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丽江古城

写作者:丁香花     日记本: 曾经最美

日期:2006年02月25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37

   丽江古城,1997年12月,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审评,正式批准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批受全人类共同承担保护责任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同时也成为国内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古城是由白沙古镇——束河古镇——大研古城三个相对独立的城建单元共同组成的统一体,主要部分是大研古城。大研古城坐落在丽江坝子中部,形状如同一块碧玉大砚,所以取名大研镇(砚与研同音)。面积约3.8平方公里,海拔2416米,建于南宋末年,近千年来一直是滇西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重镇。
  
   白沙古镇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这里曾是宋元时期丽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束河古镇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建筑群内民居房舍错落有致,布局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龙河自建筑群的中央穿过,建于明代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
  
   丽江古城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因为古代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如果筑城墙,就犹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不吉利。丽江古城在明代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四方街为古城中心,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据说是明代木氏土司按其印玺开头而建。这里是历代集市中心,每日万头躜动,热闹非常。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直通东南西北四郊,又从主街岔出从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往来畅便。街道全用五彩石铺砌,平坦洁净,晴不扬尘,雨不积水。几乎每条街道一侧都伴有潺潺流水。泉水来自玉河,河至镇产双石桥,分东、西、中三股流入古城,随街绕巷,穿墙过屋。水边杨柳垂丝,柳下小桥座座,形成“家家流水,户户垂扬”的独特风貌。
  
   古城与水,水与古城结下了不解之缘,水是古城的血脉,没有了它,就如人失去了血脉而无法生存。水赋予了古城以灵气、秀气,赋予古城人以喝、洗、用、玩之利;古城也给水以灵气和秀气,给了它以无限生机及施展自己的空间。古城人视水为知己,对水情有独钟和敬畏之情。古城里有好几处“一井三潭”的三眼井,最上一潭是出水口,为饮用井,中间为洗菜井,下面为洗衣井,人们用水自觉按此约定俗成的规矩,决不会乱来。
  
   古城中石牌坊、关门口、大石桥、卖草巷等处,留有集散空地,既为城中居民提供了早晚憩息的场所,又增加了节日闹市和灾变时的吞吐能力。古城中大片保持了明清建筑特色的民居建筑,多为土木结构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瓦屋楼房,既讲究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外拙内秀,玲珑精巧,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民居博物馆”。家家户户喜爱种植花木盆景,丽江古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建筑特色,平民化的古纳西民居建筑群,以及至今仍生活在其中近三万纳西族居民,以东巴文化、纳西古乐为代表的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与色香诱人的风味食品,光彩耀眼的金色铜器,悦人耳目的鸟语花香,工艺精湛的毛皮制品,风情独具的民族歌舞,构成了丽江古城一幅幅独具特色的纳西民族风情画卷,透射出古朴、乐生、安谧、平和、大同的氛围。丽江古城文物古迹众多,文化蕴含丰厚独特,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具纳西族风格的古代城镇。
  
   时至今日,古城人依然在过着宁静和谐的生活,依然按着自己的传统,自己的古风,自己的生活方式送走昨天,迎来明天。宁静的心、宁静的自然永远伴随着他们的生活。

完成时间:2006.02.25 22:43:13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9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