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陈逸飞:憾别美丽事业

写作者:爱在天上人间     日记本: 红杏枝头春意闹

日期:2005年04月11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271

  (转贴)
  画家兼导演陈逸飞因胃出血在上海去世
  
   著名画家、导演陈逸飞今天(4月10日)上午8时40分,因病抢救无效,在上海华山医院逝世,终年59岁。
  
   ■陈逸飞妹妹陈敏静
  
   还有4天就是他60岁生日
  
   记者电话打给陈逸飞的妹妹陈敏静时,她正与家人一起准备后事。陈敏静哽咽地说,脑子里一片空白,不想说任何话。她说,哥哥走的时候,全家人都守在他身边,但因为太难受了,他没有给家人留下一句话。陈敏静告诉记者,还有4天,也就是4月14日,就是哥哥的60岁生日;本来他的一个好朋友要在静安希尔顿饭店为他举办一个生日宴,没想到他这么突然就走了。
  
   ■著名画家谢春彦
  
   一枝画笔成绝响
  
   陈逸飞是一位很勤奋的艺术家,他精力充沛,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中国油画推向国际。中国油画能在这20年来逐步取得国际的认可,与陈逸飞是分不开的。他是海派油画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综合性的视觉艺术家。如果不是这么早走,他肯定会有更大的成绩。这是画坛重大的损失。我为他写了这样一幅挽联:天叫才人去,一枝画笔成绝响。
  
   ■浙江省画院院长潘鸿海
  
   最后一次个展的回忆
  
   去年8月,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我与陈逸飞、梁平波三人联手举办了一个主题为文化江南的绘画作品展。我没想到,这次画展,居然会成为陈逸飞最后一次带有个展意味的展览。这次展览展出了包括陈逸飞以上世纪40年代上海风情为题材的14幅作品,该画展的开幕在绍兴引起了极大轰动。陈逸飞从美国回来后,除了在上海博物馆举办过一次个展后,很少参加展览,因为是故乡人的邀请,他才答应了。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朱国荣
  
   他改变了上海的城市景观
  
   陈逸飞作为一位视觉艺术家,他为上海做了许多贡献。从电影来讲,当时拍的《海上旧梦》,记录了老上海的风貌。如今,回头再看,这些老房子都不在了,《海上旧梦》就变成珍贵的历史记录。在时装表演和服装文化方面,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始终处于领先状态。而在改变上海的城市面貌方面,陈逸飞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无论是浦东中心绿地,还是长寿路改造,以及世纪大道的城市雕塑设计,都凝聚了陈逸飞的心血。虽然这些项目有许多人共同参与,但是他身为艺术总监,他的审美观、指导思想、技术要求,还是贯穿始终。
  
   ■沪上电视台主持人曹可凡
  
   他为《理发师》拼尽最后气力
  
   曹可凡回忆最后一次见到陈逸飞时《理发师》还没开机,陈逸飞应邀为特奥会的会标设计做顾问。后来,在拍摄过程中,陈逸飞还几次和曹可凡通话,都是谈片子的一些具体问题。“我感觉他的整个心思都在《理发师》上,他好像憋着一股气,以前也拍过电影,可故事性不是那么强,他一直希望别人改变看法。”
  
   而曾经学医的曹可凡丝毫看不出陈逸飞有啥患病的先兆,“在我的印象中,陈逸飞的身体一直很好,每年都要去西藏什么地方采风。可以说,他是个很不安分的艺术家,除了画画,对很多东西都有兴趣。”
  
  
  
  ???????????
  !!!!!!!!!!!
  
