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拔根芦柴花

写作者:闲云孤鹤     日记本: 时光的印迹

日期:2020年09月09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451

  
  秋天到了,公园里的芦苇都吐出了新穗,这新穗竟是殷殷的红色。见此情景我的脑海中就响起了一首熟悉的旋律,那是一首民歌《拔根芦柴花》。
  早先,就听过也在脑海的底层记忆里种下了这首歌的旋律。每当它的旋律响起,我的记忆就会有共鸣与相应,也会随着旋律哼出它的曲调。但是,它是一首什么歌,它的出处与相关知识并没有配套的架构。
  有一个时期,电视上出现了一个热播的女生舞蹈名字叫《担鲜藕》,欢快的旋律俏皮的表演。这个舞蹈表现了一位农家少女采摘了两筐鲜藕后的喜悦心情。编导十分巧妙地将两筐鲜藕人格化了,由两位演员身套藕形筒裙筐扮演鲜藕,舞蹈就在农村姑娘担着鲜藕行进的路上展开。担藕姑娘时而与藕交流情感,两担藕也时而相互逗趣,整个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
  这个时候,我的大脑记忆又一次调出了。这是我脑中多么熟悉的旋律啊!我也知道《担鲜藕》绝不是这个曲子的本名,也知道这个舞蹈仅仅是采用了一首民歌的旋律作为伴奏。那么这是一首什么曲子来着?苦思冥想也没有想得出,时间一久这个事又撂在那儿了。
  直到有一天,,那是一个歌唱比赛的现场。比赛的回答问题环节,评委席上的著名音乐家滕矢初先生作为青年歌手大奖赛综合素质考核的评委来解说一些音乐问题与相关知识。一段音乐响起,还是我那么熟悉的旋律,选手们回答完毕,滕指解释道,这是一首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得!我的半拉子记忆的根基大白于天下。从此,那首非常熟悉的旋律,那首叫《拔根芦柴花》的民歌深深地扎根于我的脑海之中了,它不再是我脑中的一个底层浅形记忆,它已经属于我的了,属于我显性记忆的一部分,从此我可以随意调用它的旋律,随意调用它的相关知识,也不仅仅是跟着别人的旋律哼一哼了,我可以把这首歌完整的唱出来了。
  《拔根芦柴花》是扬州民歌,是中国著名的民间曲调,它原是一首江苏江都的地方民歌,属于邵伯秧号子,来源于歌会中的一段美丽的传说,因曲调优美、歌词上口,现广为流传。
  古时候,邵伯这个地方是有名的戏曲之乡,会唱的人有很多,但唱得最好的要数莺歌了。那时,邵伯地区有个风俗,每年六月十九观音会,都会有对歌竞赛,唱得好的就能得到“歌王”的称号。
  然而比赛前,莺歌却生病了,恰巧,遇见一位神医,叫莺歌到水急浪大的地方拔根芦柴花煎水服饮,连服三剂,保证药到病除。结果,莺歌一试,果真好了。
  比赛这天,莺歌便干脆唱了芦柴花,大家都惊呆了。 从此,民歌《拔根芦柴花》在邵伯湖岸边唱响开来,并流传到了全国。
  后来由钱静人,费克等人带队到扬州、江都采风,收集了大量民歌,并对其进行了加工。于是便有了现在大家听见的《拔根芦柴花》。
  而当时钱静人是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费克是江苏省歌舞队队长,他们两个人一个写词,一个改编曲调,这次的加工整理过程一直持续到1954年年底、1955年初。
  在中国民歌中,“花”是一个最普遍的主题,其用法大约有三种:一种是以花喻人,借花表达情爱,如《茉莉花》和“花儿”令曲《上去高山望平川》;一种是歌颂大自然,传授自然知识,如各地的一些《对花》;另有一种是借花起兴,以花为歌唱的媒介,而花本身无特定的含义。如山西北部的“开花调”和这一首《拔根芦柴花》等等。
  来,唱一唱:
  叫呀我这么里呀来,我呀就的来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清香那个玫瑰玉兰花儿开。
  蝴蝶那个恋花啊牵姐那个看呀,鸳鸯那个戏水要郎猜。
  小小的郎儿来哎,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
  金黄麦那个割下,秧呀来的栽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洗好那个衣服桑呀来采。
  洗衣那个哪怕黄昏那个后呀,采桑那个哪怕露水湿青苔。
  小小的郎儿来哎,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
  泼辣鱼那个飞跳,网呀来的抬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姐郎那个劳动来呀比赛。
  姐胜那个情郎啊山歌那个唱呀,情郎那个胜姐亲桃腮。
  小小的郎儿来哎,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
  (抱歉,苏南、苏北的方言,我实在都学不来。)
  
  具体来说,这首歌属于秧田歌 ,大类里是民歌中的劳动歌(另外有,山歌,酒歌,等等。)再细分它属于劳动歌里的号子(比如,船工号子、打夯歌,等等。)
  培育一种良好的素养,不仅需要有兴趣与爱好这两项原始的动力,还需要有长期的积累和不断的夯实。
  我说滴对吗?
  

完成时间:2020.09.09 19:23:36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1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