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刘勃老师的《国学课》,这期是《左传》的春秋五霸时期。刘老师说,关于春秋五霸都是谁历来有争议,但是齐桓公和晋文公是没有争议的。说到齐桓公的齐国,它虽然很强大但是疆域面积并不大,这主要是受到了黄河的限制,北部边界就到黄河边。那么南边呢,那里有泰山的阻隔。
按照现在黄河下游的走向,黄河紧挨着济南城区北侧向东流去。这样看来,齐国的北边界也就到这里了。仔细想想也不对啊,现在黄河的北边紧靠着的是齐河县,齐河的县城在晏城。
晏城得名于春秋后期齐国正卿宴婴的采邑。那么晏婴是谁呢?我想许多人在小学课本里就学过《晏子使楚》的故事。
经考证晏城城内原有晏婴故宅,晏城北有晏婴祠,与晏婴故宅东西相望,是后人祭奉晏婴的地方,该祠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尚存。齐河属于齐国的西部边防重镇,齐河境内有超60公里的齐国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与齐国作战都只需在济水以西攻克齐河长城就可直插齐国腹地,可见齐河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显然,那个时候的黄河是不走这里的,那么春秋时期的黄河是什么流向?弄明白了它,也就知道齐国的北部边界在哪儿了。这个暂且按下不表。
济南这个城市很显然与济水有关,实际也是如此。济南济南济水之南,现在的黄河就是古代的济水。
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黄河在兰阳(今兰考)铜瓦厢大决口,黄河自此改道东北经今长垣、范县、台前入山东,夺山东大清河由利津入海。由此结束了黄河趋向东南、夺淮河入海的历史。 这里说的大清河就是济水,济南现在有一条入海的河流叫小清河,现在也有许多人不解,只有小清河没有大清河吗?大清河在哪里?这是因为他不了解黄河改道的历史。读一读刘鹗的《老残游记》就会很清楚,老残不是时常过大清河到齐东县去吗?有时候,大冬天他还会打冰上直接走过去,说明那个时候,现在的黄河还是济水,这才百多年的事。
历史上,黄河是一个时常泛滥成灾的大河,一决口就往往会改变了路线,往南,黄河会夺淮河入海,入海处或许就是江苏境内或者就入长江了。往北,黄河会夺海河自天津入海。你看黄河南北摆动的幅度有多大?
你就想,黄河要是往南入了长江,就与齐国的北部边境无关了。要是打天津入海,那就说明齐国的疆域不算小。不信你看看,坐京沪线的高铁,打济南出发直到北京你才能看到山的影子,这其间就是辽阔的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这也说明黄河在华北大平原上时常改道南北摆动是大概率。
那么黄河不会在济南到淮河流域之间路过吗?不会。看看地图就知道,这也牵扯到地理知识。济南城区的南部就是一些连绵不断的丘陵,它就是泰山余脉的一部分,往南出了济南地界就是泰山,泰山往南或许偏东一点就是沂蒙山区。有大山的阻隔黄河不会打这一地域东流入海。这样也就决定了,往南,要么进入淮河,流经江苏入海。要么绕道济南以北到天津这个广阔的区域内流经入海。
所以说,古代的历史,尤其是疆域的历史,不能按当下或者历史某一个时期说事。必须弄清楚历史的山川地理的变化,与要言说的历史时期相对应,这样的历史才算准确。
查查资料就会知道:
历史上,黄河一向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民间常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说法。 改道最北时,流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时,流经淮河,汇入长江。 据历史记载,公元前602年至1946年间,黄河决口泛滥1593次,发生较大改道共26次,其中有6次影响巨大,称为“六大迁徙”,涉及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五省。 历史上黄河改道,除了极少数时候是由于人为原因直接造成的以外,基本上是黄河自行溃决而成的,多发生在唐代以后。
黄河最早的故道是《尚书·禹贡》里说的“禹河”。主要是自河南省以北入河北省,在河北的邢台,巨鹿以北汇入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这是走的河南、河北路线。
第一次改道 :周朝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第二次改道: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黄河向南摆动,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入海,走了南路,六七十年后,又改回了“禹河之南”。
第三次改道: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邑、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这次的改道路线又比“禹河之南”,向南移了。之后几百年变化不大。
第四次改道: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再次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sào),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这条河宋人称为“北流”,12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乐西度决口,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宋人称此河为“东流”。东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断流。“北流” 时 ,黄河经河北青县,然后入海。又向北移了。“东流”时,又回到山东自无棣入海。40年后,公元1088年又回到了王莽时期的河道。
第五次改道: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人为决堤,黄河分叉,一路向南入泗水进淮河入海。一路经济水入海。(这里有济水的事)
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在1855年前,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 ,也就是一直在泰山、沂蒙山区以南。
第六次改道:1855年8月1日(清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黄水先流向西北,后折转东北,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铜瓦厢以东数百里的黄河河道自此断流,原本穿苏北汇入黄海的大河迅即化为遗迹。这是黄河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改道。
