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君子与小人

写作者:朱雀     日记本: 雀儿在林梢

日期:2006年02月09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274

  
  
   传统儒家认为社会是由君子和小人共同组成的。他们认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是人们对于“义”和“利”的不同态度:君子求义,小人逐利。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一个“重义轻利”的社会。
  
  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从“正己”的前提
  
  出发,能够“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君子能够先义后利,将义作为物质利益得失取舍的准则:“富与贵,是人之
  
  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放于利而行,则多怨。”(《论语·里仁》)君子能够“见利思义”(《论语·宪问》),“见得思义”(《论语·季氏》)。“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
  
  之。”(《论语·述而》)“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论语·泰伯》)对于一般人民,孔子认为应该先利后义,即先富之,后教之,并把“惠民”列为从政的
  
  “五美”之首,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其中包括使民以时,减轻徭役。
  
   孟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价值取舍泾渭分明:“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踱之徒也。欲知舜与踱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孟子·尽心上》)“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孟子·滕文公下》)当梁惠王问孟子将何以“利吾国”时,孟子对
  
  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
  
  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在他看来,如果“后义而先利”,一味鼓励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就会臣
  
  弑君,子弑父,人们之间互相争夺,国与国之间互相攻杀,导致国灭君亡。如果“先义而后利”,则人们之间的关系必然是和谐的。因此,他告诫梁惠王要以仁义治国,
  
  不可孳孳于求利。他又说:“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何必曰利?”(《孟子·告子下》)怀利以相接,国必亡;怀仁义以相接,可以王天下。可见,孟子屡次讲“何必曰利?”不是一般地反对言利,而是反对当政者只
  
  求私利,不顾百姓的做法,也即反对“上下交征利”。孟子还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
  
  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了?”(《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
  
  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民众有了恒产,生活安定,才能“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孟子·滕文公上》),“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孟子·梁惠王上》)。
  
   荀子认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
  
  (《荀子·大略》)道义和私利,人所共有。君主要“隆仁”,“杀势”,“以公义胜私欲”(《荀子·修身》)。因为“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
  
  (《荀子·大略》)“上好羞则民暗饰矣!上好富则民死利矣!二者,乱之衢也。民语曰:‘欲富乎?忍耻矣,倾绝矣,绝故旧矣,与义分背矣。’上好富,则人民之行
  
  如此,安得不乱!”(《荀子·大略》)“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
  
  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荀子·礼论》)“以义制事,则知所利矣。”(《荀子·君子》)“不利而利之,不如利
  
  而后利之之利也。不爱而用之,不如爱而后用之之功也。利而后利之,不如利而不利者之利也。爱而后用之,不如爱而不用者之功也。利而不利也、爱而不用也者,取天
  
  下矣。利而后利之、爱而后用之者,保社稷也。”(《荀子·富国》)使民众得利,富裕起来,爱护他们,就能得天下、保社稷。“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
  
  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太学,设庠序,修六礼,明十教,所以导之也。”(《荀子·大略》)
  
  
  转帖
  

完成时间:2006.02.09 21:22:02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3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