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关于泰山的文萃

写作者:烨芙蓉     日记本: 芙蓉心语

日期:2003年12月23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525

    真的没有想到,自己真的可以去泰山了,在临行前我让自己对于泰山的文萃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了解。以下就是自己所作的“功课”。
  
  
   总论泰山
  
   在中国的名山崇岳中,似乎没有哪一座山像泰山一样同人的关系是那样密切又那样悠远,在漫长的岁月里,泰山不仅给了华夏先民以生存的庇护,而且还给他们带来了广阔的精神驰骋的领域,从原始的东方崇拜,柴望祭天直至 “仁者乐山”……中华民族从这里由蒙昧走向文明。泰山是一座神山,早在远古时期,泰山就被视作“天”的象征。传说无怀氏 神农氏 炎帝 黄帝 尧 舜……都曾到泰山封禅,以表达对天神佑护的谢意。泰山是一座圣山,在帝王封禅的同时,泰山也正以它博大的胸怀陶治着人们真正的人文精神。如春秋时期,以孔 孟为代表的思想家,政治家就曾直接受到过泰山的巨大影响。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便充分反映了两千年前中国圣贤们“以天下为己任”,站在泰山般高度上观察社会与人生,以实现自己理想的崇高精神追求。伟人的思想闪现着泰山的灵光,泰山又折射出优秀民族文化精神的璀璨光芒,这也是中国其他山岳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泰山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山。自古以来泰山便以其高大,厚重 尊严 进取 不屈象上的形象,实现自身价值。“泰山何其大,万物都归纳,泰山何尊严,万象都包含。一切宇宙事,皆作如是现”。这首诗字画上歌颂泰山,实则以泰山作像征,说明“宇庙事-历史,就像泰山一样包罗万有,它不会倒退,不会摧折,其尊严是不会撼动的,古人在泰山的活动,为泰山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如周天子巡狩泰山会盟诸候的周明堂、汉武帝亲手栽植的汉柏,我国最大的宫廷式古建筑群岱庙,以及历朝历代建起的宫阁亭坊和数之不清的碑刻与摩崖石刻,泰山的自然景致与有独到之处,它的一峰一岭,一草一木都被古代人审视过,命名过加工过。因此,泰山的自然景观就具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以致经多见广的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卢卡斯先生考察了泰山后说:泰山把自然与文化独特地结合在一起了,它使国际自然协会的委员们大开眼界。泰山使我们认识到必须要重新评介自然与人的关系。这就是泰山,它伴随着华夏民族从远古走来,它所记录下的我们民族的文化与历史,就像一座丰碑,一部巨著,在无言地彪炳着我们这个东方古国所走过的不寻常的历程。泰山,是著名的中华文化山,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华夏历史文化的缩影。
   早在5-40万前的石器时代,泰山就有人类活动。5千年前,泰山的南北麓,就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繁荣地区。相传远古时有72位君主来泰山巡狩祭祀,自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至明朝历代帝王,先后有12位皇帝,都亲临泰山封禅祭祀,其中汉武帝曾八至泰山。春秋的孔子,汉朝的司马迁和司马相如,晋朝的陆机,唐朝的李白和杜甫,宋朝的苏辙等名人雅士也纷至沓来。帝王名士所到之处,建庙塑像,刻石题字,为泰山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赞颂泰山的诗词、歌赋,亦多达一千余首,朝山览胜赋诗拟文形成2500余处泰山刻石,被誉为中国摩崖刻石艺术博物馆。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中国最早的碑制刻石——泰山秦刻石,有珍贵的汉代张迁碑、衡方碑和晋孙夫人碑,有被誉为“大宋鼻祖”“榜书之宗”的北齐经石峪刻石,有天下洋洋大观的唐玄宗《纪泰山铭》和唐代双束碑。其规模之大,品种之多,构景之巧妙,艺术之精湛,是天下所有名山无可比拟的。
   泰山现有旧遗址97处,主要为乌珠台智人化石、大汶口文化等遗址。古建筑尚有58处,其中较为完整的有25处,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其中岱庙、普照寺、王母池、红门宫、壶天阁、碧霞祠、玉皇顶等古代建筑群,是古代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中国千年历史文化的缩影。
   泰山,是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是融自然文化遗产为一体的世界名山。
  
