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红楼梦》的空间叙事艺术。

写作者:梅边吹笛     日记本:

日期:2003年10月24日  星期  

天气 

张世君

心情

   被翻看:371

  2002年7月1日 《红楼梦》的空间叙事艺术 (张世君)
  
  主讲人简介
  
   张世君女,重庆市人,1951年11月22日生。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导师。
  
   20世纪50年代初,她出生在重庆市中区一个工人家庭,从小在嘉陵江边打赤脚,捞菜叶长大。贫困的家境养成了她吃苦耐劳,健全自由的天性。心中牢记母亲的口头禅“叫花子养儿——一辈不强二辈强”,奋发读书向上。靠着她哥哥打扑克牌赢来的书籍,从此有了书看,也与书结缘。当知青,当工人,当干部,当教师,什么职业都干了,最后觉得还是读书好。因此她在做了教授以后,鼓起勇气在45岁的时候去报考博士生,要给自己一个挑战。48岁穿上博士服,她的心中有种说不出的快乐和满足,圆了她一生的博士梦,从中追求到乐趣无价的报酬。
  
   闻名遐迩的重庆火锅注定了出生在那里的她也具有一副麻辣烫的火锅品质。热情、豪爽、勤奋、勇敢、不怕挫折失败,充满顽强的生命力。1982年研究生毕业以后在重庆西南师大工作了10年,41岁南下广东。无论走到哪里,遇到什么困难,她的品性都没有改变。如今已到了知天命的年龄的她,多年追求上进的惯性,使她像磁针绕着磁极旋转一样不能停下来。她热爱教书,热爱写作,热爱创造的生命。至今已经出版了6部学术专著,4部文学作品。
  ————————————————————————————————————
  
  
   《红楼梦》的空间叙事艺术
  
   小说作为一种叙事艺术,我们通常说文艺理论都讲的是时间艺术。那么本讲的是空间艺术,这个怎么理解呢?讲授人不否认作为文学叙事是时间的艺术,是在时间艺术中,空间叙事我们是关注不够,关注不多的,因此本讲座就专门来讲一讲《红楼梦》的空间叙事。
  
   第一个大问题:园林门的叙事视角。《红楼梦》最突出的建筑就是园林建筑,大观园这座建筑已经成为了我国清代园林建筑的一个标志。讲授人就提出一个观点,《红楼梦》叙事的视角是从门切入的。作者做了一个统计,门的描写统计的结果,门的指称有30余种。有些大门、二门、旁门、角门、边门、山门、腰门、垂花门等等。对全书120回书的统计,关于门的指称有30余种。
  
   另外就是省去关于门的动作的词语,有40余种。比如进门、出门、敲门、叩门、推门、踹门、打门。那么门在书中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有一种叙事的功能,因此门成了叙事切入的一个角度。这样看,一部《红楼梦》就由红楼门把它串起来,形成整个的这么一个架构,这是门的纵向建构。
  
   门还有横向建构。从横向建构来看,116回书里边都有门的连接,里边的门有俗界的门和宗教的门,而且门成了连接上下两界的中介,宝玉进入太虚幻境书中描写他,恍恍惚惚就随警幻仙子进到门去了。每一次进入梦境的时候就用"恍恍惚惚"来引入梦中。
  
   窗的描写就很特别了,窗户的描写,造成内外空间的一种交流,形成两个空间的隔与不隔的交流,也就成了以窗借景。我们园林建筑它有一种特殊的观看,就是"门儿虚掩",用门儿虚掩来代替窗的观看。门窗在里边叙事上的作用,它形成了一种空间的分割,就是门窗的空间分割。就增添了叙事画面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第二个大问题,就是园林香的嗅觉空间,《红楼梦》中以香命名的建筑有10余座,稻香村、藕香榭、梨香院,这说明什么呢,我们古代的农业就是推崇一种香文化,香的农业文化,农业才是香的,农业跟香连在一起。作者就提出一个观点,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通过我们的嗅觉来感受到这种香气空间。香气空间有它的定势和韵调。每一个人的房间里香都不一样。香气在《红楼梦》叙事当中,它具有它的虚拟性和空白性,
  
   第三个大问题,园林叙事的动作程序,整个《红楼梦》的叙事只有3个动作,“进出”、“看”、“说”。
  
  
2003年10月29日20:10 读后 自己的看法。 [补记]
    觉得太简单了,铺开叙述可能会多的不得了。
  
  首先让我想到的是“限知叙述”和“全知叙述”。(红楼梦是叙述艺术的经典作品)原因取决于是“限知叙述”的数量和深度。其中也就延伸到脂砚斋点评时讲到的人物塑造的“绉染法”——用不同人物的眼光来突出叙述主角的特征。譬如,刘姥姥眼中的宝玉、老太太眼中的宝玉、林黛玉眼中的宝玉……因此不同的读者也就塑造出属于“自己”的那个宝玉。
  
  关于统计多少个门,隐去多少动作……不是必须要研究的课题,还不如统计诗词来的有趣。
  
  个人看法~
  

完成时间:2003.10.24 14:28:17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8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