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我们的学校

写作者:闲云孤鹤     日记本: 时光的印迹

日期:2022年07月17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149

  
  起初,我们的学校既没有校舍也没有老师更没有什么教学用的仪器设备,有的只是一个校名和一张牌子。即使这样,成立的这一年也就愣是招生开学了。这一年是1978年。
  虽然比正常开学报到晚了一些时日,我们还是正儿八经的去报到上学了。这时,我们寄居在教育学院,当时的教育学院只是供教师进修的地方,因此平时并没有他们自己的学生。这样我们的各个专业各个班级的同学就占据了整个学校。
  教师的班底就是教育学院的老师,也许是老师谦虚抑或是学校认真,老师说他们教不了我们的主打课程,这样就只好再请外教了。比如我学的化学专业,《高等数学》,教我们的是工业大学的张老师,《无机化学》是师范大学的吴老师,《有机化学》是师大的徐老师。张老师操一口浓浓的胶东腔,吴老师讲一口地道的吴侬软语,真的是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好在徐老师讲的是普通话。有了借居的校舍,有了借来的老师,可是没有适合的教材。这个问题就是那个时代的普遍现象,不只是某个学校的事。
  怎么办?还是老师有办法,把他们多年积累的教学讲义拿出来就做了我们的教材。学生需要人手一册哪里来?那个年代铅印多份儿那是不可能滴,那就只好油印了。一块钢板,一些油印蜡纸,手工刻好了,手推棍子,一张张的这样印出来的。印刷质量靠谱吗?当然不靠谱了,不清晰的字,看不清的符号、图表,随处可见。反正上课时老师要讲,到时个人再手工描描就是了。此外还有大量的复习资料、习题集啥的都是这样印出来的。学生们付出的体力劳动就不少,起码我就学会了这门手艺。这些老古董至今我都保留着,以作为那个时代的见证。一直等到79年春天以后教材的事才慢慢有些缓解,好像也都是仓促上马,内容等各方面的事都还值得探讨,好在这一切几经改版才慢慢的好起来了。
  《物理学》就是当年南京工学院主编的那个经典版本。虽然这门课不是我们本专业的主打课程,但是很重要。起初有一个老师教我们,一开头老师就有言在先,要与我们一同学习这门课,大家一起努力,看看能不能把这门课完成下来。可是,我们这一帮家伙都学习热情过高,既认真又较真,刨根问底的事时有发生,与老师争执不下的时候常有。虽然大家都明白要感恩老师的辛苦,可是最后还是闹到要动学潮的地步。学校只好另换老师,据说这个新老师是很著名的物理老师,我们期待着。有前车之鉴,新老师一上来就说,学校安排我接任,我怕是难以胜任。结果还真是不行。也许是学校真急眼了,竟从外地高校硬挖来了一个物理老师。还好这个老师一直把我们这门课顺利的进行了下来,老师水平确实有高低。
  那么,我们学校旗下就没有自己的老师吗?有的,都是那一年从各处新调来的,他们基本不担任课程,一般都是做辅导员或其他老师。比如我们的辅导员周老师他本是数学老师,除了当我们的班级辅导员外还当着我们的数学辅导员。周老师的工作也真是辛苦,张老师白天的两堂数学课,晚自习时,周老师要用3-4个小时的时间给我们辅导,光是板书就有好几黑板。我坐在最前排,抢着擦黑板就是我的活儿。
  那么新成立的学校就没有自己的校址用来建设吗?也有的。那是一次我们随着校车去倒垃圾的时候,城南山区里的八里洼大沟,这里是当时的垃圾填埋场,深深的大坑,周遭都是荒草野坡,而且是小丘陵的荒山坡。离此不远,据跟车的老师说,那里就是我们将来的校址,如此荒凉的地方,而且来时的路是一路的上坡。我们都直摇头,就是建好了学校,我们也不来这里。
  我们毕业几年后,听说我们的学校建好了。为此我还特别绕着路的打校门前路过一次。门前的路命名《舜耕路》,此路偏南端的路西就是济南大学自有的第一个校区。后来在一个暑假里,王师兄约我要到学校里转转看看,实际主要是为了去看看周老师。这时候我们的辅导员周老师已是艺术系的书记,他在学校里有三居室的宿舍,崭新的、设施齐备、宽敞明亮。其实周老师本在老城里有一处自己的住宅,他那个家我也去过。平时他就一个人住在这山里,房子很大,他养了许多的鸟叽叽喳喳,很是喜气。
  离开周老师家,我俩就在校区里兜兜转转,山清水秀的环境,安静舒适,好一处读书的所在。我们怎么能不来呢?正走着,遇到了我们一级留校了的老苗,当然得到他家里看看了。老苗这会儿是物理系的副教授,据说这小子科研成果突出,职称就提得快。进的门来恰遇他家嫂子,刚蒸得了的大肉包子,不必客气拿起来就吃。嘿嘿。当年我们班的班长老孙也是留校了的。他在学校里一直负责着基建方面的工作,现在他的宿舍并不在这里,不然也准会去他家的。其实老孙早年的家我是去过的,那是老城里一个小小的街上,后营房街。多年前这里就拆的没影了,一个大院子里,老孙家只有一间不足十平米的房子。进了门就是一个大床,没有别的家具可以放的下,四五个人进了屋都站不开。那还是上学时的一个春节,我们几个同学去给老孙拜年,他家嫂子一个劲的往屋里让,我们怎么能进得去呢?道声“过年好!”我们也就离开了。当时我已住惯了农村的大房子,见于此我只是唏嘘不已。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处处百业待兴,在伟人的指导下教育当先。一个全无的大学能够招生,还能如期的圆满完成学业,而且学有所成,当属奇迹。我们上学时实际还经历了许多的波折,这里不再啰嗦。
  后来,我们的学校又与一个外地搬来的工科院校合并,济大校名不变。在别处又有了新的校区,所谓东西两大校区,舜耕路属于东校区,当然再后来又有了别的校区。到这时,我们的学校才算是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之前的几十年里,省城的高校一直是那所著名的985大学第一,师范大学第二。等到我孩子考大学的时候,资料显示,济大已超过师大排在了第二。我认为不值,我总觉得济大的资历不够。可人家说,国内的大学排名机构算法很科学,排名的先后就是当前各校实力的佐证。但愿我的母校兴旺发达!
  

完成时间:2022.07.17 14:57:56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