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说当今世界是个信息爆炸的世界,当然它依靠的是互联网、新媒体和大数据。面对这个新形势,我们肿么样给自己充电或者说阅读呢?又有人说,眼吧前儿是一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那么深度精读还有木,当然得有。那的看你咋样顺势怎么样平衡。
好吧,我就在这里给看官们汇报一下这些年我的一部分的阅读实况。
多年前,我发现暴风影音上,有截止那个时候全部的奥斯卡获奖电影。好东西,我的看,80多部涅。逮机会就看,硬是看了个全部。实话说有的片子还真不咋地,有的中文字幕翻译似乎也很粗糙。不管咋的,总有收获。
有了mp4之后,我就开始听书,记得还因听了书写过《听书辨真》之类的文字。之后就有一个较大点的工程开始了,把之前所有获《茅盾文学奖》作品下载来听了个遍。还得说有收获。
喜欢音乐,自然就会留意音乐网站。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就是我获宝的一个所在。海量的唱片,数不清的音乐视频似乎应接不暇。咦!这里还有个音乐虫聊天室我把这里的音频当作讲座来对待。当我发现她的时候,她已有200多期了。一个也不能少,全收。紧赶慢赶15年的时候就全收齐了。之后这一档就轻松了。至今每有更新,不空堂就是了。
知道张中行先生也有些年头了,可是,大师的著作还没有读过,很郁闷。一年前便下载了先生的文集(或是全集)pdf书,慢慢滴啃,至今还在读。这算深耕细作。
吕叔湘先生给这文集的第一篇写过序,通篇读来就觉得挺好玩儿。我把最后一段粘过来,一起把玩儿一下。
我说:“这是一本异常有用的书,你就放心拿去出版吧。”他说:“你还没 给取名字呢。”我说:“这本书的目的是要把读者引进文言世界,何不就叫做《文言世 界漫游记》?如果你嫌这个名字太时髦,喜欢古雅点儿,那就不妨叫做《文言津逮》。” 他说:“好!就《文言津逮》。”于是他很高兴,我也很高兴。是为序。 1982年6月29日
作为音乐爱好者,早先对于音乐人高晓松的人和事木有感冒。那次著名的车祸之后反而注意他了,很久以后听说他有了《晓松奇谈》,听了一次就觉得挺对味。可是这时候已有100多期了,经过努力也赶全了,16年底这个节目却断线了。现如今已改为《晓说》,一直听着。
去年电视上有一档节目《十三邀》,看过后认识了一个罗胖子,也知道了他的《罗辑思维》,罗?辑思维,有意思。听听看吧,哇!又有近200期了,赶功课吧,也已基本赶完。现在还在罗胖子的《得到》app上挑肥拣瘦呢。
打住,先说这些吧。看官若不信,你可以顺着我的路子你打开看看,这个信息量有多大。
实现这些那得有一个现代化来支撑的。说硬件,客厅里有个大屏电视。有一套主音响。卧室里有一套小音响合并一个小屏电视。电脑,台式、本本儿、外加ipad,还有一个早期的mp4级高清电影本。智能手机,等等。
软件方面,收藏有几个资源网站,浏览、下载、收货。就靠它们。有时俩电脑连夜下载工作。在线的播放软件,也得有几个,视频的,音频的。比如,优酷等,数字电台,蜻蜓等。把他们装在方便的硬件里随时可以获得音视频。
为何听得多?就因,太方便,走着可以听,做家务可以听,浅度浏览时可以听,咪咪时可以听,躺床上时可以听。睡着了就拉倒,当然也可以定时关机。
家居环境,俩老家伙,木有别人干扰。你占着大屏,我看小屏。我躺床上听,你不感冒?去那屋睡去,嘿嘿。
2017年05月09日23:31 [补记] 意犹未尽,又写了一个补记,一大段。一按完成。说我已不在线了。靠!白写了,拉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