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回忆录(17-20)

写作者:雨漉     日记本: 末梢

日期:2006年02月24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46

  17
  82年春节,父亲带回了他新婚的妻子。
  
  奶奶和姑姑要我叫她“王阿姨”,还拿出她送我的一件湖蓝色外套在我面前抖了几抖。说实话,我还是很喜欢那件外套的,后来穿到学校去,寝室里的同学一致认为好看,但是,那件外套并未打动我怀有敌意的心而对她产生好感。反正我是小孩子,除了吃饭在一桌之外,其他时间我和她没什么接触,自然不会产生矛盾或冲突,俨然井水不犯河水似的。
  
  春节一过,父亲又是独自一人去了广西工作地,把“王阿姨”留在了奶奶家,这样,奶奶家又变成了两个人。忘了说了,这时我已经是公社中学初一的住校生了,只在周末才步行回家一天,我在这里用上“步行”两字,是因为奶奶的村子在那个时侯非常地落后,落后得连一条通车的马路都没有,夜里的照明工具除了煤油灯还是煤油灯。
  每次周末回家,“王阿姨”都会为我准备好一瓶干茄子、干豆角、干鱼等干菜。有一个周末我没有返校,第二天清早天还没亮的时候,“王阿姨”就做好了早饭,并在天蒙蒙亮的晨色里送我,直到天色大亮才返回家。总体来说,她对我还是不错的,只是这个“不错”是她的本意还是父亲的意思,我就不得而知了。
  
  听奶奶家的人说,“王阿姨”只有28岁。在我眼里,她和奶奶、姑姑、村里人都相处得很好,但不知道怎么回事,村里人背着她都指指点点的,还问我母亲现在如何云云,我想,也许是村里人思想保守而看不惯她和父亲悬殊的年龄吧。
  
  18
  在公社中学,我因品学兼优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欢,当选为学生会卫生部长,成为五个学生会干部中唯一的女生。
  
  有一回,学校开大会,学生会干部要和校领导一起上主席台,我不肯上去,因为在这之前,我从未登过台亮相,于是,我扭捏了好久才被老师请到主席台上。上了台之后,我从头到尾都低着头,没敢向台下的同学张望一眼。
  
  现在分析我那时的心态,不仅仅是胆怯、害羞那样简单,而是从小受尽欺负和家庭的变故导致的结果,这两个因素磨掉了我作为小孩子应有的嚣张气焰,同时往我的潜意识里灌入了沉默、孤立、低调、胆小、怕事的个性特点,总之,我在那个时候已经习惯了处于弱势地位。
  
  19
  我把父亲和“王阿姨”结婚的事写在信里告诉了母亲,母亲回信说父亲是陈世美,要我一定要好好读书,为她争气。后来阿姨也说同样的话:“你爸爸是当代的陈世美……”
  
  关于陈世美这个人物形象,其实我了解得甚少,只是从电影里知道了秦湘莲和陈世美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是非关爱情的。在电影中,陈世美的形象被妖魔化,他集万恶于一身,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当皇帝有意要招他为驸马时,他谎称父母双亡,尚未婚配。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他不过是他那个时代的弱者而已,因为他不能拒绝皇帝的提亲。
  
  无论如何,父亲至少是孝顺奶奶的,我认为不能把他和陈世美相提并论,母亲和阿姨之所以把他比作陈世美,是带有个人恩怨和主观偏见的。我曾在2003年写过一篇《十七年》,父亲看过之后很反感“当代陈世美”一说,并为此对我列举了一大堆事实进行反驳。
  
  今天写《回忆录》又提到陈世美,算是为父亲洗了冤吧。
  
  20
  天气渐渐暖和的时候,母亲写信告诉我她生病了,在县城中医院住院。
  
  在我的印象中,病人应该是一副病恹恹的样子,可是我利用周末的时间见到母亲时,她看上去很健康,一点都不象病人,手里还在帮我织毛背心呢。我前面说过,母亲是一个大大咧咧的女人,依她的个性,她是做不好织毛衣这样的细活的,可是在同病房病友的帮助下,母亲硬是用匀称的针法织出了一件漂亮的毛背心:桃形领,嫩绿色的毛线作底色,浅黄色的毛线织成菠萝状,甚是好看。
  
  直到分手,母亲都没告诉我她生的什么病,我也懵懵懂懂的没问。虽然我没问,但看到母亲健健康康、笑呵呵的样子,我也就不担忧与牵挂她了。
  
  很久很久以后,我从大人的口里知道母亲是听说父亲再婚了,被气病的。我终于明白,以前的母亲还是很在意父亲的,就算到了今天,只要一提起父亲,母亲依然会露出咬牙切齿的神情。也许爱得深,才会恨得深吧。
  

完成时间:2006.02.24 09:11:15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9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