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18日 星期三出版
八万字记录拷问医院诚信
无锡一位六旬老人,在半年多时间写下8万字《看病记录》,对老母在医院里的遭遇进行分析、质疑,并最终依据这份记录,成功获得经济补偿6万元———
A
16份文稿:记录所有诊疗细节
昨天,花甲老人邹先生来到本报,向记者展示他在母亲住院半年多时间内洋洋8万多字的记录。
据邹先生介绍,其当年82岁的母亲沈某于2003年5月12日因在家中不慎滑倒受伤,当天送往锡城某医院,诊断为右股骨粗隆间骨折,经牵引处理一周后,于19日下午动手术植入钉板一套作内部固定。到6月1日拆线,伤口愈合良好。其间,沈某体温一直在37.3——37.6摄氏度之间波动,邹先生觉得可能是由于疼痛、焦虑、失眠、食欲不振和伤口炎症等原因所致,可是医院大量使用抗生素并多次手术,使患者体温、病情出现反复状态。退休于某药厂的邹先生算是个“业内”的有心人,他觉得出现这些症状的背后肯定有“内情”,就萌生了“追究”的念头,并开始了他的全过程“医学访问和记录”。
他说,由于觉得申诉获胜的可能性较小,他决定用心记录下从母亲住院开始的所有诊疗细节。每一次母亲的病情出现反复和恶化,他都会去查找相关学术资料,并向相关医生质疑,然后做详细笔录。
从2003年10月起,他的《诊疗过程》、《驳斥医方四个错误观点》、《再驳医方两个错误观点》、《关注在处理医疗纠纷、事故鉴定中的不公平现象》、《关于医患纠纷的赔偿调解建议》等16篇文字一一出炉,其中有的还经相关医生看后确认。2003年11月母亲出院后,为了对其母的健康负责,他踏上了“追究责任”之路,这使他的笔记一直延续到2004年6月。在这8个多月的前后,他不但随侍母亲身边观察、提问,而且认真翻阅了《外科学》、《骨坏死学》、《现代手术并发症学》、《实用骨科学》等17本医学专著,并与上海等地有关医学专家对话,经过认真整理,这些文字资料成为他在医疗纠纷中抗争的有力“砝码”。凭这些证据确凿的文字,他在医疗纠纷中占据了“上风”,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到目前为止,院方已陆续给予“减免医疗费5000余元和一次性经济补偿6万余元”。
B
8万余字:
从医疗过程透视医德
从5月12日入院到19日动手术,再到8月29日第二次手术,邹母经历了无数次的检查、服药、吊针,痛苦不已。邹先生说,其母“身体一直很好,从不感冒咳嗽,身体各部位从无不适感。……虽体态偏胖,但可爬三层楼梯才气喘,血压150/80属正常范围上限;……虽属高龄,但眼不花、耳不聋、头脑清醒。可以说是一位很健康的老人……”但住院以后,不但经常发热,而且药物反应严重,非常痛苦。这使邹先生十分担心,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他大胆地提出了质询。在其母住院2个多月后的7月中旬,医生会诊考虑将植入的内部钉板取出,8月下旬将第二次手术通知患者,沈某十分担忧。邹先生认为在3个月内即取出内固定是超常规的提前,担心有“散架子、再骨折”的风险,请求适当延时再做手术。医生却称已请教上海专家,手术不会有风险。但邹先生没敢在手术议定书上签字。
然而几天后进行手术将内固定取出后,不但发现内固定周围有炎症,而且在一天深夜病人突发神志不清,手舞足蹈,急忙抢救,经近1个月的护理后,病人才能坐起至60度体位。
邹先生翻阅专著后发现,“牵引治疗,在我国仍为常用的治疗方法,可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粗隆间骨折”,“根据国内经验,死亡率远较国外报告低,即使采用保守治疗,也很少发生死亡,推其原因,除体质不同外,可能与精心护理使合并症得以防止或减少有关。”而有关医生则在与他们交谈时,提出如不手术,则会引发肺、肝、肾、泌尿等并发症,甚至要危及生命。并称做手术只要2个月就能下地,而保守治疗的牵引要近3个月,而且并发症可能就在这相差的一个月内发生。邹认为,正是这席话“误导”了病人家属,并服从了做手术的“决定”。而后来邹经“大概了解”得悉,手术治疗比保守治疗的医方收益高8-10倍,病床周转提高2———3倍,而出售给患者的内固定是进价的8-10倍。他觉得,这种“误导”的背后,正是利益驱动在作怪。
邹先生沉痛地说,其母住院治疗期间,花费近5万元,但至今仍不能完全坐起,这个责任该谁承担?他翻阅多部医学文献,请教了一些医生,写了一篇《一宗不该手术,手术又失败,导致人身损害的案例》的文章,全文达1.5万字,以驳斥医院所谓“选择手术是对的”、“手术不可能十全十美”等说辞。他希望,“不说谎话,做一个诚实的人”,应该成为医生、医院管理者的道德底线。
C
50公斤吊液:
谁在滥用抗生素
邹先生经过统计发现,其母在住院期间的4个月内,共使用了含量99.9%的抗生素68.8克和10720万单位的青霉素,涉及七大类11个品种,吊液总量达50余公斤。由于病人术后发热不退,医方几乎天天以抗生素对抗。但邹先生等家属提出,其母平时身体较健康,“至少10年以上”未用过抗生素,建议医生只要体温不超过39度,不可轻易吊抗生素。可是林可霉素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类、青霉素类等抗生素吊液,还是源源不断地输入病人体内。最后,家属下决心“抵制”抗生素,而提议用万络片解决镇痛降体温的问题,结果果然奏效,体温和疼痛没有再出现异常波动,使病人在后来的40天住院期间“避免了一场滥用抗生素的灾难”,不但如此,而且体温和医生最担心的血沉、贫血数据都回归正常。
邹先生翻阅医学著述发现,抗生素超量使用后的结果是对人体的肝、肾和全身健康的损害,特别是联合使用时,会发生“二重感染”的危险。但医生为什么如此“厚爱”抗生素,且往往开“进口”的高价药,其中的原因已是不宣之秘。
D
6.5万元:
索赔额“太高”?
在认真查阅了有关医疗事故赔偿方面的规定后,邹先生认为其母遭遇的正是医疗事故,其中造成事故的行为主体、过失行为发生在医疗活动中,行为的违法性要件、造成患者损害等要素都有证据。同时,国家《民法通则》、《合同法》等均适用此医患纠纷。他说,当他向医院提出赔偿6.5万元时,院方认为此额“高”了。而邹先生拿出依据说,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应可赔13万多元,按《民法通则》还可高一些,若按2003年12月4日高级人民法院的相关法律“解释”,赔偿则更高。
后记
邹先生的“看病记录”形成后,不但成为他解决医患纠纷并最终获赔的有力“武器”,而且有一些遇到相似问题的百姓听说后,也纷纷上门求教和借阅,但他从不轻易示人。他说,看到前几天《江南晚报》上有一则关于苏州等地成立医疗纠纷的民间援助组织的消息后,他觉得很受鼓舞。他说,在医患纠纷中,患者属于弱势群体,要赢得胜利十分困难,但只要自己做个有心人,据理、据法力争,还是能转劣势为优势的。邹先生说,他披露这些文字并无恶意,因为无锡的卫生工作总体来说是合格的,但从他的亲身经历来看,还存在一些令百姓痛心的现象,急需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所以他记录并珍藏这些文字,目的是“帮助医务人员设置道德底线,全面提高医疗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