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一个感动中国的名字

写作者:爱在天上人间     日记本: 红杏枝头春意闹

日期:2005年01月14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483

  结缘贵州 为了对山区孩子的一句承诺,他放弃公费读研究生的机会,到大方县两所贫困乡村小学支教两年
  
  12月13日见到徐本禹,是在黔西县医院的外科病房。头一天,大石小学一年级的黄乾坤在玩“斗鸡"时把右腿摔成骨折,他父母在外打工,徐本禹把他送到医院,交了2000元押金,并在病房跑前跑后地照料他。出医院时,门口小餐馆的老板对他笑笑:“走了?"问他才来一天怎么就跟别人这样熟络,他说,小老板在报纸和电视上见过他,本来3块钱一碗的炒饭,只收他两块,而医院照片室的医生也给了他一些方便。
  
  
  在乡政府,徐本禹像主人一样接待我们,乡里的干部群众都“本禹”、“本禹”地称呼他,乡党委书记沈义勇对他,更是称兄道弟。不难看出,徐本禹早已把自己融进了这片贫瘠的土地。他就像一颗极富生命力的种子,到哪里都能生根发芽。
  
  从武汉到狗吊岩,再到大水乡,是出于两次偶然。
  
  2002年的一天,还在华中农业大学读大三的徐本禹偶然看到这样一篇报道“当阳光洒进山洞,一阵朗朗的读书声,在贵州省大方县一个叫狗吊岩的岩洞小学内响起……"那所建在岩洞里的学校和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深深地留在徐本禹的心里。那年暑假,他便到岩洞里的为民小学作了短期实践。离开时,孩子们依依不舍的目光和试探性的一句“老师,你还会回来吗?”让徐本禹心头一动,他回答说:“会的,我会回来的。”
  
  为了这句诺言,一年后,徐本禹在通过研究生考试之后,做出了一个沉重的决定:在上研究生之前,先到狗吊岩支教两年。这个决定意味着他将失去公费读研的机会。他去意已决,向学校提出了推迟两年上研究生的申请。华中农大专门为这个执著的学生制定了特殊政策——批准他延缓两年上学,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
  
  2003年7月,徐本禹带着一大堆募捐来的衣物和学习用品来到贵阳,本报两名记者用3辆车把他送到了为民小学。那是一个不通电的山村,只有一条18公里的崎岖山路与乡镇相联,村民的主食是玉米饭和酸菜汤,发一封信,打一个电话,都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徐本禹就在那里孤独却又快乐地向孩子们传播着知识和现代文明。
  
  同样是一次偶然,徐本禹来到了大方县大水乡的大石小学。
  
  今年2月29日,徐本禹到贵阳参加西部志愿者报告会,组织上安排正好在贵阳办事的大水乡党委书记沈义勇接徐本禹回大方。见到小徐,沈义勇马上认出那个高个、方脸、皮肤黝黑的青年就是到狗吊岩支教的徐本禹。在回大方的途中,沈义勇发现眼前这个朴实的大学生举手投足、浑身上下都透着真诚,没有丝毫的世故、圆滑和虚伪,而他所学的农业经济专业,又是那么符合一个乡党委书记的胃口。一路下来,沈义勇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可爱的山东小伙。他认为,农村孩子读不起书的原因是经济状况差,决定通过徐本禹和他的学校,为大水乡的发展寻找机遇。
  
  之后不久,沈义勇把徐本禹请到了大石小学,那摇摇欲坠的教室,人心不稳的教师,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孩子,以及家徒四壁的村民,再次震撼了徐本禹。徐本禹把大石村的情况向华中农业大学作了反映,学校派人前来调研,认为大石小学更需要帮助。于是,在征得大方县委和团县委的同意后,今年9月新学期开学时,徐本禹转到了大石小学。
  
  心系孩子 在他心里,没有什么比这些贫穷但好学的孩子更重要
  
  “How many girls……”14日上午,在四面透风、地板稀缝的危房里,徐本禹在给五年级上英语课。全班共有10多个学生,他清楚地发现有一个学生没有来。记者随手翻开课本一看,与贵阳市的小学英语课本一样,是全国统一的教材。王校长说,学校能开英语课,在支教老师们到来之前是几乎办不到的,娃娃们真有福气。在临时搭建的帐篷教室内,美术专业毕业的志愿者张珂珂正在教孩子们画小鸟,两只小狗在教室里串来串去。
  