  
   泰山文化
  
   雄伟壮丽的泰山,中国的五岳之首。有“通天拨地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古称“岱宗”。它象顶天立地的巨人,巍巍峨峨雄峙在滨海的山东省中部。泰山山脉沿黄河南岸延绵二百多公里,其极顶――玉皇顶,称天柱峰,海拔一千五百四十五米,泰山的余脉起伏于齐鲁天地之间,青山连绵,莽莽苍苍,气势磅礴。正如唐代的两位伟大诗人杜甫、李白所咏叹的那样:“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
  
   泰山是东方文物宝库,这是其它名山都不能比拟的。它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名山”。宇宙间,大凡冠得上一个“名”字的,如名山、名川、名流……不管是地、物抑或是人,必然是闻名遐迩,出乎其类,拨乎其萃的。泰山在名山志中也是异乎寻常的个中佼佼。在人的心目中,泰山本身就是“伟大”的象征,它的名字就是雄伟至极,崇高之最。因此,人们总是以泰山的美名形容人的优秀品德和卓越功勋,比喻崇高的事物。“泰山柱石”、“泰山梁木”、“稳如泰山”、“重如泰山”。对于它,历史上流传着多少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赤鳞鱼王>>、<<龙潭仙草>>……这些美妙动听的故事使泰山又添了一层神秘色彩,更加迷人,更加叫人神往。到了泰山你就像戴上魔指环进入了“天方夜谭”的宝窟使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古代帝王把泰山称作“东岳帝君”,视为神的化身。据史料记载,有同十代君主,包括秦始皇、汉文帝、汉武帝、唐玄宗、宋徽宗以至清代的康熙、乾隆等都曾到泰山举行隆重的封禅祭典,给“东岳泰山之神”加了许多封号和桂冠。这一切都是为了借助泰山神的偶像,抬高自己,巩固帝王的统治宝座。他们所到之处,建庙修祠,架楼筑阁,立碑树传;历史上的文人骚士也络绎不绝,挥毫咏叹,留下了无数题刻墨迹,其中有:岱庙、碧霞祠、普照寺、斗母宫和王母池等古建筑群;天贶殿壁画、经石峪、秦汉刻石、唐宋摩崖碑、石坊、“经幢”;金阙、铜碑、铁塔等文物古迹数不胜数,这些瑰宝宛如嵌金镶玉一般,遍布山麓山巅。整座泰山就是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陈列着东方文化的精英。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无不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闪烁着精粹的艺术之光。
  
  
   而在现当代文学界也有许多人写过关于泰山的文章,像泰山日出[徐志摩] 、雨中登泰山[李健吾] 、泰山极顶[杨朔] 、泰山石刻序[老舍] 等。
  
  
  
  
   名人与泰山
  
   古代以天、地、人为三统,认为三统均由元气所生,三气变三才,三才即滋,万物斯备。所以,天、地、人的和谐统一是兴盛之本。古代名人在泰山的建筑活动,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哲学思想的反映,是在泰山所特有的地理环境中萌生的泰山建筑文化。
   古代名人对山川的祭祀,帝王对泰山的封禅祭祀皆因出于此,古代名人就是借泰山这一重要地形特征来沟通天人之境,让人神对话。汉武帝对泰山的感受是“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显然,泰山总体的高大、雄浑、给人心里的感受是壮美的。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因为水的清澈象征人的明智,水的流动体现智者的探索。而名人在泰山的探索为泰山留下了不少壮美的诗句。山中蕴藏万物,可以施惠于人,正体现名人的品质。“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孔子居于鲁国都城曲阜,曾游于泰山并赋<<邱陵歌>>,所以孔子所说的“山”虽然末心特指泰山而言,但泰山宏大雄浑的形象必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因而发出上述的议论。名人对于泰山自然的原始崇拜,体现了名人对自然审美的新的阶段。魏晋是中国审美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自然普遍开始自由独立地进入审美领域,而无须依赖于神祗观念或比附于人的品德。东晋书法家王献之说:“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名人跟泰山没有显得过于拘谨,南朝谢灵运<<泰山吟>>已经成为专吟泰山的诗篇。而李白的<<泰山吟>>写道:“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杜甫的<<望岳>>更成为传唱千古的名篇。<<望岳>>诗有着深刻的意境,它是情景交融的结晶,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审美感情,也体现了名人“畅神”的特点。
   一位科学家曾说:“自然界的美和伟大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令人心旷神怡,要是能认识其意义及其自然界其它部分的联系,那么价值则更高。”古代的名人则把泰山的这种特殊的自然美与心灵巧妙的相结合,把两者加以统一,正如今人杨辛同志在攀登盘道时作诗云:“巨手擎天门,玉磴七千层,当年凿石者,化为泰山魂,汗入两溪水,风过万松鸣,留下无字碑,悠悠伴白云”,历史上的名人与劳动者共同创造并体现了泰山的美,这种民族的精神,永远激励人们前进。
  
