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告别余秋雨

写作者:罗璇     日记本: 梦幻

日期:2004年01月18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262

  金文明一本《石破天惊逗秋雨》,又让沉寂许久的文化大师余秋雨先生再次浮出俗世的水面,我也才发现,已经好久、好久没有想起过这位曾伴我走过苍白迷惘青春期的“老朋友”了。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圆形,近状葫芦,外敷白色……”
   1994年10月,我正经历着一个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心理磨合期,22岁的青春期于我,不是五彩斑澜的浪漫童话,而是充满了苍白的困惑和迷惘的浮躁。某个清风明月的夜晚,我静心地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说实话,我不是一个喜欢追逐时尚的人,但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一次次神采飞扬地谈起余先生和《文化苦旅》,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心的驱使,1993年8月,跑到书店买来了《文化苦旅》,随便手翻阅了几页,终是无法静心阅读,这本书就在书架上搁置了一年多。
   那个夜,时光之河,随着余秋雨先生《道士塔》优美简洁的语言,清清淡淡的叙述,潺潺回流到1900年5月6日,王圆籙道士打开尘封中的莫高窟,中国灿烂艺术之门的那个清晨,所有的历史,跨越时空,由远及近,慢慢走来,我的心绪,就在无限的哀婉,无限的激愤,无限的叹息中如波涛起伏。
   那个苍白浮躁的青春期,我的心灵,在阅读余秋雨先生的篇篇美文中震憾着,感动着,感怀着。沿着余秋雨先生独有的视线和思维轨迹,一颗浮躁不安的心灵在历史文化的汪洋大海中渐渐宁静,少年时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纯真理想又被熊熊点燃。有多久了,我的生命中没有体验过读书的激情和快乐?我不得不感叹,文字,真是一种神奇、伟大的东西,它带给我的快乐与喜悦,振奋以及激情,远远甚于忧伤和绝望,某一段时间,我甘于在那个虚幻的世界中无可救药地沉沦。
   于是开始不顾一切寻找余先生所有的书,每次去书店,总是询问秋雨先生有无新作问世?短短几年间,余先生所有的著作,都走进了我的书房,我的心灵世界。
   于是开始振奋,开始微笑面对崭新的每一天,每次走过秋雨先生笔下的江南古镇,山川名胜,我由衷感激《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在我苍白困惑的青春期,给予生命一份遥远、热烈的向往。
   当青春期的阴翳渐渐消散,春暖花开的生命季节,我开始读尼采,叔本华,读米兰·昆德拉,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
   每次逛书店,我还是习惯询购秋雨先生的书,如同问候一位久未见面的老朋友。读《千年一叹》,再读《行者无疆》,我真的有些心疼了,一个年已半百的中老年人,行走在如此漫长而艰辛的旅程中,劳累困顿之余,仍积极地思考着,勤奋地写作着。虽然读这些文字已经没有了当年读《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的震撼和感怀,但我还是敬重余先生对文化探索的执着审慎和作为文者的勤奋无悔。是文化的口红也罢,是对人类文明积极和深沉的思考也好,纷纷扬扬的评说中,依然不改对余先生的深深敬重。毕竟,余先生不是圣人,我也没有圣人情结,秋雨先生应该拥有人性的真实,不必求全责备。文章千古事,为文者,若没有对人类命运的真诚关怀,对生命意义的积极探索和深刻思考,一心追逐功利,热衷文字是非,又怎能写下震撼人类心灵的不朽文章?文化,从来不是热闹中的产物。
   时光依旧,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已经越来越没有热烈的激情和宁静的心情阅读余先生的书了,我真的不知道,是生命渐渐走向成熟还是秋雨先生的书,已经不能给予我足够厚重的精神养份,以支撑生命行走所需的坚定信仰?
   偶尔在电视、在报刊上看到余先生平和从容的笑脸,依然有“老朋友”的亲切,依然为先生的博学睿智热烈地鼓掌。
   生命中,有些朋友,也许,注定只能陪你走过某段路,他思想的光芒,只能片刻照亮生命的暗夜。当你一个人在茫茫暗夜中无助地奔走,那一刻,也许,你仅仅需要那么一点点光亮,就能激起你执着追求的勇气,点燃你顽强前进的希望之光,这样的朋友,足以一生感激。
   生命的成长历程中,终要告别一些朋友,纵然这些朋友,曾经牵引着我们奔向太阳和光明。
   依然敬重,依然感激余秋雨先生,却不得不说告别,说告别,不是为了忘却,而是为了铭记,曾经的青春岁月。

完成时间:2004.01.18 20:01:20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0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