  午饭过后,徐本禹到六年级的杨飞家去家访。快到杨飞家时,几条土狗冲出来,徐本禹顺手捡起一根木棍,那动作熟练得连土狗也被吓跑了。杨飞的家在一间土房里,42岁的杨朝文有5个儿女,15岁的杨飞是老大,两岁的小儿子在炉边烤火,“他穿的这套衣服还是从美国寄来的呢。"徐本禹说。屋外有一间牛圈,杨飞就住在牛圈上用玉米秆铺成的窝里。
  
  家访是徐本禹除上课之外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以便采写调查报告和分配捐助物资,同时转变村民对于读书的观念。目前大石小学的178名学生家都留下了他家访的身影,课余时间,他还要到其它小学去家访。
  
  大石小学到乡政府的8公里山路只有越野车才能勉强通过,步行一个单边要花近2个小时。当我们从学校返回乡政府时,劝小徐一道坐车去,因为当天华中农大的老师、上海解放日报和武汉楚天都市报的记者要来,但小徐坚持说,这几天耽误了几节数学课,如果不尽快补上,就会越积越多,他决定补完两节课后步行到乡镇。6点多,老师和记者们到达不久,徐本禹也从学校赶到了。
  
  晚上,华中农大老师和记者们在与乡长和书记交谈时,徐本禹却躲进书记办公室,用电脑整理中心小学30名贫困生的资料,他说时间太紧,要尽快把资料传到华中农大贵州支教基金去,好让孩子们早些得到社会捐助。一直支持、关心徐本禹的贵州力力音像公司经理刘力女士说:“看这孩子太单纯,把将来直接管他的老师和记者们放在一边做自己的事,一点社会经验都没有。”
  
  第二天有乡里的专车送老师和记者们到大石小学,由于解放日报记者尹欣身体不适,要晚些出发。徐本禹早上9点有课,所以一大早他就步行回学校了。8点45分,记者收到他发来的短信“范老师,我马上到学校了。”听小徐说起过,这段山路,走急了会全身冒汗。在他心里,没什么会比上课和帮助学生更重要。
  
  爱心火种 当他为了孩子们的未来燃烧着自己的时候,也点燃了无数同样充满爱的心灵
  
  “因为别人帮助了我,我就应该去帮助别人”,让徐本禹处处助人为乐的,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逻辑。
  
  上大一时,同学胡源的母亲来为儿子送冬衣,当她看到徐本禹还穿着军训时的一身单衣,便把儿子的毛衣送给了徐本禹,并告诉他,有什么困难就说出来。受人关爱的温暖让徐本禹久久难忘,从此,他把更多的温暖给了别人。奖学金、贫困生补贴、勤工助学的收入,他只留下一小部分,绝大多数都捐给了需要帮助的人。在武汉为贵州孩子募捐时,一个17岁的保姆捐出的200元钱让他深受感动:原来爱心是可以广泛传递的,哪怕捐赠者并不富有。
  
  徐本禹默默地为贵州山区的贫苦孩子奉献着他的爱心和青春时,他这颗饱含关爱的火种,通过网络和全国各地媒体,点燃了无数同样充满爱的心灵。于是,来自天南海北的国内外热心人士和团体,纷纷捐出了学费、衣物、电脑、文具、图书等,乡政府办公室的电话成了捐助热线,不断有人来电咨询和核实情况,乡政府为此派人全天候值班。徐本禹的支教故事和大水乡的贫瘠迅速为外界所熟知,爱心还在不断地向外辐射。
  
  支教是另一部分热心人士表达爱心的方式。在徐本禹的感召下,已陆续有30多名来自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湘潭大学、贵州大学等学校的大学生和来自社会的10余名志愿者到大水乡支教。原本只是受网友之托来送捐款和捐物的张照弟,到了大水乡,便放不下那些渴求知识的孩子们,毅然决定留下来支教。爱心的力量如此强大,它引起的感动是不分年龄的。62岁的马若兰来了,54岁的王昌茹也紧跟而来。王阿姨说,在网上查看了小徐的资料,知道他的支教生活很苦,看到他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所以想过来帮帮他。
  
  和徐本禹一样,所有这些支教者都很低调,他们不热衷宣扬,只是默默地做着自己认为值得去做的事。而正是这种纯净的、不图任何回报的奉献,打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和无数曾经麻木的心。
  