   其实关于泰山有许多它与名人的故事,像李斯与泰山、孔子与泰山、司马迁与泰山、曹植与泰山、郦道元与泰山、秦始皇与泰山 、东汉光武帝与泰山、唐太宗与泰山、唐高宗及皇后与泰山、宋真宗与泰山、明代帝王与泰山、清代帝王与泰山等等。
   这些名人的故事,更给泰山曾加了迷人之处。
  
  
  
  
   神话传说
  
   泰山是一座名山,不仅以其雄伟壮美的自然景色闻名,而县以其灿烂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被命名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历史文化是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它经过2000余年的积累与沉淀,无论是身为人主的帝王,还是命在朝廷的达官,无论是放浪山水的文人,还是云游四方的僧道,更甚至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百姓众生,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憧憬与希望,都在泰山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载体有所体现,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部缩影,泰山的典故与传说,就是这个缩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岳为首,泰山可依,泰山梁木 泰山不让土壤等等,许许多多典故与传说,反映了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不屈不挠,磊落光明的传统美德,表现了人们对邪恶势力的仇视,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些典故与传说,不仅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而且有着广博而精深的文化内涵。
  所有这些神话传说,象这儿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一样古老、美丽、动人,祖祖辈辈流传着。
   充满奇异的想象和浓郁的地方色彩的泰山神话传说,朴实生动地反映了泰山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自强不息的人生理想,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泰山人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操、宽厚广阔的精神境界。
  
  
  
  
  
   泰山历史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鲁颂>>称赞:“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孟子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汉武帝登封泰山后称颂它:“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这座神秘的大山,就是古昆仑山。它是一座上帝和众神居住的万神山。大约七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大约在四千七百年前,炎黄帝就活动在这一带,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古籍云:“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昆仑之丘,黄帝之宫”。这座古昆仑山就是上古的“中岳”、当今的东岳泰山。泰山以拨地通天之势雄峙于中国东方,以五岳独宗的盛名称誉于古今。它地处华北大平原的东侧,盘亘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在泰安市北。泰山东临黄海,西襟黄河,雄伟壮丽,气势磅礴,风光旖旎。由于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古人便初其为华夏神山,天下大宗。
   泰山大约形成于一亿年前的中生代,古称东岳,又名大山、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位于中国山东中部,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主峰玉皇顶位于泰安市正北,东经117°6′,北纬36°16′,海拔1545米。 泰山雄姿博大、 拔地而起,立于“中州”之中,古人称其为“拔地通天”的"擎天一柱",是"天下的中心"、“天地相接之处”,令人神往和崇拜,发展到极至,便是帝王的封禅。自秦汉以来,随着历代帝王封禅告祭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升级,各种宗教文化相继渗入泰山,群众性登山朝拜活动昌盛不衰,历代名家贤士、文人墨客接踵而至,为泰山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存,使泰山成为中华文化的缩影。 泰山自古被封为“五岳之宗”,被誉为“名山、神山、圣山”。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是华夏文化之根,伟大中华之国山,东方文化的宝库,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九八七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古人云:稳如泰山、重于泰山、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安则天下安……
  
  
  
  
   封禅祭祀
  
   巡守柴望和封禅大典,是特殊形式的泰山崇拜,虽为官方活动,但它源于俗而上升为礼,又从礼而影响到俗。
   巡守亦作巡狩,就其本义而言,巡者,往来视察:狩,打猎。到了阶级社会的童年时期,巡狩不仅成了帝王们的政治活动,即“考礼义 ,正法度,同律历,计时日,皆为民” (>),而且与泰山的联系更加密切了,据说舜帝“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这里讲的柴、望都是祭礼。望即遥祭。所谓柴,或曰燔,或曰燎,通俗地讲,就是燃柴放火于岳坛以祭天。“以天之高,故燔柴于坛”,“天神在上,非燔在上,非燔柴不足于达之。”(>)孔颖达注)山岳高高,所以“燎于岳”、“又燎于岳”(甲骨卜辞) ,泰山极高,故“燔于泰坛”祭天也“(>)。我们不难想象,在高山顶上放火,火与烟相伴而起,直上云霄,天神更易于接到信息。再者,火能照明,若晚上放火,则直观上看得更清楚。千百年来,祭禅焚香燃蜡烛,实则是远古柴祭的遗俗。
   封禅,作为宗教祭祀的专用名词,特指帝王们在泰山举行的祭祀活动何谓封禅?“此泰山顶上筑坛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正义)。何以非到泰山封禅,原因并不复杂,“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 张晏 注)。
  
