地说上一声:“我儿……”泪水便从那厚厚的眼镜片后面淌了下来。这种情景,虽是过去了三十多年,但这一封存在童年幼小心灵中的记忆,则一直陪伴着我,成为我人生中最值得温馨的一幕。
   后来,母亲来看我们的日子相距越来越长,越来越少了。外公和外婆除了教我读书识字以外,也越来越寡言少语了。外公那种由于长年在旧军队养成的挺拔、庄重的坐姿,也越来越长时间地粘在了那张木椅之上。直到有一天,母亲被一群带着红袖标的人押解着来到外公和外婆面前,看着母亲那满头的秀发被剃成“阴阳头”时,已是十二岁的我似乎懂得了点什么。
   母亲是怎样度过那段日子的,我并不很清楚,但母亲作为正常人出现在我面前的最后一次,则是外公被“红卫兵”用刺刀刺死,并在太阳下暴尸二天后,经省委统战部出面,允许我们收尸,我和母亲一样带着白孝带送外公上山的那次。
   以后,母亲辞退了学校的教师公职,成了寺庵中的“尼姑”。
   第一次去寺庵中看望母亲,是大学毕业、家中已彻底平反的时候。说着母亲的俗名,禅房中并没有谁知晓,直到大雄宝殿的钟声敲响,才看到母亲坐在草蒲团上,带领着众尼颂经念佛,随我同去的老家人,悄悄地走近母亲,当我听到老家人那清晰的,但却是很轻很轻的一声:“小姐……”时,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长期以来被压抑的情感,在佛堂中哽噎地饮泣起来。
   母亲似乎感觉到什么,但手中的木鱼和佛珠仍不停地转动和敲响,口中的颂诵之声依然一声高过一声地唱和着……
   以后每年去寺庵中看望母亲,去时见着母亲,母亲即用极平和的目光和口吻说一声:“来啦”,便又回到她那个世界中去了。有时在寺庵中用餐,也只是和一般的香客一样,交钱买那用香菇、豆皮、冬笋等素菜做成的、用来招待香客游人的“鱼”、“肉”之类的斋饭,母亲则从不和我们在一起用餐。临走时与母亲告别,母亲也只是一声“走啦”,别无赘语。
   这些年,我一直在外漂泊,几年也难得去看母亲一回。据香客们说:母亲身体很好,一直在寺庵中解经讲禅,并经常被邀请到外地传佛。每听至此,我便会从内心深处由衷地为母亲默祷几句。
   欣逢盛世,母亲一心侍佛,这是她老人家的造化,也是我等后人的造化,只是念母情结时有泛澜,感叹之余故略写此文,也算是一种思念吧。
  
  
   1995年春写于北京东四14条寓所抱璞斋
   2006年3月19日加题注于西直门海云轩寓所
  
  

完成时间:2006.03.19 06:21:34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1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