  爱的传递是不分年龄的,同时也是不分国界的,西班牙的两个留学生看了徐本禹的故事,感动得抱头大哭,表示要为这些孩子做点什么。美籍华人陈女士送来了2000美元和一些衣物。来自英国的James走了2个多小时的山路到大石小学,为孩子们上英语课。“Good morning!”这些从没见过老外的乡下孩子,也可以开口和老外对上两句。
  
  男儿有泪 他是个普通人,有时也会落泪,为亲情,为感动
  
  22岁的徐本禹还很年轻,在离家千里的贵州山区,因为生活不习惯,没有同伴,没有人交流,他曾一度孤独痛苦。春节期间,他到武汉为贫困学生募捐,此时他到贵州已半年多,与家人已有2年没有见面。想给家里打电话,但又怕听到父亲的声音——他们时刻都在盼望着儿子归来啊。最后他忍不住还是拨通了电话。父亲说:“快过年了,你哪怕回家一天也行。”“爹,我回不去!”眼泪和声音一起滚出来,父亲听着儿子颤抖的回答,再一次给了他理解。其实他很想回家,但他不能回去,因为回一趟家至少要花500多元,他没有工资,身上的钱也不多了。父亲问他够不够用,为了怕家里担心,只有2700元的他故意说成了4000元。父亲对他说,二弟要盖新房,家里的钱也不够用了……徐本禹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他感到很无助,眼泪夺眶而出。他给家里寄了2000元,700元怎么能支持一年半?他与学校联系,想贷款。
  
  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常常使徐本禹流泪。在半坡小学,五六个十五六岁的学生因为支教老师张照弟为他们交了学费而进了一年级的教室,与五六岁的小孩同班读书,当他们读完小学,已经是20多岁了。让徐本禹担忧的是,张老师走了以后,这些“大”学生还会不会继续读书。
  
  当他转过身来,看见一个光着脚丫的小男孩站在稀泥里问老师问题,看着他专注的样子和他那沾满泥巴的小脚,想起十多岁的一年级学生,徐本禹顿时泪流满面。
  
  狗吊岩的孩子最让徐本禹放心不下,毕竟与他们在一起有一年的时间。8月份,已决定转到大石小学的徐本禹到狗吊岩去看望他们。到了学校,徐本禹从包里掏出几百元钱,一边分给孩子们,一边哽咽着叮嘱孩子们要好好学习,孩子们早已泣不成声,流着眼泪点着头。当车子慢慢起动,一步步远离孩子,徐本禹也像孩子一样放声大哭,所有的人都被他对孩子的这份深情所感染。雨后的山路一片泥泞,车子陷进了烂泥。徐本禹干脆下了车,在稀泥里匆匆前行。当车子接近他时,他一路小跑起来,双脚溅起点点泥水。他在发泄,恨自己不能为孩子做得更多。等他上车时,泪水、汗水交织在一起……
  
  大水乡党委书记沈义勇曾请徐本禹为全乡的党员干部和教师作过几次演讲,每次提到山村孩子贫苦的生活状态和简陋的学习条件,徐本禹都控制不了自己的眼泪。沈书记对记者说:“一般的演讲我反对他参加,他总是很动情,那样会伤害他的身体。”
  
  支教生活 支教者没有工资,生活清苦,但却能收获快乐
  
  到大水乡支教的志愿者大多来自物质生活充裕丰富的大都市,这之前,绝不会为喝水、洗澡、买菜这样的事发愁。到了大水乡,他们每二至三周才能洗一次澡,每周赶场时要买好一周的菜,没有电视,没有广播,当然更没有报纸。生活条件的巨大反差,是他们面临的严峻问题。然而,在这清苦的生活中,他们却收获着快乐,一种不身临其境则无法体会的快乐。包括徐本禹在内,目前在大水乡长期支教的志愿者共有6名,记者在3所不同的小学里采访了他们。
  
  从乡政府驱车到炉山小学有半个小时的山路,到达那里时已是晚上8点多。学校的大门紧锁着,徐本禹说,只有两个支教的女教师住在学校里面,为安全起见,一放学她们就把大门锁了。车灯射着大铁门,周围一片漆黑,王雪琴老师拿着手电出来开门,记者顿时感到鼻子发酸。
  