  
  
  
   泰山宗教
  
   在泰山浩瀚的历史文化中,如略加留意,你就会发同,它的宗教文化是那样的绚丽多姿。泰山以其高耸雄伟的自然特征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构筑起泰山宗教信仰的基础。从史前的巡狩柴望,到封建帝国的封禅告祭;从朦胧的信仰,到各种宗教的形成与融合,无不是中华民族诸多文化特征的体现。远古时代的泰山崇拜为泰山宗教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有着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泰山封禅作为中国历史上独有的一种山岳崇拜现象,对泰山宗教的发生发展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泰山宗教的内容琳琅满目:中华传统文化中起主要作用的儒、释、道三教,都在起源阶段就与泰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泰山经历了三教的兴起、繁盛、衰落的全过程。颇具地方色彩的民间宗教也在泰山广泛传播,经久不息。凡此种种,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泰山宗教文化。可以说,泰山宗教文化在泰山文化中有着特殊的位置。
   在中国的名山中,几乎没有某一家宗教是单独存在的。三教相融合,在中国宗教史上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泰山宗教的基本信仰是“敬天法古”、“君权神授”。泰山崇拜作为泰山宗教的起源比儒、道、释的出现要早得多,神权与政治合一,最高统治集团成为它的组织系统,使之具有了国家宗教的性质。漫漫几千年,王朝易姓,朝纲更迭,随着时代起伏变幻,泰山宗教以其超强的生命力存在着,始终没有中断它的发展。传统的宗法性宗教,是泰山宗教的本质之所在。君权神授、行政布教、以德配天,祭天行孝,成为一种不可改变的礼制模式。原始的自然崇拜,历代帝王的封禅告祭,泰山宗教以其独有的历史文化形态,在中华宗教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晨钟暮鼓知沧桑,让我们对泰山宗教文化来一次巡礼吧……
  
  
  
  
   泰山神
  
   当人们走进神殿,都会习惯地问:泰山神是谁?这是受神祗具有人格化特征影响的结果。从整体上看泰山神就是泰山的化身,泰山号称"神山",故民间有"济南府的人多,泰安州的神全"之说, 最初以泰山为依托生发的各种纷繁复杂的思想观念演化成的众多的具体形象,举凡国家的、宗教的、民间的、观念的、形象的、天上的、人间的、阴间的种种品类,几乎都有涉及,显示了高度的连贯性、集中性、典型性,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以泰山崇拜与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泰山神文化系统。在众多的泰山神中,以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影响最大,由于泰山神的神威上通天庭,下连地府,便驱使历代帝王接踵朝山,纷纷拜倒在东岳大帝的足下,乞求保佑。
   泰山神有主生主死职能,是泰山崇拜基本信仰的反映,正是这生与死的判定及其观念的延伸,使泰山神成为大可安邦治国,小可使人长命,阳管福禄厚薄的泰山神,是人们崇拜信仰的思想意识与文化观念是在本土孕育萌发的,是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同源同步的,在文明起源阶段就与人类的各种活动和思想密不可分地联结为一体,显示出地域上的原发性与原始性.泰山神文化的早期内容带有氏族宗教的特点,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体现出宗教性与神秘性相结合的特点;泰山崇拜与信仰自始至终贯穿着生与死的主题,浸透与张扬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先民对于泰山的崇拜信仰,是以惊人的想象,借助于各种超自然的力量来征服、控制自然,显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豪迈的进取精神
   泰山崇拜与信仰的内容,有土生土长的神话、封禅,也有外面传入的佛教和各种思想学说,有自古以来就有的泰山诸神,也有列入国家祀典的各路神灵、道教仙真、国外“引进”的佛陀,乃至似教非教的儒家圣贤,死后封神的英雄好汉,原始拜物教遗俗、鬼魂狐仙,无不靡集。
   但那“钟沉汶源水,香和泰山云”的时代一去永不返了,泰山神偶已成为研究古代文化的历史文物了。
  
   而泰山上最著名的神有——碧霞元君泰山奶奶 、送生娘娘 、泰山石敢当等。
  
  
  
