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有好篱笆才有好邻居

写作者:木鱼一声     日记本: 木鱼度日

日期:2005年11月23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465

  昨晚看书到今晨两点半,一觉醒来已是九点出头。
  看看窗外,发现天不是太好,有风。
  本想到教室看书,看此情景,决定还是到床上看书。
  发现休息不好就是效率不高。十点半,决定到联合书城去办一张八折卡,也算散散心。
  
  去联合书城要先坐315,然后倒25路。
  坐315到工农广场的时候,上来两位女乘客。东北人,嗓门都大,也不在意别人,只顾说自己的事情。离我很近,近水楼台,我被迫听了。大意是,她们两个都是公交公司的职工,各自谈了自己的不愉快的乘公交汽车的经历。一个说,有一次带着母亲和妹妹乘车,被要求买票,很是气恼,最终还是没买;另一个说,一次带着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乘车,司机问孩子都是她的吗,她说都是,没买票。两个人说话有一个核心意思:她们是公交公司的职工,按有关规定可以免票,但不能带人的(大意如此)。她们不平的焦点在于,票款收入是公司的,不是你司机承包的,我带人你就别管了。若是让买票就是太差劲了,不会来事。
  听了以后,感觉很有意思。俩人说得很好,要是你承包的,我们自觉买票,这肯定没问题。但既然是公司的,大家彼此照顾一下,各自方便,不必太较真。
  说到这里,意思已经很清楚了。公家的便宜大家都可以沾,个人的则是万万不行的。这是一个共识,也是一条潜规则。谁要是违反了,必然会招致否定性评价。
  《吕氏春秋•慎势篇》云:“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故治天下及国,在乎分定而已矣。”无独有偶,在《商君书•定分》中亦有类似的表述。我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权利”或“义务”这样的词语。但是没这并不等于说在我国古代就没有关于权利和义务这样的思想。上面引文就集中表达了这样的观念。这和西方的一句谚语“有好篱笆才有好邻居”颇为相近。
  权利是一个复义的概念,它可以表征一定的行为自由状态,它可以表征为对一定利益的合理要求。权利是一个人在社会存在和交往的凭证与王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权利是一个人(或组织)的安身立命之本,个性张扬之基。没有了权利,一个人在这个世上便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对人最致命的践踏就是剥夺了人的权利。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人格权,个人的身体和精神利益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与公权力的最后保障,别人的侮辱、诽谤、对其肉体的伤害将直接危及他的现实存在;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他的著作被别人剽窃、他的发明被别人仿冒而不向他支付费用、他的商标假冒,他还会有创作的激情、他还有发明的动力吗?一个人如果没有财产权,他种的庄稼到收割的时候被别人抢走、他的家具别人可以任意的拉走,他还怎么能够生存和发展?如果在一个社会里面,人们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保护,很难想象这样的社会能够存在和发展。甚至可以说,即使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权利也是受到保护的,只不过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权利的保护的程度是有差别的。现代社会,人的地位大大提升,享有权利的主体的范围、权利的类别也大大增加。因此,美国法学家路易•亨金说,这是一个权利的时代。
  权利的主体不仅有个人,还与组织,现在(其实很久以来,甚至有人将自古希腊以来,见《布莱克维尔政治学大百科全书》(中译本)“动物权利”词条)人们主张动物权利、植物权利。没有主体的权利没有意义,没有权利的主体不成其为主体。有权利的主体不珍惜自己的权利就是自己在葬送自己。
  回到开始的话题,那两位的公交职工的话有一个前设,即公共财产权可以不被尊重,个人权利则是必须要尊重的。我们要追问的是,为什么她们会这样想、这样做?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分析。就这两个职工而言,她们对国有组织的权利尊重不够,为什么?她们有一个前设,公共财产权,尤其是国有的财产,说是全民的,然而却没有人去认真地关心。这已经成为一种惯常的现象,以至于随便拿公家的东西就是见怪不怪的事情了,对这种事情的制止反而是不正当的了。为什么人们会形成这样的印象呢?这还得找国有组织自身的原因。国有组织的权利的主体其实是出于一种虚置的状态,或者说即使不是虚置也是在制度上存在很多漏洞的。也就是说,谁来行使这一权利,谁对权利的行使进行监督不明确。换句话说,组织的权利同个人的权利是有区别的。个人的权利个人如果很清楚、很敏感,他自己就能去主张自己的权利;组织则不然,它整体上拥有权利,但其行使须要不同的部门来配合,也就是说他的人格是分化的,需要有一个严密的机制,而且,机制要运行良好。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有两点值得注意:1、中国古代讲公不讲私,但人们的公德观念却比较差;2、中国传统上的熟人社会(或称乡土社会)、礼法社会,导致在制度与人情之间纠葛不断,十分难缠。
  
  这个问题越想越复杂,“书到用时方恨少”蓦然涌上心头,挥之不去。深感自己理论功底不深,积累不够。先放一放。不过,这个问题激发了我的思考也会在我看书的时候刺激我关注相关的论述,这也是件好事。
  

完成时间:2005.11.23 13:49:15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9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