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竹筐里的芦苇叶

写作者:一条糊涂的鱼     日记本: 青春的印记

日期:2005年06月15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276

  和母亲常聊天,但“竹筐里的芦苇叶”的故事却是听母亲第一次讲。也许因周六那天正好是端午节,母亲也是顺口溜了出来这么一个小故事,而我听得故事背后的故事心里却酸酸的。
  
  就如先生说我,每一次见过母亲,都像是几年不见,总有说不完的话,我自己却不觉得,可事实如此。每一次先是和母亲说说家里眼前的事,更多的时候都是听母亲在讲过去的事情。有时,都是母亲重复过的,但我还是顺着耳朵在那里听着,不想打断母亲的讲述。
  
  那天,我和母亲还如往日一样,说着说着听到了竹筐里的芦苇叶,是端午节包棕子的故事,我听着不由的专注了起来。
  
  母亲说的象是轻描淡写,可是在这轻淡中却深深印刻了母亲他们那一代人远离故土,在这荒凉的土地上留下了他们那一代人热火朝天的汗水、泪水,也印刻了他们那一代人艰韧的性格。
  
  他们刚来这里时,穷山深沟,几乎没有车道,单位正在建设,父母他们先是住在一个深沟里的火车站附近,每一次为了买一袋面,需要一天的时间,那时亦没有自行车,徒步背着回来。原本在过去城市里的生活全部成空了,倒像是在经受着人生的历练,那时很多人都因想念故土哭泣过。母亲虽没说过自己是否哭泣过。而那时我们每一次回姥姥家时,姥姥总会说起当年姥爷因为母亲走的太远,心中无限的悲伤,每一次接到母亲的信说要回去探亲时,姥爷每天都会到汽车站去接母亲,而每当有落空的时候,姥爷都会不顾周围的人群,站在车站那里就会失声痛哭起来,嘴里有时还会喃喃的报怨,那分心中的伤痛,我听来,心中都会拧着的难过。
  
  其实姥姥又何尝不是心疼的紧,姥姥总觉得母亲到这里来,是受苦了,有一次母亲回家探亲,而我那时都已经上了高中,姥姥却还把母亲当作一个孩子似的,从她的柜子里拿出一包花生,说是专门给母亲留的。母亲后来和我说,姥姥非让她赶紧吃些,母亲就应着面子尝了几颗,心里却酸酸的。姥姥象是看出了母亲的心思,就对母亲说:“儿女在母亲眼里永远都是孩子。”母亲讲给我听时,心中也一定是怀着对姥姥的感激之情。
  
  当年,母亲来这里就被安排到了商店上班。可那时商品品种贫乏,交通不便,很多那时城市里有的,这里是没有的,母亲的生活习惯自然也在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着。好几年的端午节,母亲都没做过棕子了,那时当地人根本没有吃棕子的风俗,更谈不上有卖棕叶的了。也就别想棕子了。
  
  很巧,有一年是在端午节前,商店里正好进贷,是用竹筐来装着贷物,母亲自然忙在那里卸贷,等贷物整理出来后,母亲发现原来筐底都是用芦苇叶铺的底,也许是遇到了久违的亲切,那是母亲迁调来这里第一次在这儿见到芦苇叶,许是更有些欣喜若狂,母亲高兴的也顾不得那是铺过底的叶子,卫生的概念也许早已抛到了脑后,只顾得把那铺底的叶收集起来,拿回家先清洗了干净。接下来不难想象,家里是有糯米的,母亲一定是飞快的忙了起来。
  
  那时我们家住的穿堂葫芦房,一梯四户,那时人们进家几乎是入不闭户,邻居们之间来往也是较勤的。那一次母亲就用那不多的一点棕叶,包了为数不多的棕子,给其他三家都送去了有数的几个。而邻居们却很开心,甚至有些感动,那时我们那层楼的邻居和我们一样都是来自外地,和母亲的心情一样,好几年没有在这里吃到棕子了。拿母亲的原话说邻居看到母亲送来的小棕子,稀罕的很,也高兴的很。母亲说到这里时,那眼神也是一亮一亮的,仿佛又沉浸在了当年包的那几个稀罕的小棕子上。此时母亲笑着看着我说,“真的,那次大家都可高兴了。”我冲着母亲笑着点着头。心中说着,妈妈,我相信。你们都是从那个年月走过来的,艰苦的环境中却让你们有了一分乐观精神。
  
  许多年过去以后,有人说这里的生活在一天天的变化着,也有人说这里依然是穷山恶水的,而这样一个深沟里的企业却实实在在的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岁月,棕子早已成了这里的人们不再视为稀罕的食品,父母那一代人的身上却在这里烙下了艰苦二字。
  
  竹筐里的芦苇叶,看似母亲的淡然描述,却是那个艰苦年代的辛酸故事。今年我还是吃着母亲做的棕子,而今年的端午那天,我却鼓足了勇气,跟母亲说,以后我做棕子给母亲送来。母亲听了,没有言语,却盯着我看了看,轻轻的笑了。
  

完成时间:2005.06.15 11:39:30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