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音乐剧《星》观赏札记

写作者:林雨     日记本: 冷香飘坠的痕迹

日期:2005年11月16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17

  ◆音乐剧《星》观赏札记
  *林雨
  
  
   随着第五届音乐“金钟奖”的开幕,有“广州第一部原创音乐剧”之称的《星》也拉开了帷幕,《星》是广州市文化局今年重金打造、广州歌舞团倾力献演的金牌剧目之一,它几乎集结了广州舞台最好的剧作家、导演、舞美、灯光、服装等等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
  
  
  作为本土的“第一”,本身就让人期待和鼓舞。在以往的习惯中,我们总会倚赖北方的文化批评家来给我们的文化作品定位,无论是影音作品还是文学作品,都是这个现象,就在本月5日的“广东首届诗歌节”研讨会现场,与会者也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议论。这一方面是积淀下来的北方“高位文化”的影响,往往一说到文化,总会以北京的马首是瞻;另一方面应是南方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跟着北方跑,难免会迷失自己。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本来就有所不同,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建构起自己的批评体系和品牌文化呢。是的,我们可以先从内部“香”起来,墙外的人自然会闻香而至,从而达到“墙里开花内外香”的佳境。在现阶段音乐剧多数是由移植或改编而来的现状中,《星》剧在开创精神这一点上,已首先点燃了一个亮点。
  
  
  往往一些音乐剧的宣传达室上总会一味强调灯光舞美花了多大投入,用了什么知名演员。其实做为音乐剧,音乐和表现力才是最重要的,在观看演出的期间,《星》剧有两次让人眼眶发酸的地方,一次是女主角月月在寻找失散多年的姐姐时的唱段,一次是阳光牺牲后在半空的背景中传出的歌声,后面可以说是因为戏达到了高潮所带给人的情绪波动,但寻姐片段是开篇,却已能让人动容,这就是音乐的感染力和演员的表现力之所在了。还有那《夜之花》出动时,诡异的音乐氛围也为剧情的表现力增色不少。
  
  
  《星》剧充满广州本土气息的特点也是亮点之一。该剧以新世纪的广州为社会背景,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广州的梦想和追求。穿着随便的西关大妈,那首熟悉的广东民谣《落雨大》,“美在花城”的选美活动、木棉花漫天红焰的背景都让观众感觉亲切。而融合了很多时尚元素的都市繁华、追星、造星、传媒的全方位介入让人感觉到这个时代的气息,这所有的一切既是广州的特点,也是众多大都市的共同特点,不但能在本土获得认同,也能引起外界的共鸣。
  
  
  布景的设置也颇有创意,开幕时由实到虚,由近至远的推进,暗合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寻梦者面前洞然开阔的新奇和炫目;还有在结篇处,一幢幢的楼群,一排排的窗口中,悬挂起来的一串串烛光和一弯弯月牙,让人自然联想到了“万家灯火”的温馨,从而使男主角不惜牺牲生命对社会安全所做出的守护显得更加可贵,而那“千屋有窗千屋月”的意境,衬托出战士浴血坚守着的那份宁静与详和是那么的不可多得。
  
  
  令人遗憾的是剧中爱情部分的渲染力度不够,致使篇末月月对阳光的沉痛追悼这个相对较重头的戏份变得虚空,相对来说,亲情部分更具感染力。而对白的不够精炼也是一个软肋,男主角阳光在表达自己心怀大爱,肩负崇高信念的时候,一路的语言铺垫和追加让观众感到他通过短暂的停顿后所说出的,应该是或哲理或睿智的一句让人期待的话,可是阳光说出的是“那就是我心目中的喜马拉雅山”,不免让观众失望乃至哄笑,就像把一张弓拉满了,箭却没有射出。
  
  
  未看《星》剧时,知道男主角是毛宁饰演,曾经怀疑他作为歌唱演员没受过舞蹈的专门训练能否演好这个角色,看后却感觉他表现力还不差。整部音乐剧的各方面配合还是比较紧凑和顺畅的。著名乐评人金兆钧观看演出后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称,《星》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像音乐剧的一部音乐剧”。但作为对本土文化的关爱,我想观众们还是希望《星》剧能够精益求精,成长为一个立足岭南、走出岭南的品牌。
  
  
  2005/11/14
  
  

完成时间:2005.11.16 14:56:09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8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