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
三年拙宦巨津州,
历遍穷通志未酬。
不负韶华承使命,
人生适意见机谋。
★万千哀乐集今朝★
蓦然回首,此刻进行梳理和总结的时候,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猛龙当年入海初★
2016年4月6日,在组织的关心下,我离开工作了8年的县直机关,踏上了这片热土,正是脱贫攻坚战进行得如火如荼,全县上下为了脱贫摘帽持续发力之时。
虽然此前曾经在毗邻的三个乡都有过工作的经历,但累计不足六年,并且从事的都是相对单纯的业务性工作。突然应对全面、综合、繁杂的工作任务,一时间手足无措。我丝毫不敢懈怠,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坐针毡。
所幸领导和同事们给了我足够的耐心,让我得以不断地向他们学习,取长补短,慢慢进入角色。
★不求秋实不看花★
我被确立为挂钩金河村委会,联系金河党总支。自此足迹所至,踏遍了金河的山山水水。
先后完成了金河选区的中共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中共巨甸镇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县乡两级人大代表选举(玉龙县第十六届人代会代表选举、巨甸镇第十一届人代会代表选举)、金河党总支和金河(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等任务。
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在县级驻村工作队、镇级扶贫工作组和村委会干部的帮助下,按照贫困村退出十条标准,认真开展卫生扶贫、教育扶贫、劳务输出、社会保障、生态补偿等工作,活动中心、通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提升、危房改造、破房烂屋消除等工作,解决贫困群众的住房问题;实施产业扶持,促进贫困户增收;开展“挂包帮”、“五整洁”、“户户清”、贫困对象动态管理、低保积分制调整等专项行动……
经过努力,先后接受了县级初验、市级交叉检查考核、省级第三方评估考核,并于2018年顺利通过国务院第三方考核验收,金河作为全县第二批27个省级贫困村之一,顺利完成了脱贫任务。
但我始终认为,我们这一个团队只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完成了最后一个接力棒的冲刺,说不上有什么成绩;即便有,那也是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要特别感谢杨主任为代表的村、组干部,张指导为代表的县级驻村扶贫工作队,王主任为代表的镇级扶贫工作组;尤其是杨主任的全力支持。
★涓滴无由补大川★
我分管或联系过的工作有:林业、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金融、国土、能源开发、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乡镇企业、脱贫攻坚、税务、发展和改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统计、粮食、搬迁安置、项目规范管理等。当一份份沉重的担子压上肩头,曾经一度希望工作可以轻松一些。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应该感谢领导。委以重任不仅仅是信任,更是一种期许,我又怎能降低自己的标准呢?
因此,不管负责什么工作,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我想,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但只要爱岗敬业,认真负责,所谓“留心处处皆学问”。于是在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不断改进方法。
我尝试改变,并不仅仅是因为工作的需要。再三地被某些领导冠以“不爱说话”、“话也不讲”、“沟通能力弱”等定论,甚至被人当面指责为“口短”、“城府深”……我不知道,这些人所谓的“口才”是对牛弹琴还是废话连篇?井蛙不可语于海,其实每每这种时候,我想说:“请你出题,探讨一下。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政治、军事、文化……均无不可”。但这毕竟过于狂妄,有伤天和。
满招损,谦受益,只有求同存异。于是我开始与周围寻求共同话题。2018年下半年以来,所说的话已经超过了在机关8年讲话的总和。然而,内心却是前所未有的寂寞。说得越多,彼此的距离越远,矛盾越多,也越难得到理解。深切体会到了“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的悲哀。放浪形骸或恃才放旷,又势所难及。这种因寂寞而生的悲哀,因悲哀而生的寂寞,如影随形,怎样都无法排遣。
也许,建功立业在有些人看来就是一种野心。我钦佩用心工作的人,尤其是那些看不到升、迁的机会却仍然默默奉献着的同志;我鄙夷投机取巧的人,尤其是那些偷奸耍滑还自以为聪明的同志;我同时为那些渐渐偏离了方向的同志感到惋惜:他们本可以承担更多的责任。
我当然没有改变他人的能量,但我常常希望,可以给年轻人一点点的示范或引领。如果还有可能,就劝说一下;即便没有余地,也可以少走一些我曾经走过的弯路,少吃一点我曾经吃过的亏——如此,则似乎很有意义。很可惜……我真诚待人,盼望着支持工作不是因为我的岗位,而因为是我——这也只能是良好的愿望。我跟任何人都没有私人仇怨,发过几次脾气,骂过几个人,也全然只是为了工作,在此一并致歉。关于同事的坏消息已然太多,我期望着往后余生可以多一些好消息。惟愿各安天命,各自珍重。
严于律己,被认为是野心勃勃;宽以待人,又受到“管理水平差”的指责。我从没想过,要做出成绩来谋求个人职务上的晋升,也不可能踩踏着别人往上爬。能够进一步得到组织的认可,不仅是对自己的付出给予肯定,更让其他辛勤耕耘的人看到希望,当然是极好的;如果不能,也没有关系——退位让贤又何尝不是一种姿态呢?
