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不随礼——这是个问题
--------------------------------------------------------------------------------
国人习惯,凡是亲朋好友有婚丧嫁娶、店铺开张、金榜提名、儿女满月之事,总要摆几桌酒菜邀大家同乐以示庆贺。一来把自己的喜悦和大家分享,二来凡有此事来人必定满口吉言,讨个吉利喜幸不是?我认为设宴款待的本意原是如此。
但是礼尚往来,人家邀请你了,你总不能空手而去吧?我不知道老祖先原来是怎样的,反正现在遇到这样的事情,咱们总要五十、一百甚至更多的给人家弄个红包什么的,这叫随礼。
记不清楚自己第一次随礼是在什么时候了。记忆里好像打工作以来就没有断过。开始是周围的朋友们结婚,因为都是单身,你的婚礼我做伴郎,我的婚礼他做伴郎,一帮单身汉们热热闹闹互相帮衬着就把个人生大事办了。当然忙要帮礼要随,这个忙帮的高兴礼随的舒心。
慢慢的人际交往的圈子逐渐大了起来,随礼的花样也变的多了。
先是周围同事的儿女结婚开始邀请咱了,这种往往是自己的师傅或者关系比较好,平日里对自己比较照顾的同事们请,也是欣然而去,动不动还闹个不醉不归。
再是结婚早的哥们的孩子过满月,这是要去的,不管怎么说,人家有儿女了,真正成人了,得恭喜一下不是?看着小孩子粉嫩粉嫩的小脸和两口子高兴的合不拢的嘴,也由衷的替人家高兴。
后来,有同事的儿女考上大学了,也要请,也得随礼。随吧!人家一辈子算是功德圆满,儿女培养的成了栋梁,应该恭喜。
......
这些都是正常的,也是乐意去的。时不时心血来潮,也有把原本计划好的五十元搭成一百的,心情是舒畅的。
也有想起来实在是主人家不该请的,比如有一次我一个同事请我们吃饭,大家席间拿出钱来随礼,我很是惊奇不知道随的什么礼,朋友告诉我人家今天给儿子过一岁生日来着。没办法啥?来了就随吧!结果第二年,这哥们好像得了窍,又请,结果一问是给儿子过两岁生日的。NN的,感情这辈子我得给你儿子年年上贡啊?得!就此一拍两散伙,朋友也没得做了。
随的礼多了,开销也大了起来。就开始盘算哪些该去哪些不该去,随礼这事儿就和个人的小心思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凡有请客先打个小算盘算计一番。随不随礼,就真成了问题。
观察了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发现大家都有了一个惊人的相似的原则:凡是领导请的、朋友请的、估计以后用的着的,是非去不可的,而且领导请客,随的只能多不能少(当然下台的不计)。凡是靠不着用不上的,琢磨着不去也可的,混的不如自己的,可以用个借口就打发了不用担心以后有什么的人请,就千方百计的不去,哪怕是从人家门前走过!有心眼多的,还会琢磨人家是不是在借此机会捞一把呢?
唉!随礼这事儿啊,早已经被我们赋予了更多的涵义,在很多人看来,它已经成了我们为日后所做的投资和铺垫,成了人情冷暖的刻度,成了衡量权力大小的标尺了,当然也就成了我们的内心虚伪的照妖镜了。
你还别笑,你也肯定是这么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