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中国制造"的尴尬:中国货最好不要在中国买???

写作者:wxsycx     日记本: 明月几时有

日期:2005年12月19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595

  "中国制造"的尴尬:中国货最好不要在中国买???
  2005-12-17 20:42:13 反腐先锋@-CnEA /article/-CnEA-ilzbRQ.html 复制 评论
  要买西方货,不能去中国买;要买中国货,也不能去中国买!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魏城
  
  
  我的隔壁邻居是一个地道的英国白人,最近,我去他家做客,谈笑间,他兴致勃勃向我展示他新买的一台“物美价廉”的DVD播放机,我走过去一看,播放机上赫然写着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字样。
  
  
  
  如今,“中国制造”的日用品和家用电器已经深入许多英国家庭。中国货便宜,在英国大概已经尽人皆知,但普通英国人不知道的是,有些中国货在英国的卖价比其原产地还便宜。
  
  
  
  
  我自己就有一段亲身体验:上次我去中国探亲,买了一双降价的“国产” 名牌皮鞋,兴冲冲地穿回英国,以为占了便宜,不料后来在伦敦一家鞋店却看到同一个牌子的中国皮鞋,正价卖的价格,即使折合成人民币,也比那双在中国买的鞋便宜。
  
  
  当时,我以为这仅仅是我的一次不典型的经历:可能我在中国时被花言巧语的售货员所骗──本来是超价推销,却说成是降价甩卖。但后来我与住在英国的华裔朋友们聊起此事,他们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他们甚至总结出一套“购物要诀”:要买西方货,不能去中国买;要买中国货,也不能去中国买。
  
  
  
  贱卖贵买
  
  
  “要买西方货,不能去中国买” ──这很好理解:西方的出口商、中国的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甚至海关,都要在产品上层层加价;但“要买中国货,也不能去中国买” ──这就很费解了:如果中国产品在国内出售的利润比国外还高,那为什么还要出口?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则中国商业记者撰写的报道,让我多少明白一点儿其中的“道道儿”。
  
  
  这篇报道引述一位中国服装鞋帽业出口商的话说,一双做工精致的中国造真皮皮鞋,出口价格才4美元,“外商非常惊讶,简直不能相信。”
  
  
  为什么这么便宜?该报道认为,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中国出口商之间的过度竞争、相互压价。他卖10美元,你卖8美元,我就卖5美元,这样“血拼”价格的结果甚至是“赔钱出口”。该报道称,目前中国不少商品的出口价格已经接近成本,有的甚至低于成本。
  
  
  既然赔钱,为何还出口?该报道引述一些出口企业老板的话说:“卖到国外市场,虽然价格低,但可能很快地拿到钱,总能赚一些;但如果我们卖到国内市场,可能很长时间都见不到钱。见不到钱,厂子就无法运转了。”
  
  
  我有一个好友在中国某出口大省的外经委工作,为写这篇文章,我与他通过一次电话。他也证实:“拿快钱”确实是许多出口企业“赔钱出口”的主要动力,但他又补充说,中国许多地方的政府外经外贸部门,为强调自己促进对外出口的“政绩”,也在鼓励出口企业的这种“赔钱出口”的做法。
  
  
  中国一方面在“赔钱出口”,另一方面却在“舍命进口”:中国进口的外国产品贵得离谱,远远超过了中间环节应有的“层层加价”。
  
  
  
  我还记得,去年年底我从北京去上海办事,临行忘带了我在英国买的飞利浦牌电动剃须刀,但我走遍南京路,看到的飞利浦牌电动剃须刀,没有低于1000元人民币的,而我在英国买的飞利浦电动剃须刀,只有12英镑,折合成人民币也不过180元。幸好我在上海逗留时间不长,于是我平生第一次蓄须,回到北京后才对满脸胡须发动了一次“总攻击”。
  
  
  
  那篇中国商业记者写的报道也说:“与出口商品价格低廉相比,中国的进口商品却都是价格高昂。无论是手表、珠宝、成衣、鞋类、文具、食品等日常消费品,还是铁矿石等能源类产品,其进口价格都在不断攀升。一双出口皮鞋卖价为4美元,而一双进口皮鞋卖价却高达千元。”
  
  
  
  中国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副局长李成钢生动地概括了他所说的中国“粗放式外贸”的状况──
  
  
  
  “按照今年的贸易额,中国无疑是全球第三大贸易国,但中国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缺乏话语权,其结果就是‘买啥啥贵,卖啥啥便宜’。”
  
  
  
  
  
  
  