我所聊以自慰的是,遇到了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相互支持,共同进步,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努力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做服务。在此,要感谢所有的领导、同事、村委会干部,尤其是王书记的悉心栽培、言传身教,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学会了很多处事的方法。我由衷地希望,王书记能有机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祗今旷劫重生后★
正当我肩负起更多的责任,希望能有进一步的作为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打破了所有的愿景。
☆抗洪抢险☆
2018年10月11日,金沙江上游山体滑坡造成白格堰塞湖,10月13日自然流溢,我们划片包干,进村入户,进行了群众转移安置。结果是虚惊一场,水位并没有越过当年最高。
本以为这事就这么结束了,然而11月3日的再次垮塌,成了许多人噩梦的开始。
这一次,形势越来越严峻。我们的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制定了四级分片挂钩方案,拟定了预案。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帐篷、棉被、大衣、床、大米、食用油……陆续被配送到十三个临时安置点。十一月的天气已经转凉,凌晨两三点,很多干部职工还在分发物资或处理公务,很多子弟兵还在搭建帐篷,很多村民还在义务倒短物资……
因为有上次转移的经历,增加了这一次的动员难度。虽然经过再三宣传,但不少群众都认为太大惊小怪了,“上次都没有事”,大多不愿转移财产,有些老人家更是扬言:“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水,这回正好看看”,不愿转移到安置点。
越是这样危急的时候,越能体现伟大的精神和强大的力量。洪峰来临之前,所有的工作都是组织有力、井然有序的。说起来,因为可以提前预判,实现“零伤亡”似乎算不得是多大的成绩。然而,紧急转移安置8565人,这个数字背后,是各级各部门多少人辛苦的付出呢?安置,是衣食住行,是柴米油盐,还有秩序的维护,情绪的疏导,甚至是生命的安全。
记忆中是王书记唯一的一次来敲宿舍门。清晨,所有的干部职工在球场整装待发,舒镇长的话记忆犹新:“同志们,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现在就是老百姓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是啊,更多的时间,我们都是在幕后做保障工作,此时,责无旁贷。
洪峰过境的时间在晚上,这是不幸中的万幸。难以想象,如果发生在白天,会是怎样的结局?从此,这个地方仿佛搭起了大大小小的舞台,剧幕此起彼伏,经久不衰。
☆过渡安置☆
洪水过后,所有的一切都变得杂乱无章,我看到最多的,是人性和人心。
次日,灾区满目疮痍,惨不忍睹。作为受灾群众,一代甚至是几辈人辛苦创下的基业被浸泡在洪水中,悲痛欲绝。开始的时候,很多群众都急着想回家看看,但考虑到安全等方面的因素,没有允许。
在上级的领导下,开始了恢复重建。各级领导、媒体人、志愿者……一时间熙熙攘攘,人满为患。指挥部、单位、安置点……每天都要安排大量计划之外的伙食或住宿。
第二天早上开始,就有很多人投入到恢复重建工作中,武警、森林消防、消防、企事业单位、各类组织、团体、临近村民……从主干道、村道、入户道路、农户家中,逐步清淤。然而,这样持续了很长时间,重灾区的受灾群众却还在安置点,不肯回村,甚至是为了一包方便面争得不可开交。有些本来已经投亲靠友到外地的村民也陆续赶回安置点,原因是“闲起免费吃,一直有人慰问,在发慰问品”……
又因为是人工开挖泄洪,所以部分受灾群众便以“政府放水淹的”为由,百般刁难。
但毕竟还是正能量占据着主导。社会各界人士纷纷献出爱心,没有受灾的村组也积极捐钱捐物,大量物资捐献到了安置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再次得到彰显。
