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思想家歌德

写作者:闻中     日记本: 思想的谷粒

日期:2003年08月08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52

   思想家歌德
  
  
   傅光明研究员首先讲话:一个国家和民族能让人肃然起敬,一定与她悠长而厚重的文化传承紧密相关。而最能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底蕴的标尺,那要看她是否孕育出了既属于她,同时也属于全人类的文化巨人。没有文化巨人产生的文明无疑是苍白的文明。
  
   正像我们中国产生过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鲁迅一样,德国也产生了歌德、席勒、贝多芬等巨匠。作为文学家的歌德,我们已经多有了解。今天的《在文学馆听讲座》,我特地请来将赴德国访学的四川大学外语学院兼文学院教授,著名歌德研究专家杨武能先生。2000年他获得了德国总统颁发的国家功勋奖章。他翻译过歌德的《浮士德》、《少年维特的烦恼》,写了《歌德与中国》、《走进歌德》等书,还与人一起主编了14卷的《歌德文集》。读研究生期间,他跟着导师——我国著名诗人、德国文学专家冯至先生,专攻歌德,由此走近歌德,走进歌德的思想精神世界。今天杨先生的演讲题目是《思想家歌德》。大家欢迎!
  
  
   各位老师,各位学友,早上好!歌德作为大文豪、文学巨匠、思想家,他的诞生、成长环境、思想根源等等有讲不完的话,可以说是“说不完的歌德”。因为歌德的人生太丰富了,业绩太多了,思想太渊博了。德国乃至世界200多年说歌德,我国100多年说歌德,关于文学家的歌德大家已经知道的不算少了,今天我在这里不再多讲,只讲一些大家不大熟悉,或因过去环境、条件所限不好讲的内容,叫做“另眼看歌德”,也就是是“我看歌德”,与传统看法不一样。
  
   一. 歌德及其生平:
  
   恩格斯曾说过:“歌德是最伟大的德国人”,“伟大的德国诗人”,“是站在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是文化领域高高在上的神灵。海涅说歌德是朱庇特(罗马的主神),但又说朱庇特不那么高大;恩格斯也说:这个宙斯拖了一个小辫子。这个“小辫子”所指可能就是歌德在魏玛时期政治态度与自身的爱情生活,这些问题需要客观地分析。伟大的人也有两面性,到底什么是庸俗,什么是小辫子?我们翻译这句话时也有失误,我从以下几方面谈歌德:
  
   1. 歌德的父亲花钱在法兰克福买了一个类似市议员的官,有些谨小慎微。家境比较富足,一张图片是这样描绘的,歌德睡在一个四周被神包围的摇篮里,他幼年即受到良好的的得天独厚的教育,又具有很好的天赋。好环境造就了歌德,从小不愁吃不愁穿,生活富裕。同时代的一些有名的文化人有的英年早逝,有的穷困潦倒。歌德是幸运的,8岁能写诗,10岁除德语外,还会法语、拉丁语、希腊语,在同龄学童中是出类拔萃的。
  
   歌德的父亲买的是一个头衔,没有多少实权,30多岁就在家中赋闲,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人。歌德在25岁前就写出了惊世之作——《少年维特的烦恼》。在这之前还写过一个反抗性的剧本《葛兹·冯·贝里欣根》,使他成为文学上“狂飚运动”的主将。他在一首诗中说:“父亲给我强建的体魄,还有处世的警言;母亲给我乐观的天性,她又把喜欢、故事、夙愿埋在心里;曾祖父生来爱好美色,他的幽灵忽隐忽现;曾祖母喜欢金银首饰,同样的血流在我的血管里。”
  
   2. 歌德在1775年深秋,作为一位诗人受魏玛公爵的邀请来到魏玛作客,后来充任枢密院顾问、大臣、首相,一住就是五十年。有人认为他与宫廷妥协,有其庸俗的一面。我认为这是歌德一生最大的幸运,也是德意志民族文化的幸运。魏玛是一个小国,只有6万人口,城市也不大,而有一位非常喜爱文艺的老公爵夫人,她的儿子更是如此。歌德在魏玛自然受到极大的尊重,给他丰厚的待遇,住房、别墅、高薪。后来,歌德的一些朋友也来到魏玛,剧作家席勒在魏玛当了教授,很快魏玛成为文艺家的乐园,对德国、欧洲影响巨大,在当时魏玛成了德国精神文化中心。今天,魏玛已是德意志民族的文化圣地。1999年曾有来自德国、欧洲、世界各地的200多万人到这6万人口的小城朝圣,纪念歌德。
  