  ~~~~~~~~~~~
  2005年04月11日23:04 王小波:生前寂寞,逝后哀荣 [补记]    
  
  (转贴)
  
  今天也是王小波的祭日!
  
  六大主题再现一生
  
   1997年4月11日凌晨,王小波突然去世,到今天已经八年了。“王小波生平展”就是为纪念他去世八周年而由鲁迅纪念馆策划主办的。展览把王小波的一生共设定为六个主题:“青少年时代”、“读书岁月”、“浪漫骑士”、“行吟诗人”以及“自由思想者”,“纪念”。每个主题下,都以照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展现,几乎所有与展览有关的文字都摘选自王小波的文章。
  
   “青少年时代”记录了王小波从出生到上山下乡间十几年的故事,“读书岁月”则以王小波的阅读生活为主。“浪漫骑士”再现的是王小波和妻子李银河在国外游历的经历。“行吟诗人”又记录了王小波的小说创作历史,从最早的《唐人秘传故事》到《黄金时代》等。而“自由思想者”体现的则是王小波思想最深处的东西———他在杂志、报纸上发表的散文、杂文,以及《沉默的大多数》。展览最后一个主题是“纪念”。展出了各种王小波的遗物,其中有王小波的毛衣、台灯以及他获得第十三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的奖杯。
  
   今天的纪念意义非凡
  
   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因粉碎性骨折在杭州治疗,并未出席开幕式。他的妈妈和姐姐以及何兆武、徐友渔、丁东等学者来到了开幕式上。
  
   “小波生前经历坎坷,体弱多病,很多作品又一直不能出版,他是不幸的。然而他从不被世俗所累,一直坚持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这一点上说他又是幸运的。”姐姐王小芹这样简单概括了王小波的一生。
  
   “八年前在八宝山送别他时还没有这么多人。今天能在鲁迅纪念馆纪念王小波有着特别的意义。”学者丁东说。
  
   谈到举办展览的初衷时,鲁迅纪念馆馆长孙郁在开幕式上说:“王小波生前是个低调的人,他不喜欢把人神话或者被人神话,如果他知道有这样一个展览,他未必会喜欢。但通过这样一个展览,我们希望社会、读者更多地了解他。”
  
   亲人忆
  
   他写作因为他热爱
  
   王小波出生在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出生时,父亲在政治运动中蒙冤,母亲宋华希望这个波折只是小小的波折,转瞬即逝,故为其取名“小波”。
  
   说起王小波的性格,宋华笑笑说:“他其实很内向,但很幽默,在不熟悉的人面前他很不爱说话,但跟熟悉的人讲起故事眉飞色舞。”对此,王小芹也有同样的回忆,“别人可能以为他是沉默,其实他想得很深、很多,他表达思想的语言非常独特。”王小芹一直认为用“脱俗”两个字最能准确概括弟弟的精神。
  
   “我不反对他写东西,但是我很担心。”宋华说。她说她觉得从古至今,因文章而惹祸上身的例子太多,所以她一直害怕王小波的文章给他带来不幸。“可是我不会干涉我的孩子,而且他非常喜欢写文章,我不会不要他写。”在王小波去世之后,宋华捧起了儿子的作品,认认真真地几乎通读了一遍。“他的小说中,我喜欢《黄金时代》,而我最喜欢的是《沉默的大多数》。”评价起儿子的文字,宋华说,“他热爱科学,他所写的很多文章都是有科学依据的。”
  
   王小芹认为弟弟之所以一直在坚持写作,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对艺术的热爱,对表达思想的强烈渴望。“他从未受宠,他也就没有被当时流行的东西所制约和控制。他有独立的思想,不相信权威,也认为每个人都有和别人想法不一样的权利。“王小芹说,”他在20世纪70年代从云南回到北京之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口袋户口’的生活,没有户口,就没有粮票,就没有吃的。但他从来不管这些,一个人闷在黑房子里只顾自己的写作。尽管他的作品很多都不能出版,但是他却一直在写。原因就只是一个,就是他对写作有着热爱。“
  
   对于儿子的早逝,82岁的宋华好像已经接受了。在看展览的时候,她一直带着笑容,边看边笑着说起一些旧事。问起她看儿子的展览时的心情时,她说:“八年了,我都磨练出来了。”(记者甘丹)
  
   学者念
  
   现实比他的小说更荒诞
  
   丁东(学者)
  
   王小波的小说幽默、荒诞、有趣,充满了智性,这种风格到现在仍然得到了大家的喜爱。为什么?这说明我们生活中荒诞的东西很多,大家能够从他的小说中获得与荒诞保持平衡的力量。
  
   怀念他让我看到希望
  
   徐友渔(学者)
  
   我最欣赏他的两点:一是理性,一是重视日常的经验———当然,他的日常经验是通过理性反思的而不是直观表达的。一般来说,我是悲观的,总认为很多美好的东西实际上传播很少。但是,有那么多人喜欢王小波而且今天有这么一个展览,我又觉得没有理由那么悲观。
  
   他的大半生在抑郁中度过
  
   李静(作家)
  
   对王小波生前来说,作品出不来是他文学生涯中最痛苦的一件事,他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一直难以发表。他曾经对我说过,“我的大半生都是在抑郁中度过的。”从他的实际经历来说也正是这样。
  
   他帮助我们思想现代化
  
   何兆武(哲学家)
  
   事实上,我们现在老讲现代化,比如工业的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其实全面的现代化包括思想的现代化,王小波给我们留下的余慧,正在这些地方,他帮助我们的思想也在现代化。
  
  
  
  ~~~~~~~~~~~~~
  
  
  
  
  
  

完成时间:2005.04.11 23:24:12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2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