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永远的巴金

写作者:杯子里的海     日记本: 随风之书

日期:2005年10月27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82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人们会永远记住这一刻: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
  
   因为这一天的这一刻,巴金老人走了。一个一生以笔为剑的、一个敢讲真话的百岁老人走了。为此,中国文坛的参天大树倒下了。
  
   巴金老人走了,他走的是那样的匆忙。俗不知,今年的11月25日就是他101周岁的华诞。但他没有等到这一天的来临,就从病魔痛苦的折磨中解脱了。
  
   巴金老人走了,但他留下的近千万字的著作是全社会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处女作《灭亡》、《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抗战三部曲》、《人间三部曲》……走笔人生,抒写胸臆,看风云变幻,阅人世沧桑。他的文章永远说着他自己的想说的话,他永远尽着他在黑暗中呼号的职责。翻开那一卷卷大书,里面就是当代中国一部伟大的史书。
  
   巴金老人的一生是坎坷的。他出生在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里,仁爱的母亲,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他从母亲这里懂得了爱,懂得了宽容。他幼年时的另一位老师是轿夫老周。当时的老周总给他说:“要好好做人,对人要真实,不管别人待你怎样,自己总不要走错脚步。”成年后的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是什么精神和力量,使瘦弱的老周在那样困苦的条件下,讲出这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仁义、道德、忠爱。而恰恰是这些,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为人之本。尤其是在五四运动后,他开始思考自己所处的正在败落的家庭和社会。他认识到,这个败落不但是要发生的,而且也是应该的,他要为封建桎梏压抑下的男女青年发出“我控诉”的呐喊,这些经过新思潮思考过的生活经历,成了他创作的最初源泉。对此,鲁迅先生这样评价他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仅此足以让国人铭记。在疾病缠身的晚年,巴金老人除了对自己的著作朝花夕拾外,还为现代文学馆的建设呐喊,面对重重困难,老人的热情有增无减,他说:“文学馆是我最后一件工作,只要我的心还在燃烧,我就要为建馆出力尽心。”后来,他把《巴金全集》的稿费全部捐赠了出来,支援建馆工作。
  
   在巴金老人的一生中,他承认自己人生的坎坷和艰难,但支撑他与命运抗衡、执着地走向生命终点的,永远是对思想的热爱和坚信。理想和信仰是火,点燃巴金心中的激情,也点燃巴金的道德和勇气。年轻时如此,年老后仍然如此。没有一种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一种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晚年的巴金就不会写出被称为“说真话的大书”的巨著《随想录》,也就是这部“文革”后创作的五集《随想录》,先后获意大利“但丁奖”和法国荣誉勋章;也就是在这部《随想录》中,使他履行着一个知识分子,一个作家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他的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是的,在《随想录》中他痛苦回忆;在《随想录》中他深刻反思;在《随想录》中他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在《随想录》中他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巴金老人说过,他是为读者而写,为读者而活着的。其实,他也是为历史而活着。于是,历史的风风雨雨,一个个朋友的坎坷命运,自己人生的复杂体验,在他的笔下一一呈现。从此,他不再人云亦云,不再丧失自我。他直面“文革”给民族带来的浩劫,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其实,他的这一生走得很累,然而却很执着。他在这一生中,有过苦闷,有过失误,也不断被人误解过,但他始终把握着人生的走向,把生命的意义写得无比美丽。多年来,人们以敬重的目光凝望他,更有人把他称为“世纪良知”、“知识分子的良心”。这不是溢美之词,而是人们心中的真实感受。
  
   我读巴金老人是入伍到部队后的第一年(1993年)。从部队图书馆里借出来,趁训练间隙读。那一年,读的是《家》、《春》、《秋》。由于时间紧,当时并没有感觉心神激荡。后来读巴金的书,是从书店里买回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巴金散文精编》,工作之余翻看。读得最多的时候是上军校后,在军校里,我不仅重读了他的《激流三部曲》,而且还读了他的《抗战三部曲》、《人间三部曲》、《爱情三部曲》。尤其是读完他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后,内心有股说不出的难过,像压上了一块大石头,我似乎也变成了那个年代里的一员,眼看着身旁的青年朋友饱受着社会和命运的摧残,然后又看着他们瘦弱的脸上带着苍白的微笑死去。那个时候,我还读到了别的作家,但是,和读巴金老人是两种痛苦,他的苦更博大,更精深,更让人同情。他所写的那种苦似乎让人不忍再看,心揪得太疼太疼。近年来,读巴金老人的《忆鲁迅先生》、《秋夜》,特别是痛悼亡妻之作《怀念肖珊》更让人声泪俱下,这是一篇美文中的精品,文字很朴实,很细腻,读后感人至深。在文章中,巴金老人从不隐藏自己的欢乐,也不掩饰自己的痛苦,而是把自己的心剖给了读者,这形成了他明澈、真切的一贯文风。
  
   是的,巴金老人的创作从表现手法、表现技巧上精美圆熟,读他的作品仿佛感到一个纯情的、忧郁的年青人,在没有终点的苦旅中,拖着苦难之影,艰难地跋涉着。他的小说,在某种意义上,类似苦难童谣的模式,对青年人情感是一种召唤,这种召唤是一种梦幻之曲,在叙述的语言上,释放着不尽的精神自语。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深沉而富有诗意。犹如他在建国后决心要写出无愧于新时代的大作品来,反映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是这样做了之后,结果正如他所说:“我于是犯了一个错误,拼命写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当然写不好……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于是,他选择了更便于袒露自己心迹的文体——散文,题材广泛,爱祖国、赞英雄、颂友谊、怀故人是他散文创作内容的几个主要方面。在此,相信每位读者都不会因写作的局限性而对巴金老人的形象大打折扣,相反,却会为巴金老人的坦率和真诚而由衷地感到敬佩。
  
   如今,巴金老人走了。然而在他所经历的这一百年中,我们很难用单一的比喻来概括他。有时他如电,如雷,如激流;有时又如阴云,如浓雾,如溪水。不同的生命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感情形态、生活形态。他就是这样以独特的生命方式走过了他的101年生涯。
  
   是的,巴金老人走了。但他的丰碑永存,中国将会永远铭记这样一位老人:一个文坛巨匠,一个道德的楷模,一个理想主义的化身,一个最最纯粹的知识分子。
  
   从此以后,尘世间少了一位巨人,天堂里多了一个智者。愿巴金老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005年10月27日23:10 [补记]
    作者: 鲁鹰 
  

完成时间:2005.10.27 23:34:54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7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