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艺术――动态构建中的生命(2)

写作者:风清雨扬     日记本: 风清雨扬的天空

日期:2005年10月13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07

  二、绘画形象中的动态构建
   与音乐作品的抽象性相比较,绘画作品则以空间的具象性给予视觉以明确的形式。视觉触及的画面是二维平面的空间性艺术世界。由于画面呈现的是静态的平面造型,使得人们对于绘画的认识进入了一个误区:似乎艺术的真实就在于客观准确地再现事物。事实上,艺术家们却不甘于绘画作为客观事物的翻版和模仿。依据美的规律,艺术家创造了一个二维的绘画世界,而当画面中的树木、湖泊等带有自然的色泽作用于欣赏者的审美视觉,画面的人体造型透露的生命气息震撼着欣赏者的审美心灵时,二维的画面世界便转化为三维的艺术世界。就是说,绘画作品的世界维系着艺术家的创美情感和欣赏者的审美情感,作品便在这种联系中超越自身二维平面的局限,变成一个具有三维空间的意指性现实世界。
   我们在表述了绘画作品在欣赏中幻化为一个三维的意指性世界时,实际上把隐含在作品背后的审美知觉推到了前台。法国风景画家柯罗的作品《晨》便是以图形和色彩这二种构形要素丰富着审美知觉的表现力的作品。画面的人物和树林呈现的是一种有结构的、具有方向性的空间,在光影弥朦中,枯树坚硬洗炼的线条和大树蓬勃充溢的青春气息留下了柯罗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感情和内在的精神结晶。作品中构形的大地、树林连同人物作为整个自然无不向人倾吐秘密。绘画作品暗示着一种在静态中的审美知觉,绘画作品的这种三维意指性世界构成了一种空间的运动感。让我们把视点停留在乔尔乔内的《田园合奏》中,审美知觉使我们不再分析色块这一客观确定物,它使欣赏者投注于《田园合奏》的三维意指性世界,在那里,作品吐露出了艺术的心声。少女纯净的裸体于恬静中显出甜蜜,但这一甜蜜带上了远处薄雾般隐约的忧郁。画面的背景凸现了出来,它使欣赏者直觉生命个体的代代繁衍,这一历时性的审美意识把艺术的心声释放了出来,并深入到生命深处不可言说的真实信度: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何处去?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由此看来,静态的绘画在审美知觉中变成了一种生命的运动。在这里,我们必须再次指出绘画作品具有的三维意指性这一事实。究其原因,它产生于人的两个自然视野的重叠。不仅绘画的生命运动源于此,而且一切艺术生命皆始于此,没承认这一点,便没有艺术的生命可言。绘画的运动性便是由于审美创造情感的非逻辑的意指作用所致。
   审美知觉使绘画形象由静至动,是欣赏主体把原创的活力传递给审美对象的结果。与此同时,审美对象也顽强地表现了自身的活力。
   爱德华·蒙克作于1893年的作品《呼喊》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点。他说,当时他正与两位朋友在一条路上散步:
   我又累又病
   我站住眺望峡湾那边
   太阳正落山
   云被染成红色
   象血
   我感觉到仿佛有一声呼喊穿过自然
   我想我听见了一声呼喊
   我画下了这幅画
   把云画得象真的血。那色彩正在呼喊。
   今天,我们欣赏着蒙克的作品《呼喊》。我们看到了一个为色彩弯曲变形的人,在鲜红的晚霞和峡湾平静的湖泊中吐露着生命的气息,它急于让人听到自己迷狂的急迫性。这一迷狂连同弯曲的峡湾、变形的色彩使得作品各成份走向意义的汇合。在视觉的作用下,线条构成的画面空间驱动着我们,使我们知觉到艺术生命的运动。在作品《呼喊》中,这一意指的运动使作品世界由空间转向时间,从而赋予了作品以坚实的内在性的时间进程。而欣赏者的目光正是在与艺术生命的时间进程的同步趋向中,感知到了艺术作品的内在真实。
   然而,我们必须谨记:让作品艺术世界自己展开自身的旋律。如果在我们尚未进入绘画作品的艺术生命的时间中运动时便将视线仓促地转移,那么我们就无法把握艺术生命的脉膊,因而也就无法感受到作品的艺术美。
  

完成时间:2005.10.13 00:56:42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8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