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MBA让谁淘到金?(4)

写作者:爱在天上人间     日记本: 红杏枝头春意闹

日期:2005年07月22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270

  
  转载:来自央视国际
  
  
   主持人:6月17号,上海《每日经济新闻》刊登了《2005中国MBA就业调查报告》,报告中有这么几点内容,引起国内商学院、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目前我国MBA就业第一年平均年薪10万元,毕业前后工资增长达50%以上; 2、MBA教育仍然是跳板,近半数毕业生不再从事原来的工作;3、制造业首次成为MBA就业最热门的行业,就业比例高达25%,但咨询业、金融业仍具后发优势;4、北京、上海依然是MBA就业首选地,但海外就业机会开始增加。这些调查结果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当今MBA的市场价值。那么,到底MBA们毕业以后能不能实现他们当初的设想?他们学到的知识创造出新的价值了吗?我们不妨先来认识一位年轻的MBA。
  
  
   这是北京一栋普通的居民楼,当我们跟着这个叫高广的年轻人走进去的时候才知道,这就是他的公关公司所在地。他不效力于任何商学院,也不为哪个政府部门工作,但他和他的公关公司却与MBA有着不可分的密切关系。
  
  
   公关公司经理高广:“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把钱交给商学院,去学这些知识,当商学院有了钱之后,商学院和商学院之间面临着很强大的竞争,商学院就需要把大量的钱再花在广告费上,花在宣传费上,来满足这种竞争的需要,以争取到最好的生源,作为一个公司来讲,你最希望的是说我从中分一杯羹/商学院每一步的发展都会带来新的机会。”
  
  
   利用商学院的发展为自已赢得财富,如今成了高广业务的主营方向。他不仅承揽许多商学院的广告,而且也经常举办一些跟MBA有关的活动。可能谁也不会想到,在这个简陋的办公室里,高广酝酿的都是体面的大事儿。2004年底,中国首届“MBA成就奖”就是在这间办公室策划出来的,它吸引了不少MBA的业内人士。气派的会场、亮闪闪的奖杯,还有平时难得一见的商业巨子和学者。这种气氛,和气氛背后良好的沟通环境和社交圈子,是许多MBA们最乐意见到的。在此次MBA论坛发出的邀请函上我们看到,每位参会者要交纳4000元的会务费,而当天八十几位成就奖获得者有五十多位到会领奖。尽管高广一天就付出了三万元场地租金,参会代表也全部住进了五星级酒店,但高广仍是名利双收,至于赚了多少,他却不愿透露。
  
  
   公关公司经理高广:“因为我们是一个市场化的运作,而且随着我们公司把这个项目做得越来越有品牌,那么这个“MBA成就奖”证书会越来越增值。”
  
  
   作为一个北大MBA的毕业生,高广已经嗅到了来自MBA的财富的味道,他明白,MBA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商圈,而这个商圈正在聚拢越来越多的人,刘新华就是其中之一,不同的是,他瞄准的是人脉关系。这个北大国际MBA的毕业生,是一家EMBA俱乐部的组织者。他的俱乐部就是要为那些中国最主流的商圈,为EMBA们搭建一个没有学校界限的交流沟通平台。
  
  
   EMBA俱乐部组织者刘新华:“我们的会员都是在社会中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的满意度到一定程度,一定可以变现的,我们现在做了很多事情,帮助我们很多合作伙伴,他能够在这里找到他的潜在的合作伙伴,或者是投资者,或者是被投资者,他们之间通过我这社区发现了很多商业价值。”
  
