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圣雄甘地

写作者:杯子里的海     日记本: 随风之书

日期:2006年03月01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66

  
  每当我绝望时,我就想起,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只有真和爱,在最后永远会胜利。
  
  而历史上的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是所向无敌的,但最终会失败,从来都是这样的.....
  
  
  
  
  ..........太多太多的话压在我的心里了,今天上英文素质学科Stephen老师给我们看了《甘地传》,我之前听过,可由于一些原因,总是没能看到,而今天,终于有幸能看完了,其间我所思所想都是庞大又混乱的,我为人类有这样的人而自豪,而感动。
  
  
2006年03月01日18:03 构建圣人心灵的“神性” [补记]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甘地
  
  
  
  当一个导演决定要拍摄一部人物传记片时,他立刻就会陷入一个两难的抉择,要么,用虚构的事件来填充角色本不精彩的人生以拔升“艺术”。要么,以忠实记述的手法来勾勒人物平实的形象以彰显“真实”。而太多的导演在这两个问题上摇摆不定,患得患失,使观众非但无法透过其作品体察出人物的内心,反而陷入迷幻的陷阱。可喜的是,本片导演似乎在真实与艺术之间找到了一个稳固的平衡点,使影片和它所记述的人物一样,显得超凡脱俗。
  
  与那些人生履历相对“干涸”的人物相反的是,甘地的生平绝非“传奇”二字所能涵盖。很少有谁的一生能与一个国家、几个民族的命运如此紧密的交织在一起。那浩如烟海的历史事件和纷乱复杂的人物也逼的导演不得不作出取舍。因为试图在一部三小时的影片中巨细靡遗的描绘甘地的一生无疑是荒谬的。那好比是因为贪图珍馐而把一道本该可口的菜做成了大杂烩。也正因为如此,导演在影片伊始就开宗明义的挑明影片在完整性上的“缺憾”,其不仅使观众能以更加“务实”的心态来欣赏影片,也避免了无聊的指摘,可谓一石二鸟。
  
  倒叙手法在此类影片中的运用屡试不爽,本片也不例外,影片《甘地传》首先从主角恢弘的葬礼上切入,借主持人的口来粗犷的勾勒出甘地非凡的一生。随后镜头一闪回到五十五年前,当时年轻的甘地作为一名被大英帝国承认的律师真是年轻有为、意气风发。但被人扔下火车的遭遇犹如一记闷棍,让他深切的体会到种族歧视带给自己的耻辱。为了洗刷这种耻辱,甘地耗尽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值得称道的是,导演在表现甘地这位最具“神性”的人物时,完全跳出了刻意美化的巢臼。并一反常态的采用了人性化的视角,影片除了那幕毗邻大海的戏稍微凸显了主人公非同一般的魅力外,所有场景中的甘地都更象一个身型枯槁,质朴无华的老者。自始至终,“吝啬”的摄影师都没有用环拍、仰拍的技法来赋予角色多余的光环,反而用“写实”的风格将“圣雄”请下神坛,成功塑造了一个虽不完美却真实可信的甘地。
  
  佛教中有个著名的典故“削肉赠鹰”。用中国人的话来讲就是“以德报怨”,但说来容易,身体力行则又是另一回事。甘地之所以能独享“圣雄”之名,就是因为其超越了道德的极限,能以神得尺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当然,转变绝非一蹴而就,导演在角色的过度阶段着墨不多,稍显含混。但经过蜕变的甘地跃入政治舞台后,影片立即变的精彩纷呈。苟延残喘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即将丧失的利益,都变的凶残、暴虐,古今中外,盖没能外。然而甘地却始终克守着“非暴力”原则,在与英国人的多次交手中显得不卑不亢,虽历尽牢狱之苦而百折不挠,最后让枪炮臣服在精神脚下。很难说影片在记述印度独立的历史时,有无刻意拔高甘地功劳的嫌疑,但所有争取独立的民族都需要一名精神领袖却是勿庸置疑。甘地就是那种在关键时期推动历史进程的人物。
  
  “圣雄”的人格力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能使蒙昧的人民团结在其麾下共同对抗侵略。但过于超凡的境界也可能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并最终使本来崇敬他的人与之疏离并产生怨毒之情。影片的后半部分,导演笔墨浓重地刻画了一副触目惊心的种族大仇杀。在此,他并未做不自量力的评判,而让道德的天平有所倾斜,却只是让观众与甘地一同在这场浩劫里反复倾轧、难以脱身,让仇恨的毒汁慢慢浸透我们原本宽容的心灵。
  
  面对印度教与回教之间积重难返的宿怨,以甘地一人的鲜血是不足以粘和两者冰炭不容的矛盾的。甘地当然明了这一点,但因不忍刚刚脱离殖民苦海的国家又陷入分裂的深渊,他还是再一次祭起了“道德感化”的大旗。但是,当这点明显脱离实际的“神的理性”遇到两股交织在一起的仇恨后,立即就被撕的粉碎。
  
  影片在描绘两民族大屠杀时,很隐晦的透露了甘地悲剧的宿命。作为一名政治家,最重要的就是“明哲保身”,而本来睿智的甘地却毅然走到了矛盾的对立面,并期望能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即倒,然而,民众真正体察出这份良苦用心了吗?
  
  有一出戏就很明显的流露出这种“情绪”。一名印度教徒其儿子被回教徒所害,已陷入疯狂的复仇中无法自拔。因希望在下地狱前能说服甘地停止绝食,珍惜生命,遂来到甘地身边忏悔自己的罪过,可甘地却奉劝他如要重获心灵的救赎,需领养一名回教徒的小孩直至成人。和所有“俗人”所应该表现出的情绪一样,镜头中的印度教徒眼里充满了“震惊与迷惘”。这情绪也彻底让我明白了“圣雄”的伟大和“局限”根本就是一回事。甘地悲剧的根源其实来自他用神的逻辑来推导人的行为。面对一群宗教痴迷分子,却公开宣扬自己从未归属任何教派。这需要一颗多么伟大与单纯的心灵啊,也是从那一刻起,甘地就预定了通往天堂的车票,这是他无法逃避的宿命……
  
  人物传记片是历年各大评奖都十分垂青的片种,但这并不意味着谁都能驾御这类题材,很多人妥协于脱离真实的粉饰使此类影片变的鱼龙混杂。本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导演务实的选材、忠实的记述和演员精彩的演绎,本.金斯利当年凭借对甘地这一最具挑战性的角色淋漓尽致的刻画,无可争议的荣获影帝头衔,也算是对其不俗演技的肯定,虽然,这肯定来得晚了些。
  
  一个普通的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接近神的境界?一个平凡的演员能与他所扮演的角色融合多深,看完《甘地传》你可以同时得到两个不同的答案。
  
  

完成时间:2006.03.01 18:12:06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6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