  她们住在2楼,一进门,就看见来自武汉的王昌茹正在批改四年级的试卷,一个漂亮的年轻女子正在切青菜,她是王昌茹在北京工作的女儿,这次专程来看望下乡快半年的妈妈。王阿姨说,这里的青菜很新鲜,做些腌菜放着慢慢吃。炉山村的水含硫量太大,新买的锅不到一个月就会被腐蚀,两位王老师喝了总是闹肚子,现在她们喝的水是从乡政府运来的,所以也就十分节省。
  
  提到学生们的学习,王阿姨笑眯眯地说,这些孩子的基础较差,现在有进步。本来只打算呆半年的王阿姨,决定把时间延长到一年。
  
  不到30岁的王雪琴老师是从上海辞工而来,她是志愿者中最低调的一个,总是不愿接受记者的采访,一再表示“不要宣传我”,即使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她也拒绝。也许是看在本地媒体的份上,她才答应与小徐和王阿姨一起面对记者的镜头。
  
  张珂珂和秦宛淮与徐本禹一起在最为边远的大石小学。23岁的张珂珂豪爽可爱,来贵州前她征求父母的意见,结果遭到父母的反对,她干脆辞掉上海的工作,悄悄来到大方,为了不让父母发现,她特意保留着上海的手机号,家里打电话来,她就回答“在工作呢”。
  
  吃饭问题,这几个没成家的小青年得自己解决,每周走两小时的山路到乡镇买菜,这天的午餐是一大碗炒土豆丝,一碟泡莲花白和一些花生米。三个人吃得津津有味,有说有笑的。他们对快乐的理解是,以前在浮躁的大城市,有时尽管很努力了,你却不一定知道所做的对不对,会不会有结果。但在这里就不一样,你所做的正是别人最需要的,结果也会很快表现出来,这样的快乐很纯粹,很真实,很直接。
  
  从毕节市来到大水乡半坡小学的张照弟老师说,有一件事会让他牢记一生。上个月27岁生日那天,为了不耽误上课,他不顾家人的挽留,匆匆赶回学校。让他意外的是,几十名学生赶了十几里路去接他。不清楚学生是怎样知道他的生日的,那天他的屋子里挤满了学生,挤不进来的就站在门外,他收到了好多礼物,都是学生自己制作的。这样的快乐,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所以它很珍贵。
  
  爱是支点 他是一座桥梁,一头是渴望援助的乡村孩子,一头是充满爱心的社会各界
  
  一个志愿者自身的力量是微弱的,但当这种微弱的力量与地方官员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思维,以及发达地区帮困扶贫的愿望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媒体广泛传播时,就会变成一种强大的引力,不断有人被这种力量所吸引,并加入到奉献和支援的行列中来。因为徐本禹的到来,贫困的大水乡迅速被国内外热心人士和团体所熟知,大水乡因此而获得的,是接连不断的援助和一次又一次的发展机会。
  
  到目前为止,已有13个国家的热心人士,通过网络和媒体了解到大水乡的贫困情况,并表示要资助大水乡的贫困学生,支持大水乡的教育事业。华中农大专门建立了贵州支教基金,吸纳各界善款已达20万余元,用于大水乡的教育援助。
  
  志愿者的行动引起了贵州省委书记钱运录的高度重视。现在,由省教育厅拨款21万元、华中农大捐赠8万元、地区教育局投资5万元、大方县政府拨款3万元,共计37万元的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已动工修建。
  
  由香港捐助12万元的凉井村半坡小学的修建也将进行施工。高潮村箐脚小学也得到贵阳市爱心人士的帮助,即将着手土地规划和动工修建。
  
  截止到12月2日,全乡已有508名贫困学生获得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援助,援助资金44210元,大石小学178名学生全部得到资助。国内外好心人士还纷纷捐助衣物、文具、电脑、图书、体育器材等,价值达25万余元。
  
  受徐本禹等支教老师精神的感动,全乡中小学教师的责任心也普遍增强了,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学生生源也创下历史新高。
  
  通过徐本禹这座桥梁,大水乡这个偏远的贵州山区,已和拥有强大农业科研能力的华中农业大学联系在一起,华中农大不仅建立了贵州支教基金,还准备组织专家为大水乡的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华中农大在转基因工程、瘦肉型猪、果树、试管马铃薯、动物疫苗、油菜等方面具有技术领先优势,而且作为一个曾产生过两位全国扶贫状元的高校,科技扶贫既是传统也有经验。这几天,乡党委书记沈义勇正在华中农大与校方商讨合作事宜,大水乡就这样攀上了华中农大这棵“高枝”。
  
