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高原“孤岛”—墨脱

写作者:a9998877     日记本: 飘渺的沙

日期:2004年11月08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495

  中国大陆2100多个行政建制县中,至今仍有一个不通公路也不通邮的地方。人力背夫是这里唯一的运输方式;当地人过着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原始生活;石锅和筷子是运出大山的仅有商品。这就是位于西藏境内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腹地的被称为高原“孤岛”的墨脱县。
  
   墨脱位于西藏东南角,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只有 1000多米。著名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主体段都在该县境内。这里是西藏高原海拔最低,环境最好,气候最温和,雨量最充沛,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
  
   早在30年前,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就开始了墨脱公路的修建,然而由于地质结构异常复杂加之气候多变,塌方、洪水、泥石流、雪崩等一年四季不断,公路修建几次上马又几次下马。
  
   这里曾有过公路,有过两天合计4辆汽车通过的历史。1993年 9月25日和26日,顺着刚修成的一条简陋的公路2辆大卡车和2 辆小汽车翻越了高山峡谷,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缓缓驶进了封闭的“孤岛”,墨脱全县人像过节一样前来观看着陌生会跑的“怪物”。老人们终于看到了听说过的汽车,孩子们则惊恐万状,不知这个方头方脑的东西的东西为何物,有人甚至跪拜在汽车前祈祷祝福。然而这轰动一时的新闻仅仅几天的时间就走进了历史。现在一切早已恢复如初,墨脱仍是不通公路的县。
  
   “孤岛”背夫
  
   在墨脱最常见的运输方式就是人力背夫。这是一支极其特殊的运输队,也是墨脱人的生命线。粮食、药品、军用品,包括盖房用的钢筋水泥、铁皮及许许多多生活用品都是民工们论件论斤一步步翻雪山、过塌方、穿峡谷背进去的。
  
   为穿越大峡谷进墨脱,我们最多的时候雇用了近六十名民工。一个多月的食物以及帐篷睡袋等设备,全需民工背进去。他们一乡一换,一村一换,一批接一批,少则数日多则十几天,在风里、雨里、雪里跟着我们在大峡谷中穿行,风餐露宿。一路上,他们身上的汗水、雨水和被蚂蟥吮吸后止不住的血水搅在一起,衣裤不仅湿漉漉,而且血糊糊一片,那情景才叫惨不忍睹。几乎空手而行的我们有时都觉得困难重重,危险地段还需民工们前来搀扶,而他们不论男女身上除了背我们的东西外,还要背上自用的水壶、被盖以及粮食,每人至少四五十斤,多则六七十斤。在沿峡谷进出墨脱的一个月时间里,我们前后曾用过近200名背夫,可以说,没有这些吃苦耐劳的背夫,我们将寸步难行,甚至无法生存。
  
   鲁古——墨脱最北端的村庄
  
   我们从林芝县排龙门巴族乡出发,跨过帕隆藏布吊桥,穿过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爬悬崖、过坍地、穿丛林,亲历了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壮美和亚热带生态的丰富多样性,领受到了蚊虫、蚂蟥和毒蛇的袭击,在艰难地行走了19天之后,终于到达了鲁古村。这是墨脱县最边沿的一个小村庄,到墨脱县城还需走四、五天的路。村子不大,只有十几户人家,陌生人的到来使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寂静的山村轰动起来。村里人全都涌出家门看热闹,连狗也狂吠不止,未见过生人的孩子们被吓得哭喊着直往母亲怀里钻,一时间小村子沸腾起来。
  
   第二天我们就离开了鲁古村,通过雅鲁藏布江独绳大溜索,又走了五天,才到达了墨脱县城。
  
   东迁的门巴人
  
   墨脱古称“白玛岗”,藏语意为“花朵”。这里是藏传佛教信徒向往的莲花胜地。墨脱原本不是门巴人的故乡,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门巴人在近一两百年前开始东迁,凭着勇气以及对东方美好生活的向往,千里迢迢来到白玛岗。他们并未找到传说中的极乐世界,却在这块富饶之地建立村寨,定居下来。还有一支东迁者门巴族的“门”是指门隅,“巴”藏语指人,藏语 “门巴”就是生活在门隅地方的人之意。据1999年最新资料统计,目前在整个墨脱县九千多人口中,门巴族就有六千多人。
  
   门巴族无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也通用藏文使用藏历。虽然信仰藏传佛教,但过去受原始宗教的影响较深,加之长久以来环境的闭塞,因而在许多方面保留了较原始的生活方式。他们至今以农业为主,种植稻谷、青稞、小麦、玉米、荞麦等。门巴人住的木板房,均为两层,房顶有的是木瓦,有的是石板,也有的是茅草,个别的屋顶则用白铁皮,不用问这是生活比较富裕的村民家的房子。在这里引起我注意的还有家家户户的粮仓,用八根或更多的木桩当支柱,将木板搭起的粮仓高高支起距地面约一米。当地人告诉我,这样做既可以防水防潮通风,又可以防老鼠,真可称为一举三得。
  
   墨脱县城最好的建筑要算县委院内的钢筋水泥结构的礼堂。城内最大的商店是四川一位个体户开的,商品不少,但价太高。一只鸡上百元,一斤土豆5元,一斤猪肉25至28 元,一条中华烟600元。在墨脱,据说从县长到老百姓的日用生活品中,用得最多最费的除了胶鞋就是拐棍。由于交通不便,墨脱人看病难上加难。墨脱驻军摸索出一套“空中会诊”的特殊治疗办法,即将病情用电报传递到地区,请对方医生会诊,而后再用电报将处理方案及用药传回,解决了“孤岛”上的就医难的问题。1997年广东东莞一所学校从报刊上知道了全国还有个墨脱县,于是同学们集体写了一封信慰问驻墨脱官兵,结果此信硬是走了一年才转到官兵手中。26岁的门巴族邮电局长尊珠对我说,墨脱县不通邮,没有报刊,只有电报业务,电话也多数只能打进,不能打出,县邮电局加他共有三人。他应我之邀专门找出多年不用的邮戳,在我自带的信封和明信片上加盖了墨脱邮戳以作纪念。
  
   离开墨脱之前,县里送我们每人一个石窝和一把乌木筷子,这是墨脱县唯一能生产加工的商品了。他们说墨脱太穷,实在没东西可送,带个石窝回去会想起墨脱。
  
   墨脱给我留下了什么?是封闭、落后、贫困、塌方、溜索,还是一串串、一堆堆等待清理的繁乱的思索……
    
  
   转载自东方网
  
  
  
   
  

完成时间:2004.11.08 16:36:16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8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