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关于读书的二篇文摘

写作者:无有先生     日记本: 无有集

日期:2004年12月29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37

   今日看《教育文摘周报》,其中二篇文章都涉及到了读书,令人深思,不妨摘抄在此:
  
   其一:《我们的孩子有时间看课外读物吗?》(作者:李民)
  
   学生、家长,乃至一些学校“拒绝”课外读物,已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的一个“现象”。
  
   “拒绝”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出于无奈。一位家长对记者说:“我的孩子即将面临中考。吃完晚饭他就开始复习功课,直到深夜11点左右。对于孩子来说,看课外书籍好像是很遥远的事了。其实我的孩子在读小学时非常喜欢看书,阅读范围也比较广泛。为了能够升上一个好的高中,现在我也不主张他再看功课以外的书。”
  
   据广西城市调查队日前对831名学生做的一次调查,52%的小学生、56%的初中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54%的高中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超过10个小时。22%的初三学生、48%的高三学生放学回家后每天要写作业4小时以上。在校时间长、家庭作业多、课外加班忙,这些因素使中小学生成为时间紧张的“小忙人”。
  
   这些“好学生”“乖孩子”除了课堂学习以外,对课外的知识同样也有追求的渴望。一名在北京重点中学上学的女学生告诉记者说,学校鼓励我们读些课外书,家长也推荐过,可事实上我们的确一点时间都没有。从早上6点起床到晚上11点,忙碌的中心就是学习。当捧起“杂书”时,两眼早就不听使唤了。“鲁迅的杂文、现当代名家的散文以及名人自传、校园小说等都是我非常喜欢看的书,现在只能放弃,等以后再说了。”
  
   “学校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北京某中学的高老师如是说。中考、高考升学率是考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参数,是社会评价学校好与差的根本区别,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都是围着升学率这个轴心转。别的学校在补课,做复习,你不补行吗?学生考不上好高中,名牌大学,做老师的,对学校、家长以及学生本人来说,都无法交待。
  
   她说:“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有时的确能影响孩子的一生。但学业不及格,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对孩子前途来说更是万万不可。”另一位初中英语老师给学生们传授的考试诀窍则是:只要你把初中英语课本背得滚瓜烂熟,没有考不好的。
  
   优秀的课外读物,孩子们愿意读,专家们主张读,教育部门也推荐读,但在现实中孩子们却没有时间读。这种教育目的和手段错位的现象,已经到了亟待解决的时候了。
  
   (文章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4-11/22/content_2246065.htm)
  
   其二:《教师为何读书少?》(作者:钟林)
  
   我和爱人都是高中教师。双休日我们整理书房,看到尘封已久的书籍,看着满桌狼藉的报刊,不免黯然。我们用以读书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我们每天在看书,但是我们所看的大多是教材和各类辅导用书;我们也经常动笔,但是我们动笔的目的是写教案、做题目。于是,满柜的书籍成了奢侈的摆设,宁静幽雅的书房成了应试教育的工场。事实上,教师不读书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
  
   为什么承担着教化后人的教师反而不读书了呢?作为一个当事人,我想对教师不读书的原因作一些分析:其一,工作压力大。好多同行感叹:现在的教师是越来越难当了!教师头上至少压着“三座大山”:学生、家长、校领导。每次考试后,名次一旦落后,教师心里就不是滋味了。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教师只能选择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教本、习题集,哪有心情去读所谓的“闲书”?其二,闲暇时间少。教师每天工作时间往往在10小时以上,天不亮就动身,天黑了还回不了家,哪里还有精力去光顾人类精神的家园呢?其三,社会阅读环境差。社会上,“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的现象时有发生。既然“书中难觅颜如玉,书中不见黄金屋”,教师自然就耐不住寂寞了,他们的注意力渐渐转移到了票子、房子、孩子身上。面对满架的经典书籍,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如饥似渴的阅读欲望了。其四,快餐文化的冲击。电视和网络这两大媒体形象直观,娱乐性强,给人以“挡不住的诱惑”。于是,网络取代了书本,电视取代了报刊,教师的阅读时间和空间就这样被挤占了。
  
   我们希望有那么一天,教师头上不再有沉重的负担,评价教师的标准不再是一个个抽象的阿拉伯数字,而是他们的学识和品行。我们希望有那么一天,每一个教师都有一个整洁明亮的书房,他们都有充裕的读书时间。我们希望有那么一天,全社会都羡慕读书人,尊重读书人,读书成为人们生活内容的重要部分,并由此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社会。我们希望有那么一天,教师在节假日里不必忙于为学生补课,他们会带着自己的学生走进真正的大学——书籍,并从大量的阅读中得到更持久的快乐。
  
   尽管我们有很多理由为自己的不读书辩护,但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教师自身的发展,我们还是要养成坚持读书的习惯。学校是传播知识的场所,那么,教师理应成为读书的表率,坚持读书应该是老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
  
   (文章来源:《文汇报》2004年11月29日9版)
  

完成时间:2004.12.29 10:48:30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9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