  以此同时,在沈书记的带领下,大水乡正在做这样几件事:积极申请美国在中国的扶贫项目“小母牛养殖”,大水乡的知名度将有助于项目的申请;到重庆市考察龙寿菊栽培和种草养猪(绿色养猪),目前已和对方达成试种1000亩菊花和养殖1000头猪的协议。沈书记说,有华中农大的技术支持,大水乡有信心找到适合的发展项目。
  
  感动背后 他不是孤独的支教者,在前行的路上,有社会各界的支持
  
  徐本禹之所以能让不同年龄不同国界的人感动,除了他真诚无私的奉献外,还在于他并不是一个孤独的志愿者,在他的身后,有着强大的支撑。
  
  首先是他的母校和老师。为了到大方支教,徐本禹向学校提出推迟研究生学习两年的申请,学校对这一前所未有的申请进行了认真研究,最终同意了徐本禹的请求。华中农大经济贸易学院党委副书记漆勇政说,为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学校号召学生向徐本禹学习,学习他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志存高远,勤于学习,勇于实践,诚实守信,知行统一,自强不息的精神。华中农大研究生处副处长彭彬介绍,虽然徐本禹的公费资格没有了,但学校会想办法让他顺利完成学业,不会让他为费用操心。另外,彭彬还说,学校鼓励学生像徐本禹一样到贫困山区支教,学籍问题也有相应办法处理。
  
  今年暑假,徐本禹对大石村村民极为贫困的生活状况作了调查后,给学校连写三封信,受到校党委的重视,党委书记李忠云教授、校长张端品教授亲自过问,派党委宣传部部长彭光芒教授等前往大石村进行调研。调研途中,学校决定捐助当地8万元,用于改善小学的办学条件,随着社会关注者的增多,学校又专门设立了贵州扶贫基金。
  
  调研结束,彭光芒在天涯网站上发表了《两所山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目前已被点击近40万次,有无数家网站转载),正是这篇作品,让国内外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知道了大水乡和徐本禹的故事,网友们在跟帖中感慨:“心就像被锤子狠狠地击打,每一个孩子都是堕入凡间的天使,为什么天堂向左,他们却向右?是该为社会做点事情了,是该承担起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的时候了。”彭光芒教授对记者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有被感动的需要,当初发表这篇作品时,是想用我们身边普通人的普通事去感动大家,但没想到会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这在当今中国的网络传播上,可以说是个奇迹。随后,全国各大媒体相继作出反应,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伸出了援助之手。这是一个正在自发形成的民间援助西部的现象,这个现象说明,民间的力量在西部开发中可以发挥相当的作用。彭部长最后对记者说:“感谢贵州都市报推荐了徐本禹。”
  
  12月19日,省委书记钱运录一行专程到大方看望了志愿者们。这之前的10月份,刚刚上任的县委书记沈晓春和县长李玉平带着大米、食用油、水果和矿泉水等慰问了志愿者们。
  
  今年3月,徐本禹被共青团贵州省委补入扶贫接力计划,每月可领取500元的生活补助,每年报销两次回家探亲的交通费,团省委还为徐本禹购买了人生意外险和大病医疗保险,有人定期与徐本禹联系,而徐本禹则定期向省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汇报工作。团省委还派出邓长亮和王维康两名志愿者与徐本禹一起支教。华中农大也为他提供了不定期不定额的经济资助。
  
  还有许多追随徐本禹而来的志愿者,他们在同样艰苦的条件下,默默地为社会奉献着,用行动表达着对徐本禹的支持和对他人的关爱。自从本报看到徐本禹的消息,刘力女士就始终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关心照顾徐本禹的生活,眼睛度数加深了,为他另配眼镜;天凉了,为他送皮衣;时而去看望他,为他带去好吃的食品。为了方便他与外界联系,毕节地区移动通信公司赠送他一部手机,每月为他充进1100元的话费。
  
  正是这些来自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公众的参与,才使得徐本禹作为一个志愿者的代表,让我们肃然起敬。
  
  一个平凡的农村小伙,以平凡的故事打动着我们,并因此而带动了以民间力量支援西部的步伐。这是一个需要感动,更需要行动的时代,正如彭光芒教授说的那样,徐本禹在向身边的精神和物质双重贫困发出唐·吉诃德式的挑战时,他其实是在以最为平实的言行证明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对他深怀敬意的原因。
  
  转载!
2005年01月14日20:01 [补记]
    一年多来,楚天都市报编辑部一直牵挂着、关注着他。12月13日,带着楚天都市报全体员工的祝福,记者前往贵州山区看望徐本禹。一路上,徐本禹到贵州义务支教前后的一幕幕,像放电影般浮现在眼前。
  
  他对孩子们承诺:我还会回来的!
  