   没有歌德也可以说就没有以后的魏玛。当时歌德肩负重任,十分辛苦,枢密院只有四个人,他管军政、外交、财政,也管修路、水利,还管采矿,为民做了不少实事。他的哲学、自然科学思想不少来自他的实践,他后来的作品《浮士德》如此丰富的内容也与这些实践有关,实践也给他的文学创作提供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应该说歌德在魏玛得大于失。
  
   歌德在参与行政事务的同时,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撰写了多种自然科学著作,提出“植物变形论”。1784年他发现了人的颚间骨,成为进化论的先驱。歌德还是个收藏家,收藏艺术品2万多件,矿物标本2.1万件。各种画7.8千幅,其中有一些是他自己的作品,虽比不了知名画家,作为业余画家也不逊色。为此,他写了诗,大意是:德国人模仿我,法国人谈我入迷,英国人为我憔悴,连中国人都把少年维特的像挂在物件上。他这首诗是为了表达对魏玛公爵的感激之情,他说君主虽小,给了我崇信、园林和田庄,是真正的恩人。
  
   有一副画在歌德头上画了三个裸女,代表他一生的三件事:写诗、自然科学研究、永恒的女性。永恒的女性也是他晚年名著《浮士德》最后的唱词。歌德一生谈恋爱非常多,年青的歌德英俊而潇洒,人家喜欢他,他也喜欢钟情女性,最多有十个女性。到了70岁还爱上一个16岁的少女,后来感到不行,然后“逃跑”了。在中国这些做法是不像话,而在德国没人公开指责他,谈起觉得可气又可笑。他没有那么多恋爱,也没有那么多好作品,我不从政治和道德的眼光来看,而是从文学的角度看歌德。他诗中也有不少对爱情的忏悔,在他的作品《浮士德》中就有这样篇章,借此在鞭笞自己。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众多书中最奇妙的书,是那爱情的书,我曾专心将它诵读,欢乐的内容不多,却有成篇的痛苦。离别、烦恼、疲倦,种种断绝、残忍,一步一步地苦闷,加上没完没了无节制的憔悴。”
  
   3. 歌德的称号。他被称为著名诗人、欧洲诗坛君王。尼采对歌德的评价更高,说:歌德不只是一个伟大的优秀的人,而且是一种文化。德国诗人魏纳特说:歌德是最人的人,郭老翻译为:人中的至人。最有人情味的人,最有血、有肉,把人的能力和潜质发挥到极至的人。歌德的成就似乎包罗万象:文学、哲学、动物、植物、地质、矿产、美术、收藏等,当官也当到首相。
  
   二. 思想家歌德。
  
   1. 什么是思想家,没有人自称,也没有单单靠思想吃饭。每个行业都有杰出的人,他们的思想促进了行业的发展。人类最重要的是有思想,这是与其他的动物的重要区别。语言、文字是思想的载体,歌德的伟大作品来自于他的思想。以艺术作品形象来完满地表达人的,不是米开朗基罗表现强健阳刚的《大卫》,也不是风姿绰约的腴美的《维纳斯》,而是罗丹那座一手托腮的《思想者》。它表现了人的伟大,也表现了人的痛苦。歌德作为一个思想家既在人文哲学方面,也在自然科学方面的。他的142部作品,充满了思想,在他面前我们感到惭愧,这些著作我们连读都读不过来,他的思想不但涉及面非常广泛而且相当丰富。
  
   2. 歌德的思想非常高尚,胸怀博大。他在《神性》中写道:“愿人类高贵善良,乐于助人,因为只有这,使他区别于我们所知道的所有生灵。是人,就要高贵、善良,人的优秀品质是神的榜样。其实大自然并没有知觉,太阳同样照着好人和坏人,只有人才能奖励好人,惩罚坏人,只有人才能把不能变为可能。他在《普罗米修斯》中主张让人的潜能充分发挥,这在他的名著《浮士德》里更具有了丰富的内涵。
  
