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是个很难接受别人馈赠的人。
记得很小的时候,隔壁的姐姐从上海回来带给我一种糖果。她极力地往我怀里塞,我却极力回避。后来,记忆慢慢淡去,她嫁去很远的地方。她说,你真是个奇怪的孩子。
我做阑尾手术。父亲的同事来看望我,我对她说,我有一个礼拜没有照过镜子了。她当即从包里拿出一面精美的银色小镜子给我,兴奋地说:“送你好了。”我还没有开口,在场的父母已经为我挡了回去。我看见,那个女子她神态尴尬。于是我们尴尬的对峙,直到她告辞。
1999年我参加了一次学校组织的“下乡”活动。目的地是会宁。我被安排在镇子附近的一户农家。他们一家四口齐乐融融。女孩子大概和我一样的年纪,男孩略小。男人常年在外奔波,母亲便在家务农什么的。他们盛情的款待了我。一大盘端上来的肥腻的猪头肉让我的胃无心进食。我拒绝了他们的好意,只身去外面溜达,去镇上的店铺里买点零食。两个钟头后我回去,发现桌上放着一个奶油面包,女孩拿过来给我,她说你饿了吧?这个面包给你。感动似一缕丝,突然间触动了我。我接受了那个面包。粗糙的面包片,被我大口的嚼入口中。我说谢谢,这面包真的很好吃。我看见她笑了,很欣慰很欣慰的样子。
后来,我便也学会欣然地去接受别人的好意。哪怕并不心仪。
西方人永远无法明白中国人之间的相互馈赠。
我邀请lisa去饭店吃晚餐。此前,她从来没有出席过中国人的party。她兴奋且局促不安。礼拜5我打电话给她,我说lisa明天下午有没有时间去一起进餐呢?她开心的接受了我的邀请。寒暄一阵之后她突然问我,jessie请你告诉我这顿晚餐我需要付多少钱呢?我愣了一下。西方人远远不如东方人含蓄。而且,他们朋友之间外出就餐大多都是AA制付费。我笑着告诉她不用为这个担心,因为我和我男朋友会请客,为所有朋友付费。她竟然问我一句why?我实在不知道该如何解释。我与我的朋友交往,谁兴趣来了便会打电话给对方,走吧,一起去吃顿饭吧。大家欣然前往,似乎很少有人问,为何你要请我吃这顿饭?其实,大家就是想在一起聊聊天,喝点酒,讲讲心得,从来没有人刻意地去问为什么。于是我对lisa说,吃饭的时候我在慢慢给你讲吧,因为我们文化背景不同嘛。我们在彼此的不理解中放下话筒。
馈赠之间。很多事情心照不宣。
街边喜欢的小玩偶,看去与一个朋友很想象,于是解囊买来送与她。她甜蜜的抱在怀里,“你真是一个有心的女孩。”其实有心与无心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赠送的东西,她欣然接受。而我的心也为此快乐。除此之外,穿不了的衣服可以收集起来送给需要御寒的难民。看过的书报可以送给读物匮乏的乡村小学。……如此种种,却会让人感觉温暖。无论是馈赠的人还是接受的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