  
   在中国,许多EMBA班被称为总裁班,大款班,因为能到这里,不但要需要付出昂贵的学费,还必须身处企业的管理层,甚至决策层。共同的财富背景、相似的社会地位、共有的发展愿望,使他们彼此间很容易在心理上相互认同。一起就读EMBA,对他们而言,这是一个拓展公共关系的绝妙机会。一位商学院的院长曾说过,他们一个EMBA班的学员手中所掌握的资产,加起来就可达2000个亿。于是,人人毕业后都想得到一本同学通讯录,人人想更深入的了解对方,更持久地保持同学间的友谊。如今,刘新华的EMBA俱乐部已经有一千多名会员,每次举办的活动都像是一场商业嘉年华。今年,刘新华准备发展更多好的会员,并考虑收取一定的会费。
  
  
   EMBA俱乐部组织者刘新华:“我们做的每次活动都是商业运作,那么这里面自然会产生一些商业价值,未来一旦当这个社区变成一个足够规模的时候,这个社区的本身还能够衍生出更多的商业价值,就像我说,如果大家愿意从20多万学费中付出三分之一,去结识更多的校友,当你打破全球这么多经营的群体,如果我都能够给你提供这个平台,我想大家未来肯定会有人愿意为它买单。”
  
  
   商业领袖,学者名家,谁也无法否定这个人群所能带来的财富影响力。而对于那些一心想走进MBA,EMBA学堂的人们来说,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创造了更多的施展空间。有数据显示,全国目前现有国有企业284000多家,外资、合资企业30万家,金融保险企业12万家,还有2000多万家乡镇企业。而有专家预测,中国目前至少还需要30万MBA。经济的飞速发展,决定了这还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决定了MBA的火热基调。
  
  
   主持人:根据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最新资料,目前,包括企业管理人员在职攻读MBA学位的学生在内,全国累计招生MBA学员已达75000多人,已有30000多人获得了MBA学位。翻开各大报纸,各个商学院的广告随处可见。除了正规院校在大量招收MBA学员以外,打着MBA旗号开设的各种培训班层出不穷,学费也是水涨船高,MBA学费也普遍从最初的3万元提高到5万元,涨了约七成,顶尖名牌大学的MBA学费更是超过了6万元。如果加上参加相应的辅导班、购买书籍这些费用,读MBA所需的高额支出对普通白领确实不是个小数目。念MBA到底能有多大回报?稍候咱们接着打开问号!
  
  
   MBA能否为自己带来高薪,是许多MBA学员们最关心的话题。与前几年MBA年薪百万的传言相比,如今的MBA似乎身价并不高。然而,他们也看到,中国经济正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势态,各种信息表明,他们的薪水值得期待。在今年福布斯公布的中国最有价值商学院”调查显示,中国2001届毕业生的投资回报相当不错。毕业4年之后,全日制MBA毕业生平均年薪达到13.7万元,是入学前的2.8倍,平均只需1.9年即可收回投资;而在职毕业生目前平均年薪达到13.1万元,是入学前的2.2倍,毕业后平均1.2年即可收回投资。
  
  
   除中欧和北大国际之外,榜单前10名商学院2001年全日制毕业生目前的平均年薪为17.9万元,是入学前年薪的3.6倍;在职毕业生目前的平均年薪为20.6万元,是入学前年薪的3倍。
  
  
   有人说,这是一份牵动MBA毕业生的榜单,他们从此可以印证自己的身价。有人说,这也是一份牵动所有MBA报考者的榜单,因为他们太需要这样的报考指南,以确定自己的投奔方向。连2005年的贺岁片,都多了这样一句流行语“21世纪什么最貴――人才”。MBA无疑是这个时代含金量最高的人才之一。
  
  
   在清华大学2005年的毕业典礼上,又有200多MBA为自己的人生履历,加注着金灿灿的标志。当导师为他们将学位帽上的流苏扶正时,美好前景也在眼前渐渐清晰起来。
  
  
   清华MBA毕业生甲:“增强了职业竞争能力,提升了自己。”
  
  
   清华MBA毕业生乙:“我非常高兴在今天能够实现我的梦想。”
  
  
   清华MBA毕业生丙:“从长远来说我希望能做成业界领袖。”
  