  “粗放式外贸”
  
  
  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的安排:今年12月11日,是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四周年纪念日;而相距仅仅两天,也就是12月13日,世界贸易组织部长级会谈就要在香港拉开序幕;再过一天,即12月14日,首届东亚峰会也将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
  
  
  本星期大概是全球贸易史、地区贸易史与中国外贸史上非常繁忙、也十分重要的一周,但与此同时,中国却陷入了对其经济发展模式和外贸模式的深刻反思之中。
  
  
  
  
  中国“入世”四年,其外贸依存度也逐年提升:根据官方的统计数字,中国正式“入世”的那一年(200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即外贸依存度)为44%;2004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为69.6%;今年上半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为77.5%;而今年10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外贸依存度已进一步提升到80%。
  
  
  
  
  许多中国经济学家认为,中国过高的外贸依存度已经对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发出了危险的信号,中国经济要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下去,必须改变这种外贸依存度过高的局面,形成内向型经济主导的格局。
  
  
  
  而谈到“买啥啥贵、卖啥啥便宜” 的“粗放式外贸”时,李成钢也说,尽管中国今年的贸易总额预计将达到1.4万亿美元,但贸易大国远非贸易强国。他说,所谓的“粗放式外贸”就是主要依赖于低人力成本竞争,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营销网络,在国际价值链中仍处于低端。
  
  
  而中国的这种“贱卖贵买”的进出口模式,注定是一种难以长期为继的发展模式:中国低劳力成本带来的出口优势不仅在国外频频受到反倾销调查和保护主义反弹,在国内也承受着出口企业不景气和某些出口企业密集地区“民工荒”的沉重压力。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降价“血拼”的出口模式中,不仅中国企业一方面做着“亏本生意”,另一方面却背负着“对外倾销”的骂名,而且人数众多的中国“打工者”也一方面肩负着“世界工厂”订单激增的沉重劳力负担,另一方面却没有因此享受全球贸易迅速繁荣的经济利益。
  
  
  
  12月9日,国际自由工会联盟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自4年前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减贫进展一直停滞不前,预计在2001至2007年间,将有逾四分之三的农村家庭实际收入减少。
  
  
  这份报告表示,随着大量中国农业人口和国有企业下岗工人在城市里争抢工作岗位,从而打压了工资,中国正成为世界的血汗工厂。
  
  
  报告称,中国“入世”后的赢家其实还是早期经济改革的获益者:私营企业家和白领工人,而输家则是蓝领工人、农民和无一技之长的办公室员工。报告这样写道:“那些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从T恤衫到DVD播放机等产品的人,常常每周要工作60至70小时,挤在每间8至16人的集体宿舍里,每月收入还不到44美元的最低工资标准,而且如果出工伤,他们面临的唯一前景就是失业。”
  
  
  早些时候,香港乐施会也表示,享受补贴的廉价美国棉花的涌入阻碍了中国棉花产业的成长。该组织估计,每年价值约30亿美元的美国棉花补贴使中国今年损失了2.08亿美元的收入,并因此丧失了72万个棉花产业的职位。
  
  
  香港乐施会提供的数字构成了一幅颇具讽刺意味的画面: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从美国进口棉花数量在4年内飙升了21倍,挤压了中国本土的棉花生产,而中国纺织品出口量猛增──其中一些是用进口美国棉花制造的──却导致美欧对中国服装进口实施了临时性限制措施。
  
  
  
  中国《南方都市报》回顾中国“入世”四周年的一句话,可能概括了中国那些原来全身心拥抱自由贸易的“自由派人士”的惶惑:“四年以来,原来我们担心的弱势产业不堪一击的情况并未出现;但我们所憧憬的自由竞争、自由交易的经济世界也没有如期而至。”
  
  
  
  
2005年12月19日12:12 [补记]
    被毙掉的财经稿件
  2005-12-17 20:13:22 反腐先锋@-CnEA /article/-CnEA-ilt-ry.html 复制 评论
  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得与失(财经)
  
