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读书笔记——老舍(一)

写作者:cnetsff     日记本: 心语

日期:2004年12月13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623

  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含愤舍命在北京。不过,在他41年的创作生涯中,大部分时间都漂泊在外地。可是,无论他走到哪里,不管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重庆,在纽约……都始终痴情不改地想北京,写北京。
  诚如舒乙在《谈老舍著作与北京城》中所指出的,“老舍的作品大部分是写北京的”:老舍留下的长篇小说共250万字,以北京为背景的占150万字;他的中短篇小说,受篇幅所限,对地域环境着笔不多,但明眼人一看即知,其中不少篇的故事发生在北京;解放后创作的话剧,更几乎全是以北京为背景。“老舍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写北京的”: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离婚》、《四世同堂》、《正红旗下》、《我这一辈子》、《月牙儿》、《龙须沟》、《茶馆》全部是写北京的。“老舍写了一辈子北京”: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老张的哲学》以写北京始,他的压卷之作《正红旗下》又以写北京终。因此可以说,老舍的创作和北京是融为一体的。  
  老舍艺术世界的这种独特的人文景观,源于他内心深处积淀的北京情结。他说:“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麽,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北京是老舍的生命之根,创作之源。北京造就了老舍。
  老舍的生命和北京血肉相联,密不可分,没有北京的养育,就不会有文学家老舍。正如他所言:北京“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
  老舍生在北京。1899年2月3日,在北京千家万户过“小年”,送灶王爷升天的爆竹声中,他于护国寺附近的小羊圈胡同一个守卫紫禁城的穷旗兵家里,呱呱坠地。翌年,其父死在八国联军炮火下,全家只能靠母亲洗衣、缝穷糊口。
  老舍长在北京。他从小愁吃愁喝,活动场所只是破炕头、大杂院、小胡同。稍大些,当去护国寺逛庙会时,最使他入迷的是茶馆里的说书、相声等民间文艺。他还喜欢到积水潭,“面向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这里就是他成长的乐园。
  老舍受教育在北京。7岁时,他幸运地被慈善家刘寿绵领进私塾,两年后又转入小学,成为家里祖祖辈辈第一个读书人。14岁时,他考入免费膳宿的北京师范学校。在学校里,他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尤其是文学和讲演经常受夸赞,开始渐渐放射出光芒。
  老舍走向社会始于北京。1918年,他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被任命为京师高等小学校长。他和同时分来的同学,积极进行教育改革,采用新教材,开设新课程,实行新的管理方法,使该校面貌焕然一新。因此,他很快在北京教育界名闻遐迩,并升任为北郊劝学员。
  老舍获新生在北京。“五四”运动的爆发,给他极大震动。他说:“假若没有‘五四’运动,我很可能终身作这样一个人: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然而,“五四给了我一个新的心灵,也给了我一个新的文学语言”。“新的心灵”即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思想,正如他所说:“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作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作洋奴。这两种认识就是我后来写作的基本思想与情感”。“新的文学语言”即白话文,正如他所说的,“五四”运动还以激荡的文学革命,“打断了文人腕上的锁铐——文言” 。于是,他开始用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一切。在工作上,为了切实改革教育,他毅然辞去待遇优厚的劝学员官位,自愿下到中学执教,虽然生活清苦许多,亦绝不后悔。在婚姻上,他决心要作个追求自由的新人物,虽也恐太伤母亲的心,曾左右为难,但仍坚持废除了包办婚约。
  老舍恋爱结婚在北京。1930年春夏之交,他从英伦讲学归来,回到日夜思念的北京,住在老朋友白涤洲家中。恰逢胡絜青代表北京师大新文学团体“真社”,诚邀去校讲演。于是在亲友们的撮合下,两人由相识而相恋,并于次年在北京结婚,建立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老舍合家团聚在北京。1949年12月,赴美国讲学的他,不顾美国人的威胁利诱,毅然回到新中国的怀抱,和家人欢聚北京,定居于灯市口西街的一座普通四合院。正是在这里,《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一部部巨著飞向世界。不过,他虽号称专业作家,其实又身兼国家和文化界的多种领导职务,还要奔走于北京的政府和文化机关。作为一个剧作家,他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保持着密切联系,经常深入剧场朗诵新作,征求修改意见。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反映新北京,他不顾年老体衰,还经常下到基层,去体验生活,包括大街小巷,远郊区县。诸如天坛路北的金鱼池、密云县檀营、顺义县陈各庄、海淀区门头村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而伴随着这些足迹,他把全部的情和爱也洒遍了北京。
  老舍含愤舍命在北京。1966年8月23日,在民族大劫难中,他目睹文化遗产受到破坏,又身遭肆意侮辱,野蛮殴打,而愤然进行反抗,却又被扣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他曾讲:“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 。正是这种宁折勿弯的情操,使他无法忍受维系国家命脉的灿烂文化毁于一旦。于是,他决定以身殉文化,自沉太平湖,用生命画出巨大的惊叹号,发出了对这场文化浩劫的最强烈的抗议。
  老舍平反昭雪在北京。1978年,笼罩在中国上空的阴霾终于被驱散。6月3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老舍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茅盾代表国家政府,在悼词中高度评价了他一生的光辉业绩,并恢复其"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象征性的骨灰盒,里面放着他使用过的钢笔、眼镜,和最喜爱的茉莉花茶,送进了八宝山革命公墓的骨灰堂。北京成为他灵魂的永恒的归宿。
  回顾老舍漫长而曲折的人生轨迹,可以说,他的生命始终和北京粘合在一起,北京的确是他的生命之根。

完成时间:2004.12.13 20:10:59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9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