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年夏天,我爸得了重病,住院做手术前前后后就苦熬了一两个月,虽然出了院但是老人家不能自理。我是说什么也不能再在兖州待下去了。回厂后匆匆几天,就把我手头主持并开发的几近尾声的维脑路通针剂原料药项目的试产结束了。并且写出了完整的工艺技术生产规程,之后让我带出的试产团队组建新车间,规模生产就是了,我不再管了。这样我就先期回到了省城。
权宜之计,我就接手了快信医保公司负责人职务。这个公司当初注册的时候就是为了经销和全国总代理西德产的口服青霉素项目。前任王总几经出国考察,最后项目没做成反倒欠下了三万美元的债,王总经理一拍屁股走人了。其它的纠葛和麻烦我不过问,我接手的是完整的公司手续,账上亏损叁万美元,还有俩员工,小黄和小静,小黄是会计,小静算是一般工作人员吧。怎么办?另搭台子重唱戏呗。
当时,不论是快信集团还是它属下的20几家二级公司,都归根于一个叫信息快报的报社,当然报社的老总也是集团的老总。广义地说我们都属于报界媒体人,我们也都有自制的记者证,出了门也挺唬人的。
招兵买马,软硬件一起组建。这个公司可以经营普通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保健品。这样我们就在所谓药品一条街上单独租了一处门市,这个算是一个三层楼房。一楼做门市,二楼是财务和我们的办公区,三楼做仓库。此外还租了近旁的一些平房做仓库。最初的班底就是我们三个人,财务组建起来了,聘了会计人员,小黄自然就去做财务了。那么小静呢?只能是站柜台和做业务员了,可怜的姑娘啊,文文静静,盈盈弱弱的一个美女,本就不是干这个活的人呢。太亏了这个经济学院的高材生了。
小赵子是才招聘的一个熟人的关系,她本是安徽亳州地道的“药鬼子”出身。我让她帮我主理并组建门市上的前厅团队,人家不会结合小静这个英语说得挺好而说不出药名的新手,小静就只好做外出跑市场的业务员了。特别开恩,小静一路回家路上的所有药店,所有门诊和医院的业务都归她,别人不得染指。即使这样,小静也跑不出自己的工资来啊。当然,跑不出工资来的不光小静一个人。普药的经营竞争很残酷利润也低,这买卖不好做。我也只是权宜之计。组建新公司的过程中,住兖州人员以及留守济南的药化公司经营部的人员,人事上也都归属了我的旗下。好了,所有原经营部的业务员一律都给我跑出去,不准在本市业务。好留给我们的姑娘们啊,人人都得吃饭吧?
那时候,三株公司(三株口服液)这家新星正在冉冉升起。还在我立足未稳的时候,德海老弟就去了三株公司,并且很快也有了立足之地。四火兄弟找我来了,大哥我要走。去哪里?我找德海去,我说,快走。
很快,四火与德海俩人在三株做的风生水起。在德海的带领下,他们做起了土工作业的地推工作。三株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以及铺天盖地面面俱到的宣传和广告汹涌袭来。村村寨寨,巷陌田野,店铺集市,人人有份载有三株广告的报纸。德海、四火他俩就带领千军万马发报纸。发报纸的人流动性太大,也许上午还有500人,傍晚就成了300人了。第二天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的一个招聘呼啦啦600人的队伍又拉起来了。成果显著,效益很好,三株坐着火箭冲天。德海成了三株总部小有名气的骨干人员,也坐起了办公室,我去过德海的办公室,在那里我喝了唯一喝过的半瓶三株口服液。四火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小钳工,也出息成三株的业务骨干。我问过四火,当时你们怎么发财?四火说招300人报500人啊。奶奶滴,发财大了,空饷。
很后来以后,德海自己做起了老板,发了大财。四火一直是职场上的高手。当然,风风雨雨也几多。
小静姑娘还是那样不死不活地做着自己的业务。深秋的时候,小静姑娘找我,李经理我要外出应聘去,希望你让我顺利放行。去哪里?我问。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招聘播音主持,小静答说。太好了!我们都支持你。
天还不算太冷的时候,我们竟然在广播里听到了小静的声音。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原来小静应聘上了省台的一个农业节目频道,她主持《丰收之路》这档节目。应聘不久,小静就能上手工作了,人尽其才,霸气外露。工作也很繁重,除了上班时间必须准时之外,还要充分留出提前量,自己组稿,自己策划,自己播出并主持,还要与听众互动,热线电话,群众来信也很多。小静小嘴巴巴的很是像模像样,算是很专业的播音主持了。
在小黄的带动下,我们都成了小静的粉丝,给他的栏目写信,互动时节,我们的热线电话也容易打进去,话题事先有沟通,互动当然就会很顺畅了。不论在哪里,就是司机开着车,时间到都会打开收音机收听小静的节目。大家都听啊!这是我们的小静。
小支本就是药化公司经营部的人马,经营所有兖州厂的产品。他的业务区域是青岛,那里的一个客户是药化公司总经理老孟的同学,因为这层关系,小支就把大量的货赊给了这个老兄。小支也是大意,赊着这么多货,也不太及时的去结算。反正是头的关系,难道跑了人不成?当然他也不好意思真的抹下脸来给人家较真儿。
齐鲁晚报有一个大型的招聘,当然那个时候这家报纸还属于初创。小支要去应聘,大哥我要走,小支对我说。好啊,快走。我说,我这里没有你什么事,走人就是了。你得看看老孟那边怎么样?
