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不普通的书 (转贴)

写作者:wxsycx     日记本: 明月几时有

日期:2005年06月28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41

  不普通的书 (转贴)
  
  作者:迟钝
  
   伍尔芙用她畅达的笔触给了我们劈面一拳,原来书评可以这么写,或者原来评论应该这么书!我们这些平日张牙舞爪,动辄诘屈聱牙的家伙只好一边捂着热辣辣的脸,一边重新审视自己的写作,给我这感觉的,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尼吉亚 伍尔芙的评论集《普通读者》。
   说实话,以前看过她的小说,知道这位是“意识流”的祖奶奶,在她嘴里,乔伊斯也是“青年作家”。那著名的《墙上的斑点》给我的印象,这是一位有些许神经质、耽于沉思的贵妇人。能把自己的无限遐思用她那生花妙笔织成一张绵密的网,这网看似凌乱,实则章法独具,这样的作品“普通读者”恐怕一时难于摸到门径。
   哪知道就是这样一位祖奶奶,也有不晦涩的时候,而且 一动笔就直指大众的“普通读者”。看看她那如话家常的大白话,再看我们,为了显示那一肚子不合时宜,创造概念,搬用术语,袭用套话,相比之下我们这些自以为是写作者不由目瞪口呆,汗颜无地。
   不只如此,她还告诉我们,让老百姓看懂并不就是我们以为的那样流于肤浅,难以揭示本质。列位请看:
   “两个世纪以来,关于机器制造,我们虽然学会了不少东西,但是,关于文学创作我们究竟学会了什么,就大可怀疑。我们并没有学会写的好一些,值得一提的仅仅是我们有时向这个方向,有时向那个方向挪动一下,可是,若从一个高峰顶上看下去,那整个行程的轨迹却具有一种循环的趋势。”
   我想不用我多说什么,诸位都能看出这话里透着的现实意义,科学技术大进步,文学艺术大滑坡,不正是我们今天面临的尴尬?要知道,这文字发表于1919年4月10日,那时我们的“五四运动”还没开锣。如果我们的思想家,学问家早明白这道理,我们能少走些弯路也未可知。
   再看现如今的我们,能静下心来给老百姓们写点东西的人还有几位?不是受利益驱使胡抹乱涂,就是乱进象牙塔皓首穷经。倒是泾渭分明,却苦了平常百姓,看着天文数字般的书价,咬咬买回家,再一翻,不是看了一头雾水,什么也没整明白;就是看了如水过地皮湿,什么也没留下。最后只知道一条,这买书的钱算是搭进去了。于是大家宁肯花钱去看冯小刚、赵本山们贫嘴,以为那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不来买书,瞎耽误功夫!
   我就想了,伍尔芙的学问比我们大不大?架子比我们大不大?资格比我们老不老?为什么她能放下架子直面“普通读书”,我们却不能呢?是我们没认识到“普通读者”的重要性吧!要知道这才是一个作家赖以生存的命根子,所谓“群众基础”是也。还是伍尔芙主的明白,她在这册评论集的序言里开宗明义,引约翰逊博士的一段话说:“能与普通读者的意见不谋而合,在我来说是高兴的事;因为,在决定诗歌荣誉的权利时,尽管高雅敏感和学术教条也起着作用,但一般来说应该根据那未受文学偏见污损的普通读者的常识”。诚如伍尔芙所言,这段话“赋予他们的读书以一种神圣意味。”又何尝不是赋予我们一种神圣的使命和职责呢?
   还是让我们摘下故作深沉的面具,用心写点给老百姓看的东西。套一句老话“做普通人,办普通事,写普通字”。得,还说呢,我自己又陷进去了,去数数这篇文字用了多少废话先,闪人!
  
  
  注: 诘屈聱牙:形容文句艰涩,不通顺达。
  
  
  

完成时间:2005.06.28 12:55:12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0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