  中国贸易顺差一路狂飙
  
   从1994年迄今,中国连续11年出现贸易顺差。在2005年的上半年,顺差更是呈井喷式增长。中国商务部在今年春季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中,预计今年中国的外贸顺差大约在300亿美元左右,6个月后,发布《今年前8个月我国外贸运行情况及全年走势》报告称,今年前8个月,中国进出口顺差达到602.2亿美元,按此进度推算,今年全年贸易顺差将接近1000亿美元,超过我国历史最高年份1998年1倍多。国际经济研究院高级院士拉迪预测,今年中国贸易顺差将达到1000亿~1100亿美元,而美国制造商联盟预测,中国贸易顺差可能从去年的320亿美元激增至1400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国际储备资产继续增长,6月末外汇储备资产已达到7109.73亿美元,到9月份达到7690亿美元。
   毋庸置疑,中国进入一个顺差时代,然而,巨额的贸易顺差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意味着经济的大幅增长,国库得以充实,另一方面也给人民币带来了被低估的嫌疑,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难度。此外,巨额顺差还给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以口实,导致了频繁的贸易摩擦。
  中国商务部公开的资料显示,中国出口产品遭受来自国外12个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立案调查近50起,成为近10年来全球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2005年前三季度,中国遭遇的各类贸易摩擦涉案金额达到89亿美元。世界上已逐步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针对大陆纺织品的同盟。今年4月份,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生产的棉织衬衫及上衣等3大类出口纺织品发起特保调查;5月13日,美国商务部长卡洛斯•古铁雷斯宣布对中国三类服装重新实行配额限制,这三类服装分别为棉制针织衬衫、棉制裤子、棉及化纤制内衣;5月18日,又宣布增加对男式和男童棉织和人造纤维衬衫、人造纤维裤子、人造纤维针织衬衣和外衣以及精梳棉纱4类产品的进口配额限制。7月7日,欧盟委员会在欧盟《官方公报》上发布立案公告称,正式决定对从我国和越南进口的皮面皮鞋及合成革面鞋类开始反倾销调查,在这次反倾销调查中,我国涉案企业有1000多家,涉案金额达6亿美元,涉及地区主要为浙江、福建和广东。其中涉案企业多达130家的浙江省温州市,仅鞋类出口额就达4500万美元。
  除了贸易摩擦的负面影响外,专家们提醒,巨额的贸易顺差折射出中国经济对外市场的依赖度。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即外贸依存度正在逐年攀高:2002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为51%,2003年为60%,2004年超过70%,2005年将达80%。同时,顺差也是我国国内经济降温的表现。
  导致中国近年形成贸易顺差格局的原因,有多种说法。“产业结构说”是指产业结构的转移,产品的生产周期就像传接力棒一样,以前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是主要的贸易顺差国,现在随着全世界的制造加工产业传到了中国;1994年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革也是明显的动因之一,人民币从5.8的官价向8.7的外汇市场调剂价的大幅贬值激励了出口业,加之出口退税等各种鼓励出口的措施延续至今,从那年之后,中国的贸易再也没有出现过逆差。还有学者认为,贸易顺差的根源在于国内储蓄高于国内投资。对于今年1——7月份增加的500亿的顺差,专家们认为是由今年的宏观调控造成。宏观调控降低了国内需求,导致进口增幅下降,出口增加。另外,政府的紧缩土地政策、减少出口退税等政策,以及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的取消,也是造成我国的纺织品贸易出现“井喷”式增长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作用,为避免人民币升值后受到损失,很多厂商提前交货,争取早日结汇,由此带动了部分产品出口的大幅增长,而进口方面,一般贸易项下部分商品被推迟进口。——此乃“升值压力说”。
  
  
  