  
   笔墨泰山
  
   泰山为我国五岳之东岳,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而旅游是一种层次较高的综合性文化体育活动。古人有谈及常识时,常提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所谓“行万里路”,其中带有旅游的意味,这是对自然、社会的一种亲身考察与体验。旅游的兴味往往反映人的文化素养。前人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并列,确是很有道理的。旅游本身是一种文化熏陶,也是一种精神享受,到名山胜水旅游,特别是在泰山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山旅游更是如此。泰山作为我国文化名山被誉为五岳之旅游更是如此。泰山作为我国文化名山被誉为五岳之首,而且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泰山的文化内涵十大精深,它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融合道家思想、佛教思想为一体,它对人的精神影响既是哲理的、伦理的,又是审美的。泰山的雄伟气魄和蕴涵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激励着华夏子孙,名山不厌百回游,古人,今人都曾写下诗句 文章 表达对泰山的感受,可以说,它源于泰山,又回归泰山。他们受泰山的自然,更爱泰山的文化。
   泰山,在数千看的中华文明史中,以独特的魅力耸立于世人心中,虽屡历沧桑风云的变迁,却以通古鉴今的丰厚史迹,“五岳独尊”的不朽盛名,永载文史之籍。古帝封禅,贤士题诗,庙观林立,碑刻遍地;儒家有坊,道家有祠,佛家有寺,天人合一,正是积淀民族精神之渊薮,融汇文化之精华的缩影。原生态的自然泰山是“第一座泰山”,而历代帝王名士、文人墨客所题咏的人文泰山应是“第二座泰山”。前者随岁月逝去而日显苍老,后者因艺术活力而永葆生命。
  
  
  
  
   摩崖石刻
  
   郭沫若说:“泰山应该说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泰山石刻可以说是这部文化史中的一枝奇葩。它不只是中国书法艺术品的一座宝库,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品。历代帝王到泰山祭天告地,,儒家释道传教授经,文化名士登攀览胜,留下了琳琅满目的碑碣、摩崖、楹联石刻,而泰山摩崖石刻是名山之最。
   泰山石刻源远流第,自秦汉以来至建国后,上下两千余载,各代皆有珍碣石刻。泰山石刻现存1800余处,其中碑碣800余块,摩崖石刻1000余处,大体分布为岱庙157块,岱麓215处,登山东路576处,岱顶258处,岱西80余处,岱阴44处,灵岩寺400余处,神通寺100余处。石刻主要包括历代帝王封禅告祭文,寺庙创建重修记,石经墓铭,颂岱诗文,题景及楹联等5类,大部是自然石刻。其文字:既有洋洋数千言的长篇巨制,也有一字之惊,既有帝王御言,也有黔黎之说。其形式 既有雄伟高大的“万丈碑”,也有盈尺小碣,既有龟遗失螭首、精雕细磨之作,也有粗犷片石之刻,其书法艺术,既有真草隶篆,也有四体揉融,既有如斗大字,也有蝇头小楷,既有古拙若痴者,也有龙飞凤舞者,既有大家之手,也有石匠之书。真乃瑰丽多姿,把泰山半点得更加庄严典雅,无愧为最壮观的“中国天然书法展览”。历代游人谁不为之流连忘返,赞叹无穷。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拨地通天,擎天捧日,名扬天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泰山固有的价值,许多专家,学者已有较完整的论述,人们对它也有了深刻而美好的认识,集众家之说,泰山景观形象之雄伟、自然山体之宏大、山脉历史之悠久,民族文化之灿烂、赋含精神之崇高,以至自古以来,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视泰山是至高无尚的,这不令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就世界范围内的名山大川中也属罕见。
  
  
  
  
   文物瑰宝
  
   泰山文物藏品主要由泰安市博物馆保存,现有藏品9615件,分两大类:一是岱庙原存封建
  帝王祭祀泰山的祭品或供器;二是建国后征集的流散文物和发掘的出土文物。其中一级文物137
  件,二级文物454件,三级文件2809件。其中主要有:
  镇山三宝:
  
   1.温凉玉圭 全长92.2厘米,上宽29.5厘米,下宽21.7厘米,分上下两段,重27.75公斤。上段
  浮雕日、月、星辰及海水江崖图案;下段阴刻“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字高6.5厘米、宽4.5
  厘米。据《泰山志》载:“乾隆三十六年皇太后赐……长三尺五寸,名温凉玉,半暖半寒.”
  故俗称温凉玉,为“镇山三宝”之一。
  
