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拿起同事桌上加缪的小说,边玩笑地说,加缪的小说不能读,没有一点“正能量”。他应道,这院子里知道他的人不多。自己说,别表扬我,我自持力特别地差。两人一同悄悄地笑了。
确实,这个时候不能读他的书,在塑造强人的当下,读了会想不通的,会郁闷的。
2015年03月25日11:44 记录 [补记] 国家问题成为民族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伯林发现,通过军事征服,或某种非正义的压迫手段使一个民族受辱时,通常会造成民族主义的反应。他把这种反应称作“嫩枝弯曲”现象,意思是说,弯曲的嫩枝是会反弹回来的。因此,国家总是利用民族的集体创伤,激发民族主义情感,作为维持自身凝聚力的一种方式。在现代民族国家中,民族与国家两者很难从历史和地域的联系中断然分开;对于现代性发育不健全的、宗族观念根深蒂固的民族国家来说尤其如此。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大抵倾向于爱国主义宣传,却具有更大的盲目性、煽动性和有效性。它被赋予政治力量的各种主题,如民族解放,民族荣誉等,而为政府或别的政治运动所利用,借以动员民族成员的热情及调动众多的社会资源,以支持它们的具体目标。当民族处于危亡之际,民族主义特别有利于国家权力集团统治合法化,这是可以肯定的。
鲁迅对民族主义与国家行为的结合的危险性,表现出高度的警觉。他一直反对以“种族”、“民族”的大概念掩盖国家内部的阶级对立和冲突,一再强调说国家的统治者是不能代表民族的,要看民族的筋骨和脊梁,只能看“地底下”。这有点像西哀耶士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说的,“第三等级”便意味着民族。这是现代的民族观念,革命的民族观念。这种观念,明显是敌视现存的国家秩序的。在爱国主义的呼声日渐高涨之际,鲁迅及时揭露政府所宣扬的“岳飞式的奉旨不抵抗的忠”,对左联内部如何家槐等宣传统一战线,而把岳飞等当作“民族英雄”来鼓吹的做法,也作了批判和矫正。岳飞,作为中国历史上惯见的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的是有关国家与民族关系的陈腐的价值原则,对此颂扬还是批判?这着实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鲁迅把问题提了出来,并且加以颠覆;然而,他的声音并没有得到回应,完全被民族主义的噪音淹没了。 ——《鲁迅的最后十年》之第七章:《国家,民族,统一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