  
   名牌商学院的毕业生似乎特别自信,而他们的起点一般都高于普通商学院的MBA,这个起点通常就是大公司和高薪水。在《福布斯》的调查里显示,北大国际MBA毕业生成为中国内地挣钱最多的MBA毕业生,其在职毕业生毕业后4年总收入达149.2万元人民币,4年平均年收入达37.3万元人民币,其全日制毕业生毕业后4年总收入平均达100.4万元人民币,4年平均年收入25.1万元人民币。而在美国,不少名牌商学院的毕业生,毕业后很多都成为了企业巨人。
  
  
   哈佛商学院副院长麦克法兰:“世界500强CEO里头有三分之一有MBA学位的,像通用电器,通用汽车,大公司里头有很多哈佛毕业生,美国很多风险投资的企业在硅谷,其中百分之六十公司的CEO是控制在哈佛的毕业生手里面。”
  
  
   无数商界人士的成功案例,似乎都在重复着同一个传奇:MBA学历就是成为商界的VIP入场券。VOLVO卡车公司中国区总裁吴瑜章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中的主人翁。他自幼随父母去了美国,大学毕业后回国寻找发展机会。在一家美国公司做了七年后,他感到原来学的东西不够用了。
  
  
   VOLVO卡车公司中国区总裁、(美国Rugter大学商学院EMBA毕业)吴瑜章:“因为我在大学是学计算机硬件和市场学的,开始的时候觉得还是够用的,但是后来觉得不是特别够用,就回到学校学了一个美国新泽西洲立大学的MBA。”
  
  
   获得MBA学位的吴瑜章,再次回到中国。仿佛一个初涉江湖的毛头小子,巧遇高手点拨,闭关修炼成绝世武功后,再现江湖,准备大显身手。于是他选择了刚进入中国市场的VOLVO卡车中国代表处。1997年,VOLVO卡车在中国的全年销售是27辆。利用MBA学到的知识,吴瑜章对中国卡车市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制定了全新的销售战略。此时正逢中国公路建设和运输业的快速发展,VOLVO卡车在中国市场开始有了一席之地。凭着出色的业绩,七年间吴瑜章由市场副总监做到了公司中国区掌门人。为了回报MBA教育带给他的成就,目前吴瑜章已经在北大国际MBA学院兼职讲课。
  
  
   VOLVO卡车中国区总裁、(美国Rugter大学商学院EMBA毕业)吴瑜章:“我个人认为MBA教会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流程,而且是从头开始,这个非常关键,你看很多人他主要就是谈这个机会很大,那个机会很大这个又怎么好了,那个又怎么好了,我说光那个好,跟我们是没有关系的,只有在我们具备了去抓住这样机会的资源,在这样的资源里培养了能力,然后再去抓我们这些资源能力配起来能够吃得下的这些机会,这样才能形成我们说最后的成功和财富。”
  
  
   象吴瑜章这样的成功例子有很多。潘耀坚,北大国际MBA的教授。20几年前,他只是香港一个普通工人的儿子。从欧洲最顶尖的商学院获得MBA学位后,潘耀坚顺利进入了在国际上富有盛名的美林投资集团。10几年的奋斗使他最终登上了美林集团亚洲地区的最高职务。潘耀坚说,是MBA改变了他的人生。所以,他要把自己更多的精力投身于MBA的教育工作。
  
  
   美林集团亚洲区董事长、(伦敦管理学院MBA毕业)潘耀坚:“其实我比较幸运的,我过去17年在很好的公司做了,所以我觉得是差不多了,因为我觉得要放一点力气在教育方面,我觉得要起码10年,15年才可以看到成绩,所以现在差不多。应该我现在四十多岁,将来未来十年十五年还有力量的时候希望可以在教育界方面做一点事。”
  
  
   从事MBA教育工作,潘耀坚想把他10几年来在投资银行中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的弟子们,让那些拥有金融理论知识的学子们,更多掌握实际操作的能力。
  
