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崇拜看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状况
提起崇拜这个词,似乎总让我们有一些神圣、完美、高尚的味道。这也并不奇怪,因为这个词承载的含义大多跟古代贤圣,历史名人联系在一起。我记得中国的一位哲学家说过“过度崇拜的社会是一个不健全的社会”,我猜想他的话语里一定包含着对当前社会崇拜所带来的忧虑。
哲学是一个社会的向导,这话一点也没错,据媒体调查报道,在一次关于“你所崇拜的人”的调查中,评出的结果是,在中学生崇拜的人的前十名中,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刘得华、周星驰这样的大红明星,也有作家、思想家、科学家这样的知识分子,也有父母亲,而父母是排在最后一位的。调查的结果报道后,可以说是社会一时间为之沸腾,来自于方方面面的舆论都冲向了这个结果,正面的反面的,其中不乏偏激的言辞,什么《孩子缘何不崇拜自己的父母》、《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明星崇拜背后的隐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崇拜》、《觉醒吧、孩子们》等等。甚至当记者问一个小男孩,你最崇拜谁时,他的回答竟令人感到可笑,“我崇拜我的同学王凯,因为他打电脑游戏一流的棒”,对于这样的答案,我们究竟能说些什么。
今天,当再次谈起这个话题时,我不想探究孩子们为什么不崇拜这个,为什么崇拜那个,因为这已经谈得够多的了,始终没有摆脱崇拜的角度。我只想分析一下这个结果背后反映的中小学生的心理状况,或许这是最重要的。我们当前的教育有一种灌输的倾向,你应该干这个,你必须遵守那个,你不准那样,再好一点就是,我希望你们能怎么怎么样。这些都忽视了从学生个体的角度出发,从他们的心理实际出发探究原因,进而引导他们自觉地走向正确的方向。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与世界接轨,特别是世贸组织的加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加强,青少年深受外来思想观念和信息的冲击影响,尤其是90年代成长起来的这几代人,个体意识、自我意识、多样化意识加强,注重自我表达,自我价值的肯定。这直接的后果就是认识的多样化,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出现媒体所报道的调查结果就是很自然的事,但是个体意识的极端化导致的结果就是盲从、偏离方向。这也就是许多人对调查结果产生忧虑的原因所在。是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对一件事的自我评判,但是你必须合乎社会的发展,你必须有益于自己,符合社会伦理,对,你崇拜周星驰,你崇拜玩游戏一流的同学王凯,但是这对于自身和社会的前进发展又能有多大的价值。我们必须记住真正推动这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总是那些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等知识分子。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崇拜,我不知道,但是我肯定的说,社会需要一个健康的心理机制。一个国家的国民心理机制有问题,那么这个国家的前途就可想而知了。青少年中小学生是祖国将来的希望和接班人,那么他们的心理健全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当前的社会由于竞争激烈,中小学生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容易产生失落、孤独、极端自我的倾向,而且由于现在的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由于过分的溺爱娇宠,我行我素,小皇帝现象普遍,套用一句俗语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谈到这儿的时候,似乎中小学生崇拜的结果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健康健全的心理机制的培养,那么就让我们全社会一起努力吧,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实习生 宋华 记者 吕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