  去年4月中旬,记者接到徐本禹的电话,他说最近很孤独,想找人谈谈心。原来,他刚做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决定:毕业后去贵州贫困山区,义务当两年山村小学教师。但这个想法似乎得不到大家的理解,包括自己的亲人。
  
  他是想寻求精神上的理解与支持,让自己更有勇气将这个决定付诸行动。
  
  4月29日上午,阳光灿烂,记者第一次见到徐本禹。他很内向,不善言辞。
  
  他的家乡在山东聊城农村,家庭贫困,弟弟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他是全家唯一的希望。他刚刚考取本校的公费研究生,却弃学不上,望子成龙的父母自然很失望。
  
  但他不能不去那里。他与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有一段不解之缘。2002年暑假,他曾经去那里支教,返校前,孩子们擦着泪眼,不停地问:“徐老师,你还会回来吗……”孩子们上学确实太难了,他心头一热,对他们作出了承诺:“我还会回来的!”
  
  学校得知徐本禹决定去贵州支教后,破例同意为他保留研究生学籍。去年5月20日,楚天都市报刊登“讲述”《我对山区孩子许下承诺》,报道徐本禹的事迹。
  
  文章见报后,在读者中引起反响,很多热心青年要求跟着徐本禹一起去当志愿者,不少读者捐款、捐物,托徐本禹转给狗吊岩的孩子们。
  
  7月16日,徐本禹与本校另7名暑假短期志愿者一起,踏上了前往贵州的火车。徐本禹的行动,受到了当地媒体的关注,他一下子成了当地的“名人”。今年2月29日,在贵州省委礼堂举行的“贵州省优秀志愿者事迹报告会”上,他被请上主席台发言。
  
  偏僻山村,一个孤独的坚守者
  
  狗吊岩不通电、不通车,打个电话要走18公里山路到镇上去。他与外界联络非常困难,有时只能通过时断时续的微弱信号,发手机短信,每次发短信,他还得爬到山顶上。
  
  同去的7名学生因水土不服,先后病倒,纷纷打道回府,去年8月1日,最后一个学友也离开了。那晚,徐本禹给记者发来短信:“现在只剩下我了,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山区的生活究竟有多艰苦,我无从想像,也不忍心问。
  
  9月10日,教师节。楚天都市报记者周洁费尽周折,完成了与徐本禹的电话连线采访。约定采访的那天下午,徐本禹讲完最后一节课,连晚饭都来不及吃,就走上通往猫场镇那条长达18公里的泥泞山路。他说,得早点赶到镇上找个固定电话。
  
  晚上10点20分,记者与徐本禹的“对话”结束,这位只有50元积蓄的小伙子,举着火把又踏上了崎岖不平的山路……
  
  到狗吊岩村一个多月后,徐本禹被选为校长,主要负责教学方面的工作。这个村办学校有220人,孩子来自周围几个村,家长如没有钱,就交包谷代学费。当地人每天吃两顿饭,大多是土豆、酸菜汤和玉米面,因为生活不习惯,1.75米的徐本禹,体重降到50公斤,瘦了十几公斤!
  
  尽管如此,他说:“我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但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给狗吊岩的村民传递一个信息,他们没有被遗忘。”
  
  9月28日,中秋节。徐本禹发来短信:我病了几天了,但还是坚持吃了一碗包谷面,我要保存体力熬过去。
  
  望着满街五彩缤纷的霓虹,记者心中一酸,立刻给他回一条短信:“要不你现在回来吧?没有人会笑话你的!”但他回复道:“不!我一定要坚持到底!”
  