果然,老孟不能顺利地放他走,让他把青岛的货款结清,其他业务人财两清了,可以走人。天呢!这儿立等着应聘,一时还无法脱身,人家晚报不会一直留着空位留着等你小支吧?
据说是,老孟让小支交了一定数量的押金,还说是扣押了什么证件。才算是把小支放走了。就因为这个他俩的这个梁子就算结下了,老孟也因此把这条路给堵上了。当然了,小支早已成了大人物,这些破事,支老弟或许早就都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吧?或许俺老弟也不会给老孟计较什么了吧?
忠实、木讷、憨厚的支老弟成了齐鲁晚报的记者。这个学物理的理科生也能吃得了媒体这碗饭?拭目以待吧。
那时候,政府的菜篮子工程正逢当时。省城建起了两大蔬菜批发市场,七里铺蔬菜市场和八里桥菜市场。支老弟与另一个小伙子就负责起了这两大市场信息发布工作,为了及时获得真实可靠的菜价信息,支老弟他们就骑着自己的摩托车,凌晨四点钟就来到了菜农的地头上,一个单趟就是小百十里路。然后与菜农一道码垛装车,并跟随运菜车辆来到菜市场。他们的真诚与辛苦也打动了菜农,他们也成了朋友。菜农们也愿意给他们交底信息,各种成本是多少,菜农的收益是多少。菜农的困难,菜农的无奈,也都能在晚报上看得到。到了菜市场菜农与菜贩的交割过程,也能见报。这样市民每天都能在齐鲁晚报看到当日蔬菜批发市场的价格目录。信息比较透明,市民们满意也放心,因此这个版块就很受欢迎,我们也能天天看到支老弟的名字。这个版块算是火了。·
后来,我国的房地产业又开始兴起了。支老弟的名字又在房地产板块上出现了,还是负责人。我不知道当初是上级的指派还是支老弟自己幸运机缘的选择,反正在当时全国报界齐鲁晚报是最早切入房地产业信息的报纸之一。
时机把握的好,切入点也相当正确,当然功夫也不负有心人。齐鲁晚报的发行每天都成了厚厚的一本大书,晚报基本就成了房地产广告和信息的报纸。支老弟也在全国报界出了大名。政府支持,领导也关注,起码我知道小支与姜大鸣省长都有了互动。齐鲁晚报的年营收也很快过了亿。再后来,比如,齐鲁晚报的年营收是三个亿的话,房产板块独占俩亿。到了这个时候,你说,晚报的总经理,支老弟不当谁能当?
当然,我也占过晚报和支老弟的光,老弟把我的小文儿推荐给了晚报的文学副刊青未了 ,因此我的豆腐块也上了报纸,还得了五十块钱的稿费呢。早年我在国家级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我的专业论文的时候,是先交了300元的版面费才得了五十块钱的稿费的。这比那个可合适多了。
05年,五星级的索菲特大酒店,支老弟新婚。这个时候的场面已经是今非昔比了。小黄、小静,以及当初我们的那些弟兄姊妹们,又一次欢聚一堂了。连我的儿子都参加了,这小子上钻下跳当起了现场摄影记者。只可惜,数码相机还不太会使,照了不少的红眼儿。
后来,青岛发生了腐败大案,半岛都市报也成了重灾区。省委宣传部,空投了一班人马,全面接管了半岛都市报,支老弟又是领衔之人。精兵强将,玩这家报纸,对他们这一班人来说,轻车熟路小菜一碟。半岛都市报也很快恢复了正常。再后来,半岛都市报发展成了半岛传媒。这说明他们已率先进入了新媒体时代。
我们也期盼支老弟何时再杀回省城,终于支老弟又回到省城了。我们这帮穷哥们还给老弟一家接了风,虽然我们的场面无法与支老弟别的场面能比。
这次回归,老大众日报旧址,新闻大厦,支老弟是第一把手。
前些时日,我在朋友圈看到了一张照片,显示的是支老弟又给阿森老弟的企业撑场面去了。
我想还是老哥们旧情谊,随叫随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