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读书札记之一:青春之殇与青春无悔

写作者:胡杨林边的看客     日记本: 幸福依然在路上

日期:2014年05月15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298

   昨天收到了友人寄来的回忆青春往事的书,想是有了些心理上的、知识上的准备后再细细地品味。今天早上,读了林友的诗,眼前一亮,觉得这书可以开始读了。
  一向懒散,也一向专注。除了教科书外,不给读书限时间。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读完这本不厚却沉甸甸的书,也许很快,也许要许久许久。
  
  读了第一篇《青春之殇》后便停了下来,心重得走不下去了。
  再看前言,轻笔重痕。就在此刻,自己看到了写这文字人的眼神......
  
  前言里说:“那段时日里最重要的章节,就是我们的知青生涯。因为这个章节后来不期然地被计入工龄,所以,它也是我们职业生涯的开篇。它独立成谱,让童年和学生时代如流星般划过时空,像是乐队演奏前的试音、定音准,小小不然而又蓄足激情。它又像一排多米诺骨牌的列阵,时而笔直、时而蜿蜒,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呼啦啦如大厦倾倒......”
  觉得,这前言随着阅读的深入自己会时时翻看的。
  
  《青春之殇》确实是把自己拉回了那个不曾经历,又耳闻颇多的场景中。
  
  读大学时,全家老少一起亢奋着把自己送到火车站,自己是家里第一个“合法”的大学生(之前,一个姑姑因一直寄养在他人家才脱得了干系,得以上了大学)。亲人分离,连奶奶妈妈爸爸的叮嘱都透着喜庆:要吃好、喝好,别弄坏了身子云云。所有人都觉得,这一走是向着光明美好幸福去了。
  与《青春之殇》中锣鼓喧天、高歌凌霄的场景不同的是,送别时家人心里头的美在邻居面前没有丝毫的表现,一句淡淡的“打小没回过老家,高中毕业了,让他一人儿回去看看”打发了邻居们的不解和询问。没法不这样子,爸爸、二姑的遭遇让老人们心有余悸。
  
  看着十七、八岁的孩子离开自己去一个他们业已知道不是那么好的地方,却又不知前景如何,此种分离父母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自己从《青春之殇》中感知到的是担心、恐惧和隐隐的绝望。
  
  对于少年来说,这分离也正是他们“最重要的章节”的开始。这开始多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未来?这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那“一排多米诺骨牌”从那一刻起就已经哗哗作响了。
  
  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被张导成了电影《归来》。救赎是值得赞扬的,因它同时也是在进行某种补偿。即便这样,我们也不能说救赎就是完美的,更不讲因有了救赎,前面的一切都无所谓了,就不用追究了,就应该让往事如云烟一样消失了。在更大的程度上讲,救赎更多地是情感的补偿。在生命已被损耗待尽、在人格被贬损的如蛆虫、灵魂被扭曲的似鬼魅的事实前,救赎难免不既显得苍白又力不从心了。
  
  在这里重提叶辛,重提《孽债》是件感伤的事情。坚信的一点是,那一页是硬翻不过去的。
  
  救赎能拼得起一个被打得七零八落的人吗?如说能的话,那我们如今做的还远远不足以达到此种目标。
  
  书的前言还提到了职业,说那段经历是他们职业的起点。纵然有了些机会,遗憾的是即便他们站在了起跑线上,局势已证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输定了。
  让自己感动与敬佩的是,这些经历了特殊时代的人没有放弃,在发令枪响起的那一刹那,他们冲了出去。
  新时代给了他们什么,或者说他们从新时代时获得了什么,事实已经在说话了。
  
  人常说不能假设历史。觉得说这话时得有一个前提。这前提就是不能粉饰过往。粉饰过往,粉饰过往人的感受,证明的是我们缺少反思能力,同时也是我们这些后人们对站在历史前头的人们缺乏敬重的表现。
  
  找来一个老知青的话,对与不对,都放在这儿吧。
  
  * 我不赞成那种意在肯定上山下乡运动的“青春无悔”之说。姑且不说强制动员下的上山下乡运动中,绝大多数知青对于并非自己选择的安排只有抱怨与否的问题,没有“后悔”与否的问题,(如前所述,我是少数自己要求插队的知青之一,但那种情景下的“自己要求”实际也并非真正的自由选择)也不说知青运动在成就了一些人(我应该属于这些幸运者)的同时毁掉了多得多的人。
  
  * 但是,否定“知青运动”并不等于否定知青,因为那场运动并不是他们发动的。除了某些“与人奋斗”伤害他人者外,知青们没有做错什么。相反,他们在黄土地、黑土地和红土地上的奋斗,无论是无奈的还是“满怀豪情”的,也无论那豪情是虔诚的还是“表现”出来的,都堪称一部史诗,一部与苦难抗争的史诗。这里说的苦难主要还不是指物质意义上的艰苦,因为与当地农民相比,与同时期我国那些自发的移民即所谓“盲流”相比,知青未必更苦。我说的苦难更多是指他们被“运动”,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不知未来何在的这样一种心理煎熬,一种无助的生存状态。他们为摆脱这种煎熬的奋斗,无论是积极的表现,还是无奈的挣扎,都是可歌可泣的。而支撑这种奋斗的“理想”,无论它是基于哪一种意识形态,也无论它的虔诚程度如何,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都是极为可贵的,它体现了人的意志力,一种与命运抗争、向往有意义的人生、为生命的价值而奋斗的意志力。
  
   * 苦难中的奋斗是可贵的,与苦难抗争的过程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但苦难本身不是美,我们无需给苦难涂上玫瑰色的油彩来粉饰它,更不能去歌颂那种制造苦难的机制。这道理本来并不复杂,就像我们歌颂抗日战争但不能“感谢”日本侵华一样!弘扬艰苦奋斗的“知青精神”和反思荒唐谬误的“知青运动”不仅不矛盾,而且弘扬这种精神正是为了避免重蹈那个荒唐岁月。
  
  
  ——秦晖(http://opinion.hexun.com/2012-07-13/143562552.html)
  

完成时间:2014.05.15 16:02:19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