  去年寒假,徐本禹回到武汉。在楚天都市报编辑部,同事们围着他嘘寒问暖,编委会还送了两台电脑,让他带给山区的孩子们。徐本禹哽咽地说:孩子们不知电脑是何物,等通了电,我一定教他们上网看世界。
  
  走出报社,这个言语不多的小伙子说,寒假不回家,可以节约点路费,他打算一边打工挣生活费,一边为狗吊岩的孩子们争取募捐。
  
  绵绵爱心,涌向小山村
  
  通过徐本禹在武汉和贵州两地的努力和影响,一年多来,猫场镇狗吊岩村的环境大为改善,村里修了路、通了电,孩子们住进新校舍。
  
  这时,徐本禹萌生了一个想法:到更贫困、更需要帮助的地方去支教!经过一番考察,大方县最偏远的大水乡大石村成了他的目标,该乡党委书记沈义勇年轻有识,两人一拍即合。今年7月,徐本禹转到大石小学。
  
  大石小学是一栋二层木结构老房,年久失修,已成危房。徐本禹写信向母校汇报后,华中农业大学决定捐资8万元用于大石小学建新校舍。贵州省委书记钱运录得知徐本禹的事迹后,当即批示当地政府拨款29万元,投入新校舍建设。
  
  当徐本禹抚摸着“华农大石希望小学”的奠基石时,他笑得好开心,孩子们的脸上也绽满了笑容。
  
  贵州之行,记者真切地体验到了徐本禹事迹的感召力。在大水乡,记者见到了一位从武汉来支教的王昌茹女士。今年54岁的王女士,毕业于华农附中。看了楚天都市报关于徐本禹的报道后,决定前往贵州支教,老伴和两个女儿都支持她。她将在这里义务支教一年。
  
  在大水乡招待所,记者还巧遇与贵州都市报记者一起来给学生们送冬衣的刘力女士。50岁的刘力,是贵阳的一名私营企业家,徐本禹到贵州一年多来,她的爱心一直追随着徐本禹的足迹。去年,她捐资9000元用于狗吊岩村修路、给孩子们交学费;今年,她又捐资1万元给学生们修课桌。
  
  大水乡党委书记沈义勇说,像王昌茹、刘力这样的热心人太多了,大方县各中小学先后来过59名志愿者,其中还有一些外国人。现在,留在大方县的仍有20多人,他们分别来自上海、深圳、哈尔滨、武汉等大城市。
  
  他的名字,成了一个精神符号
  
  狗吊岩村、大石村,这些昔日偏僻、贫困的山村,如今因为徐本禹而声名远播。每天,来自海内外的信件如雪片一样飞向这里,无数热心人士要求认捐。
  
  去年,徐本禹将楚天都市报热心读者的捐款设立了一个“恒爱基金”,交给母校管理;现在,在母校的支持下,设立“华农贵州支教基金”,专用账户由学校和媒体共同监督管理。
  
  如今,“徐本禹”这三个字,不再仅仅是一个热血青年的名字,而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成为众多热心读者和网民共同的名称,成了奉献与爱心的象征符号。
  
  
2005年01月14日20:01 徐本禹的行为对社会和他本人来说是否符合经济原则? [补记]
     现在是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这是时代的进步。在这样的时代,可以说,只要不妨碍他人利益,一切个人的合法选择和行动都是具有合理性的,因而都应该得到允许和保护。我特地看了看各种媒体关于徐本禹的报道,认为媒体对徐的行为和人格给予媒体认为应该给予的评价,表达了媒体的看法。同时我还注意到,没有一家媒体号召人们都像徐那样,放弃或暂时放弃现在的一切去西部当志愿者。这就是说,媒体不会把徐的行为强加给每一个人。换言之,徐的行为是值得通过媒体来表彰的,但不是说不去西部就是不高尚的,就在人格上、道德上比徐低一等。
  
   徐的行为对社会和对本人来说是否符合经济原则?也就是说,是否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准则。国家花了数万元 (培养一个本科生的国家教育成本大约为4.5万元,这当然还不包括学生家庭的投资)培养出一个品学皆优的学生,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国家的投入,应该得到被培养者的回报;对被培养者本人来说,也应该得到回报。如果单纯以经济学观点来计算,徐放着研究生不读,跑到那么贫困的地方去干一个民办教师的工作,本人得不到高于投入的经济回报,国家也得不到高于投入的经济回报,显然是不划算的,是不合经济学之理的。
  
