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一个外地人眼中的深圳

写作者:小泥鳅     日记本: 小泥鳅的点点滴滴

日期:2004年11月27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43

  没来深圳之前,一直以为,深圳概念就是摩天大楼、高效率、高级白领、高收入、高消费,可是在深圳生活了几年之后,此看法有了很大的转变,甚至有些失望
  
  
  1:深圳并不是传说中的繁华,其繁华度甚至不如内地的许多城市,如苏州、大连。真正能够显示深圳脸面的街道无非就是深南大道,东门,华强北。而东门还不如成都的春熙路,而华强北与成都的科技路(科大旁,棕北小区边)差不多。真正能让深圳人称道的怕只有华侨城,这一带有许多旅游胜点:世界之窗、民族文化村、锦绣中华、欢乐谷。。。当然还有作为深圳标志性建筑的蔡屋围地王大厦以及现今能代表深圳第二次创业的“深圳第一顶”市民中心
  
  2:曾几何时,深圳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为全国传为奇迹。不过这样的神奇在今天不会有了,或许永远也不会在深圳上演了。深圳的创业激情已经减退,无论是公司还是企业事业单位,同内地相比,已经没有任何特区特色。阻塞的交通、慵懒的办事作风、官僚主义就象瘟疫一样扩散开来并冲斥到每一个角落。银行总是有长长的队伍在等待,取钱存钱非等上半天不可;而关口证件之查更是人为的“花钱买来”的堵车;一条道路往往是修好了又挖,挖了又修的反复现象已是家常便饭;而公司内部许多员工是抱着挣了一笔钱就走的心态,因而“混”字当头,办事效率自然高不到哪去。
  
  作为改革先锋地位的深圳,走过一段高速发展创业道路之后便沉淀下来,懒散风气、享乐作风、官僚作风、骄奢风气便兴盛起来,深圳速度已不再,如今的深圳已沦落至接近一个平庸城市的边缘。
  
  3:人口爆炸,素质低下。淘金热吸引了上百万的民工,至第五次人口统计,深圳人口已达到一千万(公安部数据),而事实上不止于此,前次的深圳“梳理”行动中,就有上百万的贫民进行大迁移,而这类人基本上属“黑户”。相关部门估计深圳人口有一千二百万。以一千万人口计,深圳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3597人,居全国之最(北京881人/平公里,上海2902人,广州975人----摘自南方都市报)而这些人群中,小学文化程度占14%,初中程度占54%,高中占23%,而大学或以上文化程度只占8。4%!若考虑假文凭因素,实际数据将会大打折扣!可以想像深圳人的素质低下。这与人们想象中的深圳人才济济完全是两回事。而这样的人才结构完全与深圳的产业结构有关:高科技企业少,主要是加工类企业,技术含量低,其中服装、钟表、玩具类的企业占了半数以上,另一类是电子业,而这类作为半加工类的电子企业其技术含量也是极低,多半只是体力活,只要是小学或中学文化程度的员工便可胜任流水线工作。这样的产业结构如果不进行调整,深圳要想上个台阶,难上加难。
  
  4:政府无所大作为。如果说前十八年政府还作为“火车头”牵引着各行各业轰隆隆地向前开进的话,而后八年则已褪变为负载的车厢,讲花架子,讲安乐享受,即使有大作为,也是捞些投机的政治资本,大搞面子工程。
  
  比较典型的就是耗资二三十多个亿搞市民中心。名日“市民”中心,“民”字当头,实则是政府办公大楼,在这么一小块地匹上砸几十亿,其豪华可想而知。政府向来花钱大手大脚,深圳700百万人纳税,使得政府财政宽裕,基础设施一掷千金,但只有极少数人才能真正享受这一切。
  “
  另一个典型就是前段时间搞的梳理工程,美化深圳。也就是将那些“贫民”从深圳清理出去,以免影响市容。此举政府可谓雷励风行,确实使得本地的深圳人清心悦目了许多,市容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另一面是导致了上百万人无家可归。
  
  好笑的是作为广州人民重要喉舌的《南方都市报》在深圳竟然曾招到封杀(前年的事)。封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地方保护主义。无非就是让深圳的地方报纸销量大减,为了争夺市场,不从质量上抓起,却从竟争对手上行政干预,很难让人相信这种事竟然在特区发生!深圳的那种大气已经远我们而去。
  
  当这次深圳被评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十大城市之一时,部份人更是沾沾自喜,却没发现到深圳的危机。苏州已是后来居上,东莞广州更是一日千里地发展,而深圳这头孺子牛却步履蹒跚,孺子牛,你真的老了吗?
  

完成时间:2004.11.27 22:59:15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0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