  
   主持人: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MBA教育的发展情况,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往往是成正比的,社会对MBA需求的增长,总是跑在GDP增长的前面。不过,发源于美国的MBA对我们来说毕竟还是舶来品,它的教材、教学方法,尤其是它的案例教学方式,真的适合我国吗?
2005年07月26日09:07 MBA路在何方? (5) [补记]
    (来自:央视国际 )
  
  
   主持人张冬:我们已经连续四天为您讲述了中国MBA的故事。的确,在我国从来没有一种教育像MBA这样,只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但就在MBA教育扩张的同时,其价格和品牌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中国MBA未来的路到底该怎么走呢?
  
  
   十几年来,MBA在中国以几近疯狂的速度在发展。从1991年国家批准清9所院校试办MBA开始,到今天国家认可的 MBA 招生院校已扩大到 89 所。各种名目下的短训班、中外合作班,更是不胜枚举。一场树立品牌、争夺生源的大学之间的教育领域内的商战,随着政府一道道的开放令,逐一展开。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志仁:“他本身和经济直接相连,本身他就具有比较浓厚的商业价值,以及来有商业色彩,这是肯定的,所以这样一种教育人们也都是趋之若鹜。”
  
  
   1996年开始,MBA每年报名人数都在3、4万人左右,成为研究生考试的第一热门专业,2002年达到5万人的巅峰。但是在去年,国内商学院MBA 的报考人数却一度大幅下降。
  
  
   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仝允桓:“MBA报名确实有一个下降,下降了百分之十几。”
  
  
   是什么原因导致MBA的报名人数突然下降呢?是MBA供大于求了吗?来自权威机构的解释是,由于2003年MBA要统考英语,许多人都集中到2002年报考,而2003年非典疫情又使得报考人数减少。但到2005年报考人数又开始回升。
  
  
   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仝允桓:“我们仅观察连续两年下降,可能认为MBA真的出了什么问题了,其实你要是把整个的时间序列放上去,没有那么严重。”
  
  
   按业内人士的说法,即使是在报名人数急剧下降的时期,一些名校的考生数也没有明显的变化。因为,当无数的大学都开始拥向MBA的办学之路时,当MBA教育成为一种可以随意挑选的商品时,品牌就显得重要了。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春秋时代是有五百多个诸侯国,到了战国时代的以后变成战国七雄了,大部分被消失了被合并了,我想MBA的教育可能到最后的也会有类似这种情形。”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王方华:“一定要把质量放在MBA的生命来认识。同时MBA的它的一种适应市场的程度,它能够适应市场需要,再有MBA品牌还涉及人们对它的接受、欢迎、信赖的程度。”
  
  
   为了保证MBA的教学质量,美国有一个专门的认证机构——全美大学管理学院联合会,只有达到一定质量标准的,才能成为会员。而我国国务院学位办公室2000年11月和2001年9月先后对54所院校的MBA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决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副主任李军:“也给市场更大的选择空间,哪些学校培养的学生质量好,更贴近企业的需要,我就去那学,在这个过程中,也促使我们的大学商学院不断去自我完善,去发展加强,也就是说把市场经济的准则也引入进来,让他们去竞争。”
  
  
   但对于究竟怎样保证MBA的质量,对许多商学院来说,却需要时间来摸索。当MBA作为一个舶来品刚进入中国时,人们发现,原来国外还有这么先进而又自成体系的管理教育,于是克隆美国教育方式的程度,似乎就成为了评判一个学校成功与否的标准,讲洋文、用洋教案成为高质量的象征。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张国华:“我们从一开始定位就是国际化,首先把西方的那些东西能够了解透,这恐怕是关键了。”
  
  
   国际化的教学,一定能受到学生欢迎么?北京大学国际MBA学院,曾经请来哈佛最富盛名的案例教授,结果发现,带着朝圣般心态而来的学生们,不一会就对教授的课提不起精神,几乎没有人加入讨论行列。因为与中国企业紧密结合的案例,才是学生们真正感兴趣的。
  
