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回家散记(一)

写作者:木头吉普     日记本: “回首与擦肩皆非我所愿”

日期:2005年02月16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75

  2月6日 准备回家
  明天要回家,开车回。总改不了的习惯爱磨蹭,等收拾完行李打扫好房间已经半夜一点多,却要明早五点半起来。倒是心里对回家有着一种暖暖的向往和期待,毕竟这次回家,也就意味着旧的一年就要过去了。
  
  2月7日 回家一路
  说好六点在楼下等,可一起回家的同事却没动静。打了手机却还没开机,想是还没起来吧。有点困,毕竟昨晚睡得少。慵懒的躺在摇椅上闭目养神,居然睡着了。猛听到怀里的手机在叫,一看已经快八点,同事说几分钟后到楼下。长呼了一口气,提上包,下楼去等。
  回家走的是全程高速,大约600公里。可偏偏在走到半路时看错路标,走到另一段路上了。迫不得已只好放弃了高速,走回老路。而这老路有一路是很窄车又多的,结果比走高速多花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五点多才到家。
  想想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走错了路,再绕回来就难了。
  
  2月8日 回乡祭祖
  今天已经是大年三十儿,每年这时都要回老家乡下拜年祭祖。一大早的起来开车回乡下,五十多公里并不远,一个小时已经到。
  吃过早餐,在家里的叔叔婶婶挑上用来祭祀的鸡鸭鱼、糖果饼干、自酿的酒,先去了村口外的姑婆坛。
  传说这里是村子的守护神之地,在姑婆伯公的神庇下,村民们才得以安居乐业,生生不息。
  婶婶把称为“三牲”的鸡鸭鱼等摆在神坛前,在酒碗里倒上酒,插上香烛,在边上的香炉里烧着香纸,约莫一顿饭时间,也就是等姑婆伯公土地神已经受飨,然后来了的一大家子每人手里拈上一枝香,齐齐三拜,放上长长的一串辣辣响的鞭炮,便算完成了这一祭祀。
  然后到祖屋祠堂里继续。先是在祠堂门口的晒禾坪里祭拜天地,感谢上天给了一年的好收成;然后再到祠堂里祖宗神牌前向先人祭拜,告诉先人们子孙后辈都回来了,承恩祖宗保佑家族代代兴旺平安,先辈勤朴遗风代代相传。
  其实祭祖便是为了让家人团圆,而团圆也是为了一起祭祖。总之,不论过什么中秋春节,远出在外的人,总盼着团圆和睦,这便是过节的祈愿之一。
  
  
  客家人
  家乡是广东梅州,是世界客家人的最大汇集地,客家人遍布广东、江西、福建、台湾、广西、四川等省以及至东南亚海外,是汉族里较有特色的一个民系。
  客家人源于汉族,自东晋年间从中原因逃避战乱多达五次南下大迁徙,多居于人迹鲜至的深山之中扎根家园,最终定于粤闽赣交界之地,再从此散于海内外。
  客家之意传有“客居他乡以为家”之说,据考客家之“客”字,是沿袭晋元帝诏书所定。其后到了唐宋,政府簿籍乃有“客户”的专称(与今下“客户”之意不同)。而客家一词,则为民间通称,宋朝制作户籍时,当时将自古以来即居住在该地的土著称为“主”,而以后从外地迁来的即称作“客”,故客家一词由此诞生。
  客家人自唐宋年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客家话属国内七大方言之一,而且还保留了古汉语的发音;客家菜并粤菜大系下与粤菜、潮州菜齐名,梅州久有“三乡”之称——华侨之乡、足球之乡、文化之乡。客家人华侨遍布东南亚;足球虽不算国内现在一流,但男儿个个喜爱,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便出过中国的球王李惠堂,能与当时的洋人一较高下;客家人虽不能与如江南一带久负文化盛风之地相比,但这里的人长久以来,无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皆能识文断字,这在旧时代来说,已经是有着不同的教育普及了。
  客家女子娴惠温柔勤劳体贴,而客家男人秉承了大山的朴实忠厚,静秀,内俭。
  
  
  
  待续,困了想睡,明儿再写。
  
  

完成时间:2005.02.16 23:17:04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0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