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家乡清代进士情况

写作者:绿茵孤客     日记本: 心中的永远

日期:2006年02月20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622

  清代营山考中26名进士的历史经验据《四川清代进士征略》和清代《营山县志》记载,清朝经历了267年,从顺治二年(1646)至光绪三十年(1904),由皇帝主持、策问的殿试112次,取进士26391名,四川获得786名(其中状元一名,即资中的骆成骧),约占全清进士的3%。同江、浙相比是比较少的(江苏状元49名、浙江状元20名)。而营山中进士的却达26名,仅次于成都、华阳(双流)、富顺、涪陵,占第五位。这26人中进士后,有9人任知县,4人任知府,1人作府教授,1人任四川财政监理,10人进翰林院(后来他们中有的出任江西主考,有的任云南道监察御史,有的任吏部侍郎),1人在家候官,未任职。他们在任职期中,大都有不同程度的政绩,有的还较显著,受到人民赞许。营山这个比较偏僻的小县,为什么能在清代“科第仕宦,绵绵继继”,列全川一百多个县的第五位呢?经初步分析,经验有五:
  一、县官明智。营山在清代有县官110任,他们中有一部分人重教兴学,为发展营山教育事业作了贡献。在县志上记下了他们的政绩。光绪年间,营山知县周震(浙江人)认为“人才之盛衰视其地学校之兴废;学校兴废视其地宰执(掌权者)之贤否”。贤能的县官,大都重视教育。康熙年间知县张玉璘(福建人)主张“以学为政,因地育人”,上任第二天就到学宫拜孔子,他见学宫在战争之后破败不堪,心中十分难过。尽管当时百废待举,各项事务只能依次举办,但他认为修补学宫却“不可稍缓”,便带头捐资,鼓舞绅士兴学。道光六年营山知县夏文臻(江西人)一上任便“首以人才为念”,他看到来县参加岁考的生童达一千六七百人,自带桌凳,拥挤公门,一遇下雨,苦不可状,深以为憾,便请全县士绅商议,决定按粮捐输,修考棚16间,可座2000余人。光绪年间知县傅亦舟(湖南人)为鼓励诸生勤学,决定增加书院师课奖赏。还捐俸银百余两,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年终还发米,使“孤贫者得以卒岁”。这些县官,不仅倡修学宫、书院、考棚,为诸生创造好的学习条件,他们还在每月初一、十五去书院、学宫检查诸生课业,为他们修改文章,教育他们立志勤学。知县王廷稷(福建人)在书院竣工时对诸生说:兴办学校是官府的事,但力学上进则是你们的责任。他要求诸生刻苦自励,不要“羊质而虎皮”,欺世盗名,只求利禄。知县张玉璘教育学生加强自我修养,要“观善则摩,闻恶则改”。知县祥庆(满州人)主张“士子读书务明理达用”,要“通古今之治道,求经济之实用”。
  二、绅民赞助。嘉庆年间,文庙被毁,知县戴三锡(今北京人)约请师生父老,商议重修,大家“莫不鼓舞奋气”,踊跃捐资备料,认为这是“义所不容推诿之事”。戴深感营山人士热心公益事业,一人倡导,数十百人响应,好义者如此之多,即使有困难,也是能克服的。傅亦舟主持修补学宫时,也是“广募劝,得数千金(银两)”。特别是修建书院、考棚“全系民捐民办,既不待官督率,亦不由吏经营”,“贤者董其事,富者助以资”。修建后的节余还用去添置学田,以收入补助学生。道光二十八年知县李玉台看到山区学校很少,便捐资为倡,各保甲也欣然捐助,添义学5所。
  三、严师训教。师高弟子强,严师出高徒。营山的一批文人学士,辞官归里,教授生徒,对培植人才起了很大作用。进士王凤鸣,任河北高邑、陕西定远知县。辞官归家后,便潜心教授生徒,造就了大批人才。进士陈怀玉,先任夔州府教授,后补保宁府学教授,未上任,告休回家,培植人才,对门生尽心启迪,门人因登第入仕途者达二百余人。翰林白浚铣,辞官归家俸养父母,并“与邑弟子讲学不倦”。翰林院编修侯度,晚年卸任担任成都锦江书院主讲,著《锦江书院学规》。营山进士张乾元、罗愔、于德培、于式枚、于式棱先后就读于锦江书院。
  四、家庭影响。这26个进士,从姓氏上看:姓侯5人,姓于4人,姓陈3人,姓马、王、张、龚各2名,姓黄、易、李、白、罗各1名。他们大都出身于营山龚、侯、罗、马、李、于、陈、张八大望族,受到书香世家的影响。父教子、兄教弟,相互激励。进士陈会的祖父是拔贡、父亲是举人,都是知县,他的儿子陈跻敬也中进士。侯于蓟、侯承浩、侯恩济是前后五十年的一门三进士。李桓的父亲李以宁、祖父李沂都是举人,也是诗人。于之辐的老祖宗于绍是明朝营山第一任知县,传至他是十一代,以后的进士于德培是他的五世孙,于式枚、于式棱弟兄是他的八世孙。云南道监察御史张乾元,辞官回乡,训教弟兄子侄,后来弟师元中进士,弟中元、侄斐然中举人。
  五、学生力学。上述几点都是成才的客观条件,起决定作用的还在于学生本人的努力,不论贫富都是如此。贵族子弟中,如因其富而养尊处优,不严加管教,也会成为浪荡公子。贫寒子弟不甘贫穷,经过刻苦努力,也会大有成就。进士陈会“幼时家贫力学,带经而耕”,一边务农,一边读书,因苦读而成翰林。龚士模、龚士楷两弟兄幼年丧父,家贫,力学不倦,后来都中进士。侯于蓟读书时,“端谨沉静,不苟言笑”。可以说他们没有一个不是经过自己刻苦努力而成就学业的。虽然其中有不少人“天资聪异”,也还是离不开主观努力。
  毛**同志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封建社会的教育科举制度,无疑是为维护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同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都是无法相比的。但历史的经验可以为我们今天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完成时间:2006.02.20 14:02:09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0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