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惊蛰

写作者:洁生     日记本: 朱颜改

日期:2024年03月05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52

  三月五日,又是惊蛰。
  
  惊蛰,本应有雨,雨中响雷,春雷轰轰,惊醒蛰虫蛇蚁,惊动花草鱼雁,好让山川大地,重披上四季里最美艳一月的彩衣。
  
  惊蛰,原当“祭白虎”。白虎是凶神,主宰人间的口舌是非。应制黄裱纸,绘猛虎状,拜祭时,以肥猪血涂抹其唇,好让凶神满了口腹之欲,不再蓄意伤人。
  
  惊蛰,亦该“炒杂虫”。民俗里有将黄豆、芝麻放在铁锅里翻炒,炒得劈里啪啦,炒得香味四溢,男女老少争相抢食,谓之“食虫”,取其象征意义,祈求一年里的风调雨顺。
  
  惊蛰,陀云如裂帛,桃花灼灼,柳丝青青,田家耕种从此起,新燕归来啄春泥。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旧年的沉重、晦暗、萧瑟皆消逝,新春的轻盈、鲜亮、爽利将到来。
  
  惊蛰,真让我觉得,应该下一场大暴雨。似乎只有宛如鞭炮齐鸣的暴雨阵仗,才能激发我内心的激荡情绪。可是,今年惊蛰,无雨、无雷、无艳阳高照、无青空泼釉。天气,微寒,亦阴郁。我亦心情平静又寥落。多么奇怪啊,今日与微信读书正式签约,我本该是狂喜的,偏偏不。我只有如雨后春草滋生的轻愁,急速的,冒失的,控制不住地往外涌,往高出涌。涌到唇边,发出的却是一声悠长的叹息。
  
  不得不说,将自己的作品独家授权给对方五年,内心到底是忐忑的。除了忐忑,还有些许失落。失落一在于平台提供的合同将作者的收益规定为保底与分成。保底是死数字。分成则充满了未知。若是我的作品收割不到足够的流量,很难有可能得到影视化的机会。二是不打听不知道,一打听活活吓一跳。即使疫情过去,国内如今的影视业依然未真正解冻。昨晚与两个制片人分别聊天,一个感慨投资短剧亏了本,一个无奈项目缺乏资金,投流产生被动。加上白日里几个作家朋友对我说若要让自己的作品红起来,必须得迎合市场的游戏规则。我不愿,亦不甘,于是内心纠结。
  
  我是一个追求高效的人。原以为,若追求高效,只要保持行动力就够了。人性都有好逸恶劳的劣性,努力一时容易,努力长期不易。无论是努力工作还是努力做事业,都需要一个长期的、积攒的、熬炼的、有一定量变才能引发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什么过来人的成功之道,什么先哲贤人的洞彻高见,都不如你先摸石头过河,在尝试、在经历、在体会之后,自然而然能整明白许多事,亦解决掉一些难题。我又不得不承认,真正想实现高效,除了驴子拉磨一样地努力,还得找到方法与诀窍,否则还是容易搭进去大量的时间成本。
  
  时间,多么宝贵。尤其人到中年,只恨不得将一分钟掰成八瓣花。即使如此,我还是不愿意媚俗。撰稿期间,某大学同学就劝我走当下 的畅销书路子,写完书后,表哥看完亦如是说。我到底是在反复思考后,坚持了自己的风格。毕竟,我是一名作家,不是一个网络写手。我需要 是留下一本经得起时间考证的代表作,而不是为了盈利去生产一些程序化的商业古装言情套路的东西。若失去了自己的风格、自己要表达的历史观、价值观,我呕心沥血地写了那么久,我到底图什么呢?
  
  梁晓声写《人世间》,花了8年时间,3000多页的手稿,句句血泪,只为讲好一个故事:面对时代巨变和复杂人生,小人物更该保住做人的本分,即守住所爱,不离不弃,踏踏实实把日子往好里过。严歌苓二十年来笔耕不辍,每天六个小时的写作,从不间断。从《小姨多鹤》到《金陵十三钗》再到《芳华》,她查阅了大量的背景资料,进行了多次对人物心理的洞察,再进行高屋建瓴似的文学创作。他们都舍得把时间和精力用到最热爱、最自我的书面表达觞,才有了后来优秀的作品及精彩的同名影视作品。
  
  SO,我宁愿选择一条难走的路。未必适合当下的时代,但是我不愿意轻易变道。
  
  好一点的是,微信读书的杜编辑能够支持我的创作理念,即使她也提出了她的宝贵意见。那么,赌一把吧。在惊蛰这天。
  
  

完成时间:2024.03.05 22:10:17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