按照现在的地域名称,自远古时期有记载以来,一直到王莽时期再次改道,黄河才与山东有关系。汉武帝时期的那次改道,黄河有六七十年是走南路的,汇淮河入海。黄河也就与江苏、安徽沾了边了。从南宋时期的人为决口(1128年—1855年)到清咸丰年间,黄河是走南路入黄海的,不再与渤海有关系。这个时期,黄河大体上经过现在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山东的曹县、单县;安徽的砀山、萧县;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阴、涟水、阜宁、滨海等入黄海。
回头再说,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 以齐桓公卒年(公元前643年)为界,这个时候比周定王五年的改道还早,这个时候的黄河还是“禹河” 时期,走的河南、河北路线。由邢台,巨鹿以北汇入古大陆泽中入海。这也是一条黄河最北的路线。可见齐国的疆域不算太小,当然比起楚国还小得多。
读史也罢做学问也好,一句话或者几个词的信息,也应该先过自己的脑子,不应该人云亦云,尤其是一些不太可靠的渠道查来的资料,都需要多方对照,充分求证,再下结论。
《附录》有关参考资料:
《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这条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夹束于山谷之间,几无大的变化。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人们称这条黄河河道为“禹河”。
据文献记载,黄河下游有以下几次重大的改道: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再次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23年后虽经堵塞,但不久复决向南分流为屯氏河,六七十年后才归故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邑、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此后几百年中,黄河的情况变化不频繁。北宋初期,决口不断,短时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不少。直到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再次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这条河宋人称为“北流”,12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乐西度决口,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宋人称此河为“东流”。东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断流。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疲乏,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在1855年前,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南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也是迁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涡水入淮,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直到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达300年。
进入近代,国难与河患同作。黄河在1841、1842、1843、1851年发生了4次大的溃决。就这4次黄河溃决的原因而言,除特大洪水外(1843年洪水被认为有历史调查以来的最大洪水),下游河道淤垫是最主要的原因。黄河在近代之初连续大范围的溃决,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那就是黄河已经到了改道的前夜。其实,自清代以来,让黄河改道北流的呼声就不绝于耳。魏源在1842年就建议用人工的方式,使黄河改道北流。理由是:“由今之河,无变今之道,虽神禹不能为功。”“使南河尚有一线之可治,十余岁之不决,尚可迁延日月。今则无岁不溃,无药可治,人力纵不改,河亦必自改之”(《魏源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71页)。
1855年8月1日(清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黄水先流向西北,后折转东北,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铜瓦厢以东数百里的黄河河道自此断流,原本穿苏北汇入黄海的大河迅即化为遗迹。这是黄河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改道。河决之后,黄水将口门刷宽达七八十丈,一夜之间,黄水北泻,豫、鲁、直三省的许多地区顿被殃及。而清政府采取“暂行缓堵”的放任态度,无疑更加剧了这场灾难的广度和深度。一时间黄水浩瀚奔腾,水面横宽数十里甚至数百余里不等。由于铜瓦厢地处河南东部,改道之后黄水北徙,流向直隶和山东,因此河南主要受冲的灾区只有兰仪、祥符、陈留、杞县等数县,“泛滥所至,一片汪洋。远近村落,半露树梢屋脊,即渐有涸出者,亦俱稀泥嫩滩,人马不能驻足”(《再续行水金鉴》卷92,第2392页)。直隶的开州(今河南濮阳)、长垣(今属河南)、东明(今属山东)等州县,也成了黄水泛滥的区域。
黄河在清朝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以前的流经路线是:大体上经过现在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山东的曹县、单县;安徽的砀山、萧县;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阴、涟水、阜宁、滨海等入黄海。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河道,北流入渤海。
清初,康熙皇帝曾任用靳辅大治黄河,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不治海口,而惟务泄涨,导致海口渐淤,河底渐高。自清中期以来,黄河下游的决口日渐频繁。据统计,清初至鸦片战争近200年间,黄河决口达361次,平均约每6个多月一次,与明代平均约7个月决口一次相比,总体来说可谓每况愈下。
最近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为阻止日军西侵郑州,蒋介石命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造成洪水以阻隔日军。全河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洪水漫流,灾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县入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