在临时安置点,有自发组织起来的志愿者,因为发表了不当言论,我随同去交涉。可以代表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完全质疑的态度:工作不到位,比如说没见到受灾群众有牛奶喝,新鲜水果也不够等等,于是定性为腐败、不作为——很有为民请命的意思。
行善应该受到尊重。我在想,他们做一点好事,要付出很多,又有诸多的不便。我当然没有能力去摘下这些人的有色眼镜,但相比之下,我们有更便利的条件去做好服务,没有理由不努力。
然而没有谁有相应的经验,工作千头万绪,捉襟见肘、顾此失彼。这样的繁忙,生平从所未遇。我深感精力不济,应变能力不足。
☆恢复重建☆
民房恢复重建工作一开始就陷入了僵局。补助标准出台以后,并不能满足受灾群众的心理期待。很多人视“补偿”为“赔偿”,在安置点相互约定,到1月初便组织大批受灾群众逐级反应诉求,造成不良影响。
后来签订重建协议的过程中,大量历史问题和现实困难渐渐浮出水面。房屋产权不清、宅基地权属纠纷、一户多宅、多户一宅;赡养、抚养、扶养、人在户口不在、户口在人不在……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县、镇、村工作组随时随地都要面对情绪激昂的群众,部分受灾群众动辄便到政府哭闹,大有兴师问罪之势。
最终确定的房屋重建户为505户。后期艰难地步入了正轨,又要应对形形色色的劳资纠纷……如今,恢复重建接近尾声,虽说所有的工作都是分内之事,但是我们的团队牺牲了很多,付出了很多,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样的艰辛是无法想象的。然而,却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得不到受灾群众和其它社会各界的理解,反而处处受气,一言不合便被谩骂,甚至是遭受恐吓、威胁……尤其是有些干部职工,自己同时也是受灾户,却根本没有时间回家看看,强忍着伤痛,一直在安置点做服务,或是从事其它工作,却还要被辱骂——这真的很残忍。
有些话不便说尽,有些话不能说尽。作为一名自始至终的亲历者,这场洪灾,看清了太多的人,看透了太多的事。一个人若是对某个地方的人和事看得太透,实在不是一件好事。
尤其是看到太多,对上奴颜婢膝,对下趾高气扬,遇到工作就推诿扯皮……
我不怕工作的艰辛,因为我有足够的耐力,但我害怕孤军奋战的凄凉;正如我不怕勾心斗角,因为我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却厌恶道貌岸然的伪善。何况还有太多的巧言令色,太多的两面三刀,太多的口蜜腹剑……太多的不尽人意。
我的视角毕竟是有局限的,然而因为岗位的特殊性,目睹台前幕后的千姿百态,已嫌太多太多。
至此,我所有的激情已经消磨殆尽。理想幻灭,美好憧憬和残酷现实之间巨大的反差,伤人至深。
★世事沧桑心事定★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总结起来,有过欢乐,有过泪水,有过迷茫,但还算充实。我庆幸自己做了一点点实事,借鉴了一点点经验。自问上无愧于组织,下无愧于人民。当然,工作中的瑕疵或不足在所难免,幸而没有出现重大失误。在我的工作经历中,这是我付出了最多精力和心血的地方。对于这个地方来说,我们所有的人都只是匆匆过客,留不下什么。然而,这样的一份经历,是我今生最大的财富。在最艰难的时候,感到难以为继,萌生过退意,总算坚持了过来。不管风吹浪打,我做好了自己。连续三年的优秀是领导和同事对我最大的鼓励。在此,要特别感谢我所有的亲人们,做了我坚强的后盾。因为工作,少了很多的陪伴。尤其是爱人,付出了太多太多。
——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就这样的用去了,也就是做了这样的工作……不过如此,但也为我所十分甘愿的。
前方,又是新的挑战,但我并不畏惧。我仅希望,可以多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年来, 在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中给予了帮助的人们铭感不忘;三年来,在脱贫攻坚和日常工作中给予了帮助的人们铭感不忘;由此上溯到一千九百八十年,从那时起,为了个人的成长,耐心教导或无私奉献,在历次进步中给予了帮助的人们铭感不忘。
己亥年 十二月 十四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