   但是——如果超越经济学原理来看,可以说,徐的行为不仅是合理的,也是合算的。我不是讲共产主义理想之类的大道理,而是想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市场经济原则和价值观之外,确乎还同时存在着另外的原则和价值观。徐的做法是“ 牺牲我一人,幸福千万家”吗?我想说不是。从徐本禹的具体情况来看,他根本没有感到这么做是痛苦的,根本没有感到这是什么牺牲,甚至也没感到是要追求一种什么特别高尚的精神境界。他觉得这是他可以做的,更重要的是他喜欢这样做。他在这样做的时候得到了快乐。众所周知,快乐是很稀缺的资源,也是很昂贵的产品。为购买和消费快乐,人们往往不惜重金。有人为一笑而掷千金;去年广州拍卖一颗荔枝被人以15万元买走,用来孝敬自己的母亲。如果用经济学原理来看,这当然十分愚蠢,可是当事者却认为“很值”。因为快乐指数在起作用。
  
   如果徐本禹以现在这样的代价,获取长达两年的快乐,真的很划算。更何况在这快乐中还混合着自我实现的价值。“ 这两年肯定会有收获的。”这是徐的原话,可见他认为很划算。那么国家呢?是不是也很划算呢?可以肯定地说:是的。因为徐做了国家想做而又无法做的事。国家希望贫困地区早日脱贫,要培养那里的孩子们,现在出来个徐本禹,替国家分忧了。
  
   更何况在徐本禹精神的感召下,还会有更多的志愿者按照自己的志愿行动,更多的人会替国家分忧,更多的人会在这样的行动中获得快乐。
  
   现在,让我们跳出经济学的计算模式吧。徐本禹的行为是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要表彰的行为。虽然我们不必都效仿他,也去贵州的猫场镇什么的贫困山区,但徐的这种快乐观,这种精神感召,却无法让我们不为之动容。我们在被徐本禹感动的时候,我们的精神和灵魂也会得到一种提升,从而得到一种快乐。世界上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够、都必须用经济学,用兑换率来衡量的。在人的情感领域,隐藏着许许多多的东西,是用金钱无法买到的。
  
   徐本禹是华农的骄傲,是大学生的骄傲。徐本禹的行为和这种行为体现出来的精神价值,一定会积淀成华中农业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无形资产。这种精神财富和无形资产在特定条件下又一定可以转变成丰硕的物质财富和有形资产。相信吧,因为徐本禹是一个品学皆优的学生,就像许许多多学生一样,不仅是品德好,而且有学识,有才华,有激情。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不管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都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都努力通过奋斗赢得快乐的回报。
  
   徐本禹没说过要在贵州扎根一辈子。而且,我想徐也不是一个鄙夷金钱的人。学校既支持徐本禹这样的同学,也支持学生毕业去高薪单位就业。我记得学校一位领导几年前说过的,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能获得高收入的人才。我想,徐本禹应该是符合这个目标的。
  
  
   我们的社会并不缺乏思想者,而雄辩滔滔、口若悬河的批判家更是多如过江之鲫。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2005年07月11日15:07 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回校读研 [补记]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辛苦了两年,徐本禹该回来了,我们要去接他的班。”7月11日,华中农业大学两名2002级学生曹建强、田庚将奔赴贵州省大方县,接替徐本禹,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活动。
2005年11月22日21:11 备查~ [补记]
     感动中国
   词:喻江
   曲:韩红
   编曲、吉他:捞仔
   演唱:韩红
   弦乐:亚洲爱乐乐团
   录音:剧场录音棚金少刚
   CTPC STUDIO 娄晔
  
   用第一抹光线的纯净
   为世界画一双眼睛
   用第一朵花开的声音
   为世界唱一首歌曲
   用所有春天的消息
   为你写下传奇
   用初次看见你时我的眼睛
   流下幸福的泪滴
   让第一颗水滴的透明
   留在你最深的心底
   让第一缕微风的清新
   成为你最深的记忆
   用所有夜晚的月光
   陪你迎来黎明
   用第一次想你时我的心情
   写下祝福的话语
  
   (合唱)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
   这世界有爱才转动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
   这世界有爱才永恒
  
   女声独唱:
   祝福这兰色的星球
   永远有绿色的和平
   祝福这斑斓的世界
   拥有最美的和声
   这世界有爱才永恒 
  

完成时间:2005.01.14 19:54:00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9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