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中国话》

写作者:闲云孤鹤     日记本: 时光的印迹

日期:2023年02月25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96

  
  近期,央视9播了一个纪录片《中国话》,看着这个片子,我的眼前就是一亮,同时心也宽慰了不少。这一亮,说明人家的节目好,这心宽慰又是哪一出儿呢?
  早年,我有在外地工作的经历,这恋乡情节就是打那时浓厚起来滴。每当听到地道的乡音,那个滋味只有我心里知道。留住乡音就成了我的心念。越来越滴,对方言的爱好也就逐渐得形成了,这方言也就不仅仅是自己的乡音了。
  有那么一天,我对方言的担忧就有些忍不住了(这是吃饱了撑的还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呢?)于是有了一篇小文儿《方言辩》。不知天高地厚滴就给南方周末投了稿,人家不久就给我退稿了。我心有不服,莫非有政治不正确的地方?还好我把那稿儿也发在了咱这里。
  搬了新家,楼上有一小两口儿,有俩儿子,大的上中学了,小的还没有进幼儿园。每天我都会听到小儿子喊那么几声“拉完咧”,这是小家伙喊爸妈给他擦腚呢,我也会“呲儿”得笑一声。可是打那么一天,这小家伙的“拉完咧”的发音就改成了普通话。我心里就是一凉,完了,咱这方言打小家伙这里就算断了根儿了。一打听才知道,人家小孩儿上幼儿园已多时了。
  许多年前,我凭着记忆写过一篇博文,记述的是我家乡这里已经消失了的一组童谣。虽然我是用普通话写的但也都把有代表性的方言发音标注了出来,还把其方言含义也做了注释。写完了此文,起码我有了一种满足感,觉得是做了一件好事。
  多年前,我有过作包租公的时段,房子多,家里就住了有那么小四十号人,而且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他们大多都是来省城打拼的周边县市的年轻人。回到家,他们都各自操着自己的家乡方言,有的就是我的方言里已经很少见或者已经消失的语句,每当这时我都会抓住机会与他们交流,与他们矫正。他们也有些已拿不准的,也会答应我等回家时进一步确认一下,这一经历也使我自己的方言丰富了不少。
  时常地我会在喜马拉雅上听一些音频节目,这一天我发现了说地道北京方言的音频小说《北海往北是后海》,一听就知道播音员是个地道的京片子、胡同串子。而且作者自述他写此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留住这即将消失的声音和一些一定时段的事件及当时流行的民俗。当然播音员就是本书作者自己。
  我听他就是为了听那个味,听北京方言与我自己方言的异同。我发现济南方言与北京方言,除了在发音音调上有不同,基本用词及含义都一样。比如:多咱、唔的、切耗着、搌布、家走,等等。“眵目糊”这个词连发音都完全一样。这有意思了吧?
  看了纪录片《中国话》,知道国家有了抢救方言的工程而且如科大讯飞这样的企业也参与了进来。他们用现在科技手段数字化了由田野工程收集来的方言音频,算是留住了那方言声音,但是这也仅仅是没有了生命的标本。没有了使用的人群没有了用方言联系着的那些活动,没有了活生生的人群的“繁殖”,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如之奈何?我不知。
  

完成时间:2023.02.25 15:18:08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2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