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里有一道菜,是宋惠莲用一根柴火烧的稀烂的猪头。
注意:一根柴火。
一根柴火能烧熟个大猪头吗?
计算一下。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一根柴禾”。
所谓“一根柴禾”,并不是说从头到尾只烧一根细柴火。它是相对于“一捆柴禾”、“一堆柴禾”而言的。
宋朝人烧火,厨房里常用的柴禾,无非几种:
一是“硬柴”,比如松木、枣木、槐木。这类木头密度大,耐烧,火力猛,热量足。
二是“软柴”,比如杨木、柳木,还有麦秸秆、玉米杆,这些柴火一点就着,火来得快,烧得也快,热量稀松。
宋惠莲烧猪头,总不能拿根麦秸秆吧?那点火苗,估计刚把猪皮燎黑就灭了。合理推测,她用的应该是硬柴,至少是根胳膊粗的木棍——咱们就按一根松木硬柴能释放多少热量来计算。
假设那一根柴禾重2公斤,那么它完全燃烧,能产生的热量就是:2kg × 1.7×107 = 3.4×107焦耳。
这堆热量,够不够烧熟猪头?
不好说,还得计算。
假设炖猪头的一锅水是10升,也就是10公斤。要把10公斤水从常温升温到80摄氏度,需要多少热量?
中学物理告诉我们:水的比热容是4.2×103焦/(千克×℃)。所以,烧开10公斤水,需要热量:10kg × 80℃ × 4.2×103 ≈ 3.36×106焦耳。
那么一根2公斤的柴禾,燃烧产生的热量足够烧开这锅水了。
其次,古人烧猪头也是分步骤的,讲究“大火攻、小火焖”。
具体说,第一步,是先用一大锅水煮个生猪头,锅上还要用锅盖盖住,把热量闷在里面,让温度迅速升高。
等到水烧开了,猪头也基本烫了个半熟,就进入第二步:转成小火,不要烧得太快,慢慢燃、慢慢焖。
一般成年猪的猪头,去掉骨头和杂毛,净肉大概5-6斤,咱们按最少炖1小时算,1公斤水沸腾时,每小时大概蒸发0.5公斤(跟锅的大小、火力有关),2公斤水炖1小时,大概蒸发0.5公斤,这过程需要的热量叫“汽化热”,水的汽化热是2.26×10⁶焦耳/公斤。
算到这里,我有点晕了。毕竟文科生算数吃力,我又平时十指不沾阳春水。但感觉炖个猪头,不是能量够不够这么简单,而是得看这些能量能不能被猪头都吃进去。
古代土灶的热效率低得感人。大部分热量都从灶膛口跑掉了,或者加热了灶台和锅壁,真正进入水里的,可能连30% 都不到。就算它热效率有30%。那这根柴禾真正能被水利用的热量,也就剩下 3.4×10⁷ × 30% = 1.02×10⁷ 焦耳。但即便这样,也还是比烧开水需要的3.36×10⁶焦耳多得多。
其次,水烧开之后,不会一直100℃,它会持续沸腾,变成水蒸气跑掉。假设炖煮一个小时,蒸发掉2公斤水,那么光蒸发消耗的热量就是:2 kg × 2.26×10⁶ J/kg = 4.52×10⁶ 焦耳。
把这部分加上,总需求热量就变成了:烧开水(3.36×10⁶)+ 蒸发水(4.52×10⁶)=7.88×10⁶ 焦耳。
而我们可利用的热量是1.02×10⁷焦耳。还是够的!甚至还有富余!
so,从纯能量角度算,一根2公斤的硬柴,它所蕴含的洪荒之力,完全把一个大猪头炖得稀烂。
好了,物理论证完毕,现在回归文学。
兰陵笑笑生为啥要费笔墨写这么一个生活细节?是为了显摆他懂烹饪吗?显然不是。
《金瓶梅》里的食物,从来都不单纯是为了口腹之欲。
西门庆请人吃饭,动不动就是“烧鸭、炖鸡、蹄膀、鲜鱼”,摆一桌子,那是炫富;孙雪娥做“鸡尖汤”、“荷花饼”和“银丝鲜汤”,那是她的职业本分。而宋惠莲的“一根柴禾烧猪头”,是底层小人物的生存表演。
宋惠莲是谁?原是厨役蒋聪的老婆,蒋聪死后改嫁给西门庆的小厮来旺,自己又偷偷跟西门庆勾搭上。在西门庆家,她身份尴尬:不算妾,不算仆,想往上爬,只能靠点特殊技能。
她能用一根柴火烧猪头,表现的就是她不光能陪主子睡觉,还会过日子。就这一点,就能让读者们印象深刻。起码害我一个物理都快还给老师的文科生算了半天热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