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業務收入工資:XXXX
投資:0(暫時)
業務外收入:0
其他業務收入:0
收入合計:XXXX
營銷成本:XXXX*60%
管理費用:XXXX%30%
其他費用:XXXX*40%
本月利潤:-XXXX*30%
嘿嘿,其實我早破產了
2004年12月18日20:12 骗了股民又骗学生被识破!! 骗了股民又骗学生被识破!! [补记] 骗了股民又骗学生被识破!!
话是人说的,文章是人做的,可有些话说出来,文章做出来,硬是让人全身不得劲,连山居的老道都燃起无名火,可见这说话的、写文章的怕是比老道还混帐几分。
行长讲心寒
今天的《羊城晚报》头版有这么一条新闻链接: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说过这样一段话:从1999年至今,我们一共为我国的20万大学生提供了12。62亿元的助学贷款,然而至今为止拖欠贷款的比例一直徘徊在20%--40%之间,我们是怀着一颗炽热的心送出我们的帮助,但结果却令人如此寒心。
借钱不还,除了银行方面缺乏适当的措施保证借贷人还款外,看来与借贷人的还贷意识有关,大量的人逃避归还贷款,如果要靠打官司,银行自然是无能为力的,在没有其他强制措施的情况下,银行看来要自己背这笔帐了,作为中央银行的行长,喊喊心寒似乎也说得过去。
寒心12亿?
我们不是什么都强调中国特色吗?如果把这件事放到中国这个大背景下,这行长为这区区12亿,大喊寒心,老道倒觉得有点小题大做了。道理吗,简单得很。
如果为这12亿就要寒心,我看我们的行长大人怕是早就该上吊了,5年放了12亿助学贷款,平均一年就2亿多,就算按最高40%拖欠比率算,一年为此银行也就损失不到一个亿(要知道拖欠还并不意味着一定不还),只要是中国人,就知道对中国的银行来说,一个亿的歹坏坏帐算个啥。据说现在银行歹坏帐保守估计在20-30%之间,几年内我们的银行官僚们可以弄出几万个亿的呆坏帐,所以就算这12个亿一毛子都收不回来,在银行的总不良资产中连个零头的零头都挂不上。就此而言,老道说若为这12亿,周大人就要寒心的话,那为那不断出现的以万亿为单位的不良资产,说要上吊,怕是一点都不过分。上次审计,广东南海一个私营企业老板就从银行贷出70几亿,周正毅一人干了一百多个亿,那时你寒心了吗?
最有价值的12亿
如果周老板的话意味着对助学贷款的收紧,老道说,这是最无耻的误导。在中国现有银行制度下,就算这12亿有40%即将近5亿元收不回,它也是在银行庞大的不良资产中最有价值的不良资产,因为它至少帮助20万大学生磕磕碰碰地完成了学业,相对与被贪官贪污腐化掉,被政绩工程掉,谁敢说这12亿不是最有价值的,对国家,对社会!虽然说,因为申请到贷款的是少数学生,似乎占用了其他人的资源,不还贷款对社会其他成员来说,显得不够公平,但相对其他银行不良资产来说,它却具有对社会最大的意义。
不具备道德追问的资格
中国的银行说是商业化,实际上却类似于某**的小金库,书记、市长批了条子,银行不贷也得贷;为了某个政治目的,银行不贷也得贷;为了挽救国营大中型企业,银行不借也得借,和法院一样,它从来就不是独立的主体,当然要滥用信贷时它又有自己的独立性,就象法院要敲诈当事人时,“法律”就开始起作用一样。银行在成为财政的后园后,借贷人的道德和信用彻底崩溃,借得到钱兼且借了不还成为“英雄”的常例。在一个信用缺如的社会,单单对不还贷的大学生做道德和信用的追问,本身就是荒唐的。老道不是说大学生就可以借钱不还,但从20-40%这个比率看,最困难的学生还款比率并不比最能还而不还的其他群体低,也就是说,他们的信用和道德水准并不低于社会平均水准,甚至可能还要高一些。基于此,如果想以道德或信用来拷问这些学生,显然也是不公平的,而因此取消或减少助学贷款,更显荒唐。
炽热的心?
搞助学贷款,是因为政策而不是因为您或银行有颗炽热的心吧?只所以强行有这政策,怕又是因为教育产业化,让很多人上不起学吧。如果真是商业化,您这心可炽热不得,因为它是违背商业规律的,如果因为政策,那又谈何炽热的心呢?还有,贷款就是贷款,怎么就成了您“送出”的帮助呢?送是什么意思,送意味着您就没有索回的权利,人家借钱是要还的,怎么成了您送出的呢?况且,银行又不是您的,您连股东都不是,凭什么说是你们送的,难道国家财产就真是你们的?您可是中央银行的行长,对全国人说这样的话,不感到欠妥吗?反正老道听到这话,是颇有点替您脸红的,您可能习惯了,感觉不到了吧?
看了您的谈话,该心寒的怕是我们老百姓,我们的学子,我们贫困的大学生呢,您凭什么心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