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到野外,是应公司之邀到以前我帮其论证的施工现场确认项目进度是否合理和科学,是否需要进行调整等等的。此去对现场又有了新的感受,其中最为深刻的是施工现场北面,状若国画的陡岩形成的大山。
工地北面的大山,突兀而起,直上九天,因大地构造运动上升,相对高度达600余米。气势磅礴,傲世独立,面对我们工地的一面悬崖峭立,虽有野生猴子在山脚密林处跳跃喧闹,却无一只离开树林攀援到山崖上去。陡壁中间,处处可见沿着岩石节理或溶蚀的沟槽,在这些接力和沟槽处就地风化残留的土壤上,居然生长着绿油油的植物,因距离太远,看不出是什么物种能具有这样顽强的生命。一处处地植物在突兀升起的巨大岩壁上,犹如中国画上的着墨处,随着植物的疏密不一和高低差异,就像着墨是有意的轻重不一似的,让你总认为应该如此,又表现出辽阔壮丽非这样来写意才行。
岩石上一片片淡淡地红色,错落有致地散开,分布在白色的岩面上,就像国画是特别讲究的淡彩水粉画。让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精致和绚烂多姿,在早晨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向我们炫耀着自己的不俗。
和我同行的项目设计方人员告诉我,据说号称中国第一岩画的桂林壁画山,高不过300米,长不足千米,其颜色为单一的灰白色,绝对没有这幅画壮美。我打开地形图量了量,我们这里的国画山延绵距离到5000多米,相对高度为500米以上。面对我们工地的这一面,高度在600米以上,最有风格和气势的长度不少于200米。以之相比,桂林的那个壁画只能算是小弟弟了。
但我高兴不起来,桂林的山为什么这样有名,我们省内星罗棋布的美景却是知之者甚少呢?看来我们是落后了,还得做出更多的努力。同时我也不免自问,作为地质工作者,我们总得为推介宣传我们的贵州山水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