  
   北京大学国际MBA学院院长胡大元:“现在我们发现,其实最受欢迎并不是原汁原味的国外老师这种教法了,真正好的是这种我们称之为中西合璧的,也就是中外通的老师,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就在于由于这几年随着中国的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企业他的实际操纵当中出现了很多跟国外差距很大,很不同的这种现象,就是真正能够把握结合中国的实际,把这些实例融到教学当中去的老师特别受学生的欢迎。”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董大海:“最大的问题实际上还是案例问题,案例教学对MBA非常重要,但是就我所知,国内的MBA院校普遍不把案例作为一项研究成果。”
  
  
   几年的教育试验下来,各个学院也开始有了更多的思考,那就是MBA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
  
  
   中国企业协会副会长潘承烈:“我们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才十几年的工夫,这就是我们水土,你如果是要想把你学来的东西,你不管是海归的或者是自己培养的,你把人家几百年市场经济条件那些管理的方法那一套理论你完全照搬到我们现在这样的水土里面来,而且完全马上见效的话这肯定是缘木求鱼。”
  
  
   为了让MBA教育,更符合中国国情,许多学校都开始了自己的尝试。
  
  
   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李维安:“我们在全国首批倒入双导师制,我们首先在深圳试点做,就是说给学生配两个导师,一个是校内导师,一个是来自企业实践的导师,这和一般我们说聘什么兼职教授不一样,这是一个工作,学生做,你分一个校内导师,一个企业的导师。”
  
  
   即使对美国MBA教育,近年来,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对美国的MBA教育,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们认为过分注重对各种报表的数字的分析,只能教给学生专业技能,而不能培养出企业的高层领导。许多MBA的教授们,也开始这方面的反思。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肖知兴:“实际上MBA是商业与管理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从来就不是惟一的一种形式。应该来讲这些年来,学者们对管理教育的反思不是明茨伯格一个人。”
  
  
   针对MBA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缺陷,明茨伯格提出了一套更强调实践性、互动性和国际性的教学课程——IMPM。目前,我国的研究机构也已经开始对这种方式进行试验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李兆熙:“课程上分5个阶段,5种能力的培养。然后呢,有全球5个基地的实习考察,还有一个就是,对学院本公司的一个诊断和咨询。那么,这些能力的提高,也是目前MBA课程不可能包含的内容。”
  
  
   主持人张冬:有了中国本土化的案例教学和教育方式,中国MBA或许能开拓出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但光有学生满意,显然还是不够的,MBA最注重的还是商业实践和应用,在中国企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的MBA们,能学有所用让企业满意吗?
  
  
   社会对MBA的需求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这一规律已经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所验证。目前在美国,MBA占硕士授予量的比例,达到了20%。而我国目前MBA学位只占到硕士的3%左右。按照专家们的测算,中国的MBA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既然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却有许多MBA反映工作不好找,是企业不需要了,还是他们原来的期望值太高了呢?
  
  
   香港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陈家强:“我想在国内这个可能是发展得太快,以前对MBA的了解是也不够,以为拿了MBA就是找职业很容易了,也有很多学校对MBA不清楚,市场方面对MBA不同的MBA领域认识也不够。”
  
  
   事实上,许多MBA们,在拿到学位后,似乎也并不十分了解自己究竟适合怎样的企业,在北京的一家商学院中,我们发现来自哈佛商学院的就业指导,正在给中国的教师们,讲授帮助学生就业的技巧。
  
  
   哈佛商学院就业指导TIMOTHY BUTLER:“国外的顶尖商学院都非常地重视职业发展,所以学校的职业发展中心很重要的工作能够帮学生了解他们自己的个性,他们的特质,然后去帮他们适合他们的一个职业的一个规划职业的道路。”
  
  
   商学院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做一个合理的职业规划,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而许多企业,在选择MBA时,也表示了他们的顾虑。
  