   中国顺差使美国更富裕
  
   美国是中国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地。有人分析,美国的经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出口基础之上的。在中国沿海地区的纺织业,低成本造就“血汗工厂”,出口创汇不是靠设计和品牌,而只充当了“生产车间”。这些地方的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利润,是从成本里一分一分抠出来的。
   “我国对美出口的商品,有点不计成本的味道。”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对媒体曾做如此感叹,“由于普遍存在低价倾销的问题,中国的资源白白送给了美国。在外汇短缺的发展初期,这种‘出口创汇’的外贸模式无可厚非。但现在看来,高额贸易顺差是一件比较被动和危险的事情。在我国外汇储备已经高达7000亿美元的情况下,应该毫不犹豫地抛弃这种思路。”
   据摩根士丹利公司统计,从1996年到2003年,中国的廉价商品为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多亿美元,大大高于中国海关统计的这8年期间中国对美国的2291.8亿美元贸易顺差,几乎等于美方统计的这8年里美国对中国的6087.6亿美元的贸易逆差。5月9日英国《金融时报》载文指出,中国贸易顺差使得贸易逆差的美国更加富裕。
   “这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国内经济观察家仲大军说,“只有傻瓜才会如此盲目追求顺差。美国通过纸币获得了我国大量的实物资源,而这种获得是建立在我国大量商品廉价出口的基础之上,除了美国部分政客借此打‘政治牌’之外,大部分美国人肯定在偷着乐。”
   美国的贸易逆差在去年达到创纪录的6170亿美元,其中包括跟中国的1620亿美元的逆差。事实上,美国贸易逆差的对象国遍及全球,加拿大、爱尔兰、墨西哥等,但别的国家很少被“点名”,美国政界跟产业界许多人认为,美国贸易的赤字和270万的失业是中国造成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认为,调整人民币汇率或者限制中国的出口商品,其实无助于解决美国的就业问题。如果中国停止向美国出口,其他国家就会取而代之,比如泰国,马来西亚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宏观经济专家巴提兹向美国政府提出的三大建议是:减少预算赤字、增加储蓄量、加强国际贸易。“可惜,这些都不是布什政府的‘工作重心’。”巴提兹接受中国媒体时嘲讽地说,“他们不想削减预算赤字,并没有拿出切实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反而是利用了政治倾向,把人们的责备往中国方面引。”对于布什政府的“中国综合症”,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兼董事总经理史蒂芬•罗奇这样解释:“在经济不景气时,政治家永远需要找寻代罪羔羊,这是中国最近再受责难的真正原因。”
   中国专家学者认为,不管布什政府犯不犯“中国综合症”,中国对美的外贸战略,都已经到了非调整不可的时候了。
   “这种试图以出口拉动经济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就像毒药。”梅新育说,“刚开始,可以起到治疗的作用,但时间长了还再继续使用,那只有死路一条。”
   2005年,纺织品配额全部取消,中国获得的利益低于配额时代。因为中国大规模的扩大纺织品服装出口所得利润首先要弥补上10亿美元配额租金收入的损失。美国出于国内政治因素使用“特保条款”和反倾销措施来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口。假使中国达到所需的约300亿美元的对美纺织服装出口,中国也为此付出巨大的资源,特别是能源,水资源和环境污染的代价。仲大军认为,由于贸易交换量极不对等,长此以往,中国将永远被发达国家挤在国际分工中的低端水平。我国的资源、能源透支完以后,中国可能会逐渐穷下去。
  
  
  
   内需外需两手都要抓
  
   国内主流观点认为,中国贸易顺差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在于内需增长不足,即内需乏力。专家提醒,中国经济应该由以出口导向的外向经济向以内需拉动为主的大国经济转型。而“扩大内需”也是许多国际组织对中国的建议。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巨额贸易顺差突显出中国内需不足,减少贸易顺差的最佳途径是鼓励内需。他说,如果未来两三年内需上升不足,则汇率、贸易摩擦、知识产权等问题将继续被“政治化”。
   内需乏力的概念,不是说没有需求,而是缺乏消费能力去满足需求。正如你不买房子,不是因为不需要,而是因为你买不起,即使买的起,因为社会没有一套更好的福利保障体系,你宁肯继续储蓄,也不敢把钱用于消费。有学者撰文说,任何经济,如果它打算存在下去,必须至少能够再生产自身,即它必须能够满足人民的基本生存需要并能够更新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耗。而今天中国经济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是,中国的劳动力始终处于严重过剩状态。以2003 年为例,中国人口13 亿,劳动力过剩总量约1.5 亿。中国年储蓄率年年高涨,如果这些巨额货币储藏如果全部投入流通,本来会导致恶性通胀,但由于生产能力过剩,需求饱和,投资获利部门狭小,巨额多余货币退出流通,转为高额消费和房地产投资及货币储藏。还有相当部分则用于收购国有资产,例如山西的煤矿。浙江是中国民间企业对外出口大省,这里来自外资换汇取得的巨额民间游资,成为中国沿海城市房地产及少数能源类资产急剧升值的金融原动力。
   行长周小川为拉动内需开出的药方是:加强高端消费力。他说,不管道义上是不是愿意接受,购买力的很大比重在高端,高端消费潜力大,促进中高端人群增加消费,对扩大内需来说是事半功倍的。也有专家认为,仅靠少数的高收入群体扩大内需并不可取。低收入群体所占比例太大,农民包括城市的农民工构成了中国庞大低收入群体的主体。他们的消费上不去,中国的内需永远也无法得以扩大,许多产品只能价格低廉地大量出口,对外贸的高依存度就永远下不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摩擦也就没完没了。
   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郑京平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对中国来讲,扩大内需是必要的,但是,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降低外需,相反,外需是绝对不能放弃的。他的话可以这样理解:内需和外需都重要,两手都要抓。
  
  
  
  
  

完成时间:2005.12.19 12:54:58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