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敦煌》

写作者:胡杨林边的看客     日记本: 幸福依然在路上

日期:2015年03月12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23

  观《河西走廊》第7、8集。
  
  1、《敦煌》。
  石窟的供养人:往来的行者、平民百姓、当地各级官员、世家大族、高僧大德,除此之外,也有为炫耀各自政治、宗教或经济势力的人与家族开凿的。
  
  莫高窟壁画中的人物经历了雄浑健壮到秀骨清像再到柔和丰腴的一个变化过程。
  在自己的认识中,中国佛教造像大致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演变过程。佛教造像最初是受到希腊雕像影响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公元前1世纪(自己的记忆)前后,犍陀罗人一反佛教不搞偶像崇拜的禁律开始建造佛陀像,那时有关佛陀的雕塑和画像都雄浑健壮,有特别明显的希腊雕像的印迹。随着佛教的发展,在造像方面东方色彩渐浓,褒衣博带、秀骨清像渐渐成了主流,成为魏晋及南北朝时期北方佛教造像的典型形式。其中的秀骨清像更符合中原人的特征。大约从隋前后开始,佛教造像开始向柔和丰腴方向发展,直至今日。
  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较为完整地展现了佛教造像这一变化的全过程。
  
  莫高窟220窟(翟家窟)的人物壁画有十分明显初唐长安粉本和宫廷画的风格。据说,负责此窟的画师李工(此人姓名不详,此为假想名)在为隋军出任劳工到时敦煌前正在长安学习绘画,并立志成为一名受雇于宫廷的画家。
  从220窟开始,敦煌壁画摆脱了对印度、波斯艺术的模仿,有了中原艺术的风格。由此可以说,莫高窟220窟是一座里程碑似的敦煌洞窟。
  中国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与来自印度和中亚地区的佛教文化交流融合。获得了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到了隋唐时期,这种混血艺术逐渐完成了本土化的过程,从而酝酿出中国美术的黄金时代。
  
  2、《会盟》。
  13世纪中叶,吐蕃大部归顺蒙古,从此河西走廊成为蒙、藏两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域。其前后,武威是藏传佛教的中心。
  
  
  二、蒋洪:《立法法》三审稿恐新增模糊地带 。(2015年03月10日 凤凰网)
  
  http://news.ifeng.com/a/20150310/43309854_0.shtml/#_www_dt2
  


2015年03月12日17:31     [补记]
    今天是林子的生日。


2015年03月13日09:15    电影 [补记]
    浏览了电影《隔壁的男孩》、《五十度灰》。

完成时间:2015.03.12 08:53:43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