   2.沉香狮子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御赐岱庙。一件高37.5厘米,长36.5厘米,重3.5公斤;另一件高36厘米,长38厘米,重3.75公斤。两只狮子的基本造型为前腿直立,尾巴翘起,全身疙瘩形似蜷毛,双目圆睁,微微启口,生动可爱。均用沉香树根雕刻而成,为“镇山三宝”之一。
  
   3.黄釉青花葫芦瓶 通高23厘米,口径3厘米,底径6.3厘米,下腹围35.5厘米。此瓶造型敦厚古朴,线条柔和浑圆,青花色泽蓝中泛紫,色调浓重鲜明,系典型的嘉靖时期景德镇御窑产品,乾隆五下二年(1787年)赐岱庙。原为一对,现仅一件完整的,另一件只存瓶盖。为“镇山三宝”之一。
  
  
  
  
   民俗文化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神山、圣山、民俗丰富多彩,文化内涵博大精深。
   泰山民俗以泰山文化为主导,以信仰民俗为主线,社会民俗、经济民俗和旅游竞技民俗交织融汇,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泰山风景。
   民俗者,民间风俗习惯之简称也,它根植于民众,并有着地域性和传承性的特征。就泰山民俗文化而言,大汶口文化的流风余韵、东夷殷商文化的交融,齐鲁文化的传承,在泰山演绎流变,形成了泰山民俗的基因,泰山一带有些民谣这样说“打开泰山扇子崖,金银财宝往外抬”、“鹅卵石砌墙墙不倒”、“吃了泰山灵芝草,返老还童人不老”等,都从侧面道出人们对泰山灵气的信仰。泰山民俗率真昌明的特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使泰山民俗具有了神秘莫测的特点。
   人类把古老的泰山尊称为“岱宗”乃至“中央之山”,由崇拜山石信仰神祗,时间愈久,信仰愈诚……从自然造化到灵气之源,从地理大山到心灵神山,从灵石崇拜到石敢当信仰,从巡狩柴望到封禅大典,体现了礼俗杂糅的泰山山石崇拜民俗。威然可敬的东岳大帝,慈祥可亲的泰山奶奶,代表了泰山有求必应的神祇信仰民俗。颇具规模香社组织,祈福还愿的香客队伍,展示了芸芸众生的心灵诉求。商贾云集的东岳庙会,宾至如归的山间客店,简便实用的泰山山轿,反映了独具特色的泰山经济民俗。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迎来送往、时令节日、娱神乐人的民间游戏与竞技活动,勾画了泰山丰富多彩的社情民风。泰山的自然景观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以致经多见广的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卢卡斯先生考察了泰山后说:“泰山把自然与文化独特地结合在一起了,它使国际自然协会的委员们大开眼界。泰山使我们认识到必须要重新评价自然与人的关系。它所记录下的我们民族的文化与历史民俗文化。
   泰山民俗是像是一座记录泰山民间风俗与人们行为的丰碑,一部巨著,在无言地彪炳着我们这个东方古国所走过的不寻常的历程。
  
  
  
  
  
   文献典籍
  
   岱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岱庙内藏大量古籍,是岱庙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岱庙古籍近4万册,覆盖面广、版本齐全,有很高的研究利用价值。
  80年代,尘封多年的古籍得以整理、著录、上架、并为社会提供服务。多年来,共接待各级、各界数千人次,同时为<<泰山志>>、<<泰安市志>>的编纂和地方文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岱庙古籍大多数为岱庙旧藏,部分为社会征庥。古籍中经部10类,史部15类,子部14类,集部、经部、丛书。最早版本为明成化年间刊本,最晚为民国版本。版本形式有刻本、石印本、抄本、木活字本、铜版本、铜印本、影印本、还有少量的复印本。基本为线装本,有少量的旧平装本,经卷多为卷摺式(又称梵夹装),也有少量的毛装本。
   根据国家善本书标准,岱庙古籍中有善本550套,7700余册,其中经部66种,史部138种,子部114种,集部215种,丛书24种。明版善本2800余册,有成化、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年间的版本,顺治、雍正年间的较少。珍稀善本为明版<<道藏>>和圣旨堪称泰山镇山之宝。<<书史纪原>>为一部书法史著作。此书曾为曹寅所藏,书内有董其昌手书序并图章,还押有曹楝亭藏书章。书最后一页未行有“雪芹校字”四个行楷小字,下有一方文“长相思”的方篆章。善本中还有<<津逮秘书>>等一部分精刊书。
  
  
  
  
  
  
  
  
  
  
  
  
  
  
  
  
  

完成时间:2003.12.23 21:45:05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1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