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半夜里,俺寻找“思想”

写作者:尕海流浪     日记本: 时光的角落

日期:2006年01月16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427

   昨天没来由的迷迷糊糊睡了一整天,起来随便拿起孟慧英《寻找神秘的萨满世界》阅读,一会儿,思绪却不知不觉有这样的感觉:
  
  天空,光芒宣泄自然的时光;
  
  蝴蝶追寻羽化的叶片,
  露滴慢慢的洒落在干涸的土地,
  默默无声……
  
   这时,用这样“浪漫”句子似乎有些怪怪的感觉,潜意识中大慨是想:自然万物生存基本法则是对立和相互依存统一体,如同萨满对自然的认同和其共生关系,是认知世界的一个必然过程。
  
   目前,我们还只能在现阶段知识结构层面上去研究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文化与革新等等问题。就学科发展看,已经形成了一些专门的研究体系,例如环境工程、地球(古)环境研究,自然灾害预测、防治、工程治理等等,这些大多表现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层面上,换言之,出发点多少是在人类主宰下,对客体干扰效果的功利性研究上,相应的“减缓……减少……尽可能……”之类的研究用语表诉的含义:现阶段回避不了依靠自然“为我”才能够获得自身发展空间的现实,而这恰恰是人类无法克制的内在冲动!如同任何生物群落都有的拓展生存空间的天性。故是寻求人与自然和谐,还是寻求自然间和谐“进化”;是必然的矛盾,还是换角度去寻求内在的和谐共存,无疑是人性进化和认识的分水岭。实际上这是一直都解不开的结。
  
  (哈哈,回头看上面这些字,俺发觉自己这时都笑起来了)这些游思,其实多少可以冠以“自然乌托邦”的帽子了。
  
   嗯,最少,当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时,除了希望对人类文明史有个清醒认识,是否还能在其中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呢?
  
   记得《国家地理》单子蔷总编在去年的一期《贵州篇》的编语(大意):传统观念上的落后地区,从人与自然长远协调发展观念来看,也许(!)对我们是一种幸运!
   值得深思!(虽然可能有很多人不会认同这些观点)
  
  

完成时间:2006.01.16 05:45:42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8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