   在德国文化史上,大家公认有一个歌德的时代,一般是指1770年至1830年,这60年是歌德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欧洲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犹如星汉光辉灿烂,而最耀眼的北斗是歌德。贯穿他思想的中心是进化论,他认为什么都要变,只有变才能向前发展,在魏玛的群星图中,位于中心的是歌德。
  
   歌德写爱情、写重逢,也都融入了变的思想,从黑暗到光明都因为一切都在变,变在科学上就是运动,正如运动是宇宙的永恒。在他的作品《幸福的渴望》、《飞蛾扑火》,特别是在《浮士德》里更为突出。
  
   人道主义思想始终贯穿着歌德的作品,从正反两方面反映人的伟大、人的高尚。他追求永恒的爱和崇高心灵的境界,在《浮士德》中提出“为几百万人开拓出疆土”,“我愿意看见这样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
  
   3. 歌德倡导“世界文学”,表明了他的智慧和远见。1827年,他看到了中国小说《好逑传》,歌德说这本小说里所思考的问题与我们完全一样。他认为“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到来,此后这段话广为流传。11年以后马克思也用了这个词。歌德讲“世界文学”不下十次,1830年就在他逝世前还在讲,而每次讲都有其新的内容,认为世界本来就是扩大的祖国。他在一篇文章中主张推动文学全球化的进程,并说:“如果不能做到相互友爱的话,起码要相互容忍。”
  
   歌德是我们人类历史的奇迹,他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哲学家、思想家,而且在各个方面都有了不起的成就。他的作品《漫游时代》还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歌德属于全人类当然也属于我们,他的全部作品就是人类文化思想与精神的一个宝库。
  
   歌德在《浮士德》结尾中说:跟随永恒的女性/我们向上、向上!在歌德的词汇中女性代表着仁爱、温情和容忍,这在当前具有现实意义,无论是世界风云中,还是我们改革的大潮中,要多几分仁爱与善良,尽量免避暴力与争斗。
  
   歌德没有过时,他是属于世界的,他的伟大思想将同他的作品一样永垂不朽!
  
   杨教授的演讲被一阵阵掌声打断,演讲后大家再次以热烈的掌声表示对杨教授的感谢。
  
   最后傅光明研究员说:西方文学史家总是把歌德与荷马、但丁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杨先生给我们讲了,歌德不单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还是伟大的思想家和哲人,一位精神巨人。恩格斯说他是“最伟大的德国诗人”,是诗歌王国里“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而且,他的思想不只影响了一个时代和一个一个民族。我国在二三十年代曾掀起过“歌德热”。
  
   杨先生给我们讲了歌德为什么伟大,以及在21世纪的今天,歌德是否依然伟大。他的伟大在于他的思想和精神,在于那种突显人性和人道的人本的“浮士德精神”。文学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完整生命的表现,而文学家就是这生命的塑造者。歌德把自己的快乐、痛苦和激动化成一幅画、一首诗和一部小说,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正像他在《诗与真》中说的,他的所有作品,都不过是一篇巨大自白的一个个片断。而不是像我们今天一些平庸的作家,偏要用身体和别人的隐私展示给人看。歌德也时有“庸俗”和“渺小”,但他的伟大多余庸俗。有人说歌德60岁了,还单恋一个16岁的少女,是老不正经。可是这单恋的痛苦使他产生出不亚于写《维特》时的激情,7个星期就写出了长篇小说《亲和力》。我们倒是有些正经的顶着作家冠冕的人则只剩下了庸俗,而没有伟大。
  
   永远的歌德,永远的伟大。歌德在《神性》一诗写有这样的诗句:“愿人类高贵、善良,/乐于助人!/因为只有这/使他区别于/我们知道的/所有生灵!”
  
   人若失去了高贵和善良,又与行尸走肉何异!歌德的肉体生命早已逝去,但他的思想永存。让歌德的思想引导着我们永远向上、向上。
  
  
  
   文字记录与整理:薛连通
      (2003年3月12日更新)
  
  
  

完成时间:2003.08.08 21:38:26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8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