  
   伊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潘刚:“我们需要大批的人才,企业有这种需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很慎重,也是担心说最后选择的这个人是有名无实,说有文凭但是来了以后什么都干不了,他要求的待遇又很高,这样企业受不了经常人事的变动和调整。”
  
  
   北京四环制药厂总经理文鸣旭:“对于一个刚刚毕业的MBA来讲,重要的就是要学会与人相处的能力。”
  
  
   不仅是企业,对于中国MBA的就业价值观,不少业内人士也提出自己的忧虑。不久前,国内一家资深MBA专业网站举办了首届MBA新锐100评选,来自国内50所商学院的MBA学员榜上有名,但在颁奖现场,我们听到了这样的声音。
  
  
   北京泛华联拓资讯有限公司总裁李宏涛:“MBA学员和企业乃至商学院之间它缺乏一个很有效的沟通渠道,以至于企业想招收到很有用的MBA他们找不到,商学院之间他们想为学校输送更合适的人才,他们没有这样的精力,就MBA学员个人来讲他不可能凭着一己之力,把自己推向整个偌大的就业市场。”
  
  
   许多到场的职业咨询专家直言不讳地指出,我国近两年毕业的MBA在职业发展上还存在不少误区。
  
  
   误区一:频繁跳槽 造成资源浪费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主任毛东辉:“各个学校的学生都有这样的现象,有些班级个别班级能在50%。甚至有些学生在4月份就业,到7月份还没毕业的时候又回到了学校说我原来的工作单位不合适了我重新要找工作,这会造成社会资源学生的人才价值极大的浪费和缺失,错位。”
  
  
   误区二:功利性强 盲目换行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职业生涯顾问:“现在学生他们有很多原来比如说是传统的行业,他想进
  
  
   入一些新兴的领域,这个时候他们又不具备经验,只拿着MBA的文凭去换行的话就是操作起来比较难,我自己觉得换行要分年龄段,如果你的年龄比较小,你拿MBA(文凭)换行还可以,如果年龄比较大,比如说35岁以上你再拿着MBA(文凭)去换行的话风险比较大。”
  
  
   误区三:MBA整合资源能力有待提高
  
  
   MBA有一个原来是做项目负责人的(现在)做技术,IT技术,(原来)专业可能是学机械的,然后后来又要去做营销,就他拿这样的背景,论文又不是跟营销有关的,这样的背景去市场上应聘的话很容易碰到壁/你过去的专业,你的从业经验,你的潜力,你的社会实践,你的论文,他整合起来向市场上推销自己的时候才有价值。
  
  
   误区四:目前MBA普遍存在自卑倾向
  
  
   原来MBA会觉得市场上还挺受宠的,社会很需要MBA。但是现在就发现明显的社会对MBA的挑剔越来越高了,他们有的时候,面临市场选择的时候,也会发现市场对自己不认可,所以有的时候在学习的时候就有点慌乱不知道应该学什么。
  
  
   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读MBA,也不是所有MBA都可以成为出色的管理人才。每个学生在报考MBA的时候,或许都应该更清醒地审视一下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念了MBA出来以后,可能有不少学生有优越感,觉得我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我的作用好像是低了,但是我觉得实际上他还是没懂真正一个管理者的成长。一个管理者的成长必须是从基层干起,但是个别人不一样,他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你如果总是拒绝从具体的工作干起,从基层干起的话,你永远不可能成长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主持人张冬:最新资料显示,今年我国MBA的报考人数呈现出上升趋势,招生规模突破了三万。有人说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MBA招考方式发生了变革,各商学院不再以分数论英雄,而是更强调考生个人的综合能力。如今,中国各商学院已经开始通过市场细分来规避MBA教育趋同化的风险,而MBA们也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样的路更适合自己,但愿所有的商学院和所有的MBA都能找到一个准确的答案。

完成时